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紅
紹興蓮花落,是紹興的一種地方曲藝,以紹興方言演唱,在紹興、上虞、余姚、慈溪、蕭山、杭州一帶流傳。它是浙江主要地方曲種之一,目前在全國曲壇上具有一定影響,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紹興蓮花落以說、唱為主要表演形式,其音樂特色質樸流暢,伴奏更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長時間的音樂創新、改革嘗試,其音樂進一步豐富,伴奏也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如今的紹興蓮花落已經進入成熟時期,其伴奏的研究和發展也成為紹興蓮花落研討的重點方向。
一、紹興蓮花落伴奏的現狀
紹興蓮花落形成初期,以跑街沿門的說唱形式來行藝,并沒有固定的樂器。一人打板,沒有絲竹,稱為“接腔”形式。后來受呤下調、紹興詞調、紹興攤簧等影響,采用四胡伴奏,這在紹興蓮花落的發展史中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其音樂性大大加強。發展至 “三股檔”時期,形成一人打鼓板,一人拉四胡,主唱者手持三翹板在前奏中打板擊節,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在簡單的場合還是用這一形式。紹興蓮花落曾用簡易樂器進行伴奏,在不斷的嘗試和創新中,找到了一個親密的伙伴——琵琶,作為新的伴奏樂器。到如今,琵琶和鼓板、四胡已經成為紹興蓮花落固定的伴奏樂器。
紹興蓮花落的曲調在這一時期也形成一個基本調,有一套具體的樂理系統。其音樂為典型的“起、平、落”結構,分為起板、前奏、起腔、間奏、平板、轉句、落調、尾聲。起板是說到唱之間的過渡,類似于戲曲中的叫頭;前奏、間奏、尾聲都是從“工尺調”的形式中蛻化而來;起腔就是起句,平板就是“多次反復的清板”,轉句是平板到落調的過渡形式;落調也就是唱腔的尾聲,尾聲也就是整段唱腔的結束,也可以直接轉接下一段的前奏。紹興蓮花落的結構秉持著“起承轉合”的宗旨,在紹興蓮花落的音樂的發展中,也無非是如何“起”得好,“承”得美,“轉”得妙,“合”得滿,其變化萬變不離其宗。
二、紹興蓮花落伴奏的功能
作為紹興蓮花落舞臺呈現的一部分,伴奏對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奏使唱腔更富有美感,與唱混為一體。伴奏使紹興蓮花落音樂性得到豐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襯托性
襯托性表現為襯托唱腔,這是作為伴奏的最基本作用?!鞍椤币簿褪呛嫱?、陪襯的意思,與唱腔為主從關系。伴奏往往在整個曲藝節目中處于輔助位置,能夠有效烘托唱腔的情緒,渲染情節氣氛,也有助于表演者穩定節奏韻律來說唱敘事,劃分各個段落之間的內容。
2.完整性
完整性表現為為唱腔鋪墊、補墊、過渡,讓整個曲調完整而優美。從紹興蓮花落的音樂結構來看,如果缺少伴奏及樂器的演奏,其前奏、間奏、尾聲等就無法鋪陳在整段音樂之中,不僅不完整,唱腔之間也顯得斷斷續續,不連貫,缺少潤滑,唱腔顯得單調乏味,整個曲調也就不美了。
3.形象性
紹興蓮花落的表現內容主要是敘述故事,以家長理短、倫理道德等貼近社會的內容為主,所以在敘述過程中塑造人物、抒發感情尤為重要。而伴奏利用音樂的特殊性,往往能夠把感情襯托得更為突出,讓人物更加形象豐滿而生動。
三、紹興蓮花落伴奏的技巧
紹興蓮花落的音樂伴奏相對比較簡單,其結構也比較固定,但是作為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種,要更好地為其做好伴奏,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伴奏技巧。
首先,熟悉曲種。伴奏人員想要更好地為紹興蓮花落做好伴奏工作,一定要做到“隨心所欲”,也就是和演員達到“演”“奏”合一的境界。這就需要對紹興蓮花落相當熟諳。熟悉這一曲種,需要熟悉三方面內容:
第一,熟悉旋律。紹興蓮花落音樂從“哩工尺”發展成一個基本調,但是,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基本是一種自由即興創作的狀態,沒有固定的曲譜,作為紹興蓮花落的伴奏人員,必須精通這一曲種的曲調旋律。同時,因為蓮花落還在演唱中借用其他戲劇音樂和民間小調。所以,對于類似于紹興攤簧、越劇、紹興宣卷中的常用曲調也需熟悉,信手拈來,這是一名合格的紹興蓮花落伴奏員應有的基本功。
第二,熟悉故事情節。紹興蓮花落主要是通過說唱來敘述故事,同時在敘述過程中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情感內涵。而伴奏為了更好地服務演唱,需要熟知演唱曲目內容,做到讓情節發展順暢,又不影響演唱。
第三,熟悉演員個性。作為曲藝,紹興蓮花落的表演往往有很大的自我發揮空間。演員個性不同,自身嗓子條件及行腔、運氣、吐詞、裝飾音等技巧運用變化不同,他們都會露巧藏拙。因此,伴奏人員必須對演員的個性和表演習慣非常熟悉,才能更好地配合演員,才能流暢自如。
其次,配合進退有度。紹興蓮花落以鼓板、四胡、琵琶為主要伴奏樂器。鼓和檀板是伴奏樂隊的指揮樂器。紹興蓮花落的鼓目前大多借用溫州鼓詞的抱月,放大而成,多用在次強拍和弱拍(即眼位)上,或用在節拍自由的散板中。檀板多用在唱腔、念白的強拍(即板位)上。鼓師為樂隊的指揮,他不僅要有相當的演奏水平,還須熟記演出劇目的情節內容和全劇的音樂布局。四胡,作為蓮花落傳統的伴奏樂器,一直是紹興蓮花落曲調最合適的“伴侶”,在紹興蓮花落中定弦1—5,給演員以起唱落調之便,與唱、說的隨意性相應,四胡的拉奏具有極大的即興性,除起唱的特定音調片段外,人無定譜,譜無定格,按照演員現場的需要,可長可短,需要與演唱配合密切。其伴奏旋律,有鮮明的散聲特點,也由此形成獨特的紹興蓮花落韻味。琵琶,音域寬廣,高音清脆響亮、纖細入微,中音圓潤飽滿、柔和甜美,低音渾厚深沉,可抒情婉轉,猶如高山流水,又可激昂奮進,恰似萬馬奔騰,有豐富的演奏技巧和多變的表現力。
在紹興蓮花落中,樂隊雖然簡單,但是各司其責,進退有度,形成了獨特的紹興蓮花落曲調。鼓板作為指揮樂器,主要作用是指揮起調落調,以及掌握唱腔節奏,特定情況下作為配合上下場、亮相等表演身段;或為突出語言的句逗、烘托語氣、語調和渲染情緒氣氛、氣氛轉換等。四胡主要是演奏紹興蓮花落的前奏、間奏以及過門。由于定調、指法及弓法上的特點,講究短弓的運用,要求出音清晰,花哨流利;空弦音的頻繁使用,使其成為旋律的支點音,拉奏出有著濃郁地方色彩的曲調。而琵琶主要用于托腔保調,以及人物塑造、氛圍渲染的作用。琵琶因為自身樂器的特殊性,在角色的塑造上有其獨特的長處。女腔清亮,以下把位彈奏為主,男腔以上中把為主,在男檔表演中,塑造女角就可以通過換把演奏,使角色更鮮明形象。在整個曲目的演奏中,開場三個樂器出音一樣響。到“清板”(也稱為“平板”)部分,以琵琶托腔為主,間或有需要四胡配合的。到落調時,四胡入奏。同時,在敘述過程中,有唱腔和念白之分,念白時,需要四胡、琵琶托奏,基本情況下出音壓低,突出白口,根據人物塑造需要、思想走向,演奏民間小調、蓮花落基本曲牌。
再次靈活應用技能。紹興蓮花落表演中,伴奏基本以三種形式為唱腔服務。
第一,托腔保調。表現為伴奏在唱腔旋律基礎上加花,對唱腔進行潤飾性豐富,還在句與句之間嵌入小過門,也就是行內稱為“牽尾”。也可以通過演奏與唱腔對比性的聲部,把唱腔襯托得更清楚,更具有表現力。比如,在蓮花落《回娘家》中的一段娘囡相會的“慢板”中,琵琶充分利用自身能奏雙音,左右手充分配合,左手通過推、拉、柔、吟等技巧的運用,右手的彈挑、輪指相間,對唱腔進行修飾補充。
第二,托腔送字。這一形式主要特點是伴奏簡單而唱腔較繁,從而使唱腔曲調更清晰。比如,紹興蓮花落“念板”,基本以鼓板為主,琵琶四胡“壓強”,簡單托腔,又襯托唱腔。在表現人物性格的乖張、活潑時可由琵琶演奏者加以跳躍音來襯托性格。
第三,“錦上添花”。這個作用主要是作為唱腔的空白填補而存在,主要起到潤滑和承接作用。這個時候的伴奏,其實有點類似于演奏的存在,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來為整個曲調進行增色。比如,在倪齊全演唱的《瘋姑娘》中,張瑾因為母親的逼婚而“瘋”,虎根終于賺到提親的錢而來到張家,虎根對張母述情的一段唱腔中:“我與張瑾兩有情,只為致富沒有門?!边@段唱腔敘述了虎根對張瑾的深厚感情,以及被逼不能成親的無奈和絕望。演員進入角色后,在伴奏的助推下保障情緒不游離分散開去,曲藝音樂家汪嘉寶老師作曲和伴奏時,在第一小節“情”字句末不間斷的長音處,樂隊用強大的力度,琵琶用掃弦技巧來烘托情感,填充過門,確保演員情感的延續和流暢。同時,在后面幾個小節中,充分利用琵琶的推、揉弦特色技巧,在“慢板”的詞與詞中間,句與句中間加以修飾、潤色,使唱腔情感更加飽滿,色彩更加豐富。這樣的伴奏效果,可在句中、句末或段前、段中、尾聲存在。有時候甚至是小小的一個單音、短小的音型,也能有畫龍點睛意想不到的效果。無論是想要哪一種效果,都需要伴奏人員能夠熟練掌握樂器技巧,靈活運用到曲藝表演中去。
紹興蓮花落作為紹興地區一種發展比較成熟,深受群眾喜愛的曲藝形式,其伴奏在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伴奏及音樂,著重培育優秀的伴奏隊伍,探索磨合演員與伴奏人員的默契,對于紹興蓮花落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
參考書目:
[1]王藝、駱峰編著:《紹興蓮花落》,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年版。
[2]張倩楠:《淺論揚琴在琴書中的伴奏地位和形式》,《北方音樂》,2014年第5期。
[3]江山:《彈撥樂器在曲藝音樂伴奏中的造型功能—以北京單弦和蘇州彈詞為例》,《歌海》,2013年第4期。
[4]吳磊:《蘇州評彈之伴奏音樂探析》,《大眾文藝》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