千百年來,曲藝靠著口傳心授的方式薪火相傳,雖然較好地保留了藝術的本色和生命力,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直到今天仍未能搭上現代高等教育的高速列車,存在本科招生目錄和學科建設目錄雙重缺失,以致傳承發展遇到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匱乏、創作水平較低、學術研究和理論建設滯后、人絕藝亡等難以突破的瓶頸,從深層次上嚴重制約著曲藝的科學發展。因此,曲藝既要堅持師父帶徒弟,又要開展高等教育,用“兩條腿”走路,才能開拓出曲藝傳承與創新的康莊大道。應當說,有了中央下發的《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中關于重視和推進學科建設的政策依據,有了曲藝界有識之士矢志不移的持續呼吁,有了國家教育文化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藝術學科評議組的熱情支持,有了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基礎上的長期準備,設立曲藝學學科、推動曲藝高等教育時機已經成熟,條件業已具備。目前,根本在于抓住難得歷史機遇,凝聚最大共識,列入議事日程,采取切實行動。
在高等院校開設一門學科并開展教學教育,離不開教材、教法、教師、理論體系和學科框架,這是加快推進曲藝高等教育和學科建設的關鍵環節。一是逐步建立并完善曲藝學學科體系。曲藝學一級學科體系應由曲藝論、曲藝史、曲藝文學與創作、曲藝音樂、曲藝表演、少數民族曲藝等二級學科組成,主要研究曲藝的現象、本質和規律,曲藝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曲藝的文本寫作和創作規律,曲藝的唱腔、伴奏、音樂創作和方言聲調,曲藝的表演體系、理論、實踐、風格與審美,少數民族曲藝理論、歷史、文學、音樂和表演等等。二是加快高等教育曲藝類教材編撰工作。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來源。據調查,現在高校開設的曲藝課程,大都沒有正式教材,無法開展規范的教學,嚴重影響教學教育的質量。特別是在曲藝界既懂表演又懂創作還懂學術理論的人才非常匱乏的情況下,在又沒有太多可資借鑒材料的前提下,推出一套理論觀點權威、各方都能夠認可且符合高等教育教學特點規律的教材,任務異常艱巨。應時之需,順勢而為,中國曲協與遼寧科技大學決定共同開發編寫高等教育曲藝類本科專業教材,首批包括《中國曲藝藝術概論》《中國曲藝發展簡史》《評書表演藝術》《相聲表演藝術》《快板表演藝術》《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全國少數民族曲藝藝術》《中華曲藝專業術語及藝訣藝諺》《中華曲藝書目內容提要》《中華曲藝圖書資料目錄》等,今年年底可望完成部分初稿。三是團結現有大中專院校開設曲藝教育的師資力量協同推進。推動曲藝學科建設和高等教育決不是另起爐灶。事實上,目前全國已有十三所高等院校開展曲藝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八所大專院校和十六所中專學校培養曲藝創作表演專門人才,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開設曲藝相關課程和研究,這些都為曲藝高等教育和學科建設積累了寶貴的一線教學科研實踐經驗。在2015年首屆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教育論壇上,正式成立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教育聯盟,全體與會代表發出《關于建立曲藝學學科的倡議書》;全國政協委員姜昆先生在2015年全國政協會上提出的《突破傳承困境設立曲藝學學科勢在必行》提案得到重視,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中國曲協曲藝高等教育與學科建設委員會將積極推動有條件的高校,聯合向教育部門申請開設曲藝表演、曲藝創作、少數民族曲藝、曲藝理論等特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