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海
2015年9月1日午后,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鎮的評彈愛好者們沒有像往常一樣趕去書場“占座”,而是早早地來到了湖濱社區禮堂,市里面的演員下鄉說書的消息已經不脛而走,讓鎮上的書迷們激動不已。演出在簡短的開幕式后準時開場,原來這是中篇蘇州彈詞《牽手》在全市巡演的第一站,在此后的半個月內,《牽手》走過了全市各個區鎮,給愛好者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隨著精彩演出的推進,鳳凰鎮書迷們的掌聲愈發響亮。這兒說的不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也不是生拉硬扯宣讀口號,講的就是老百姓身邊的故事、唱的就是群眾喜歡的調子,“貼近生活、真實感人!”“編得好,唱得美!”老書迷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百姓情深,弦樂聲稀可勝載
《牽手》是張家港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新創排的中篇蘇州彈詞,根據鳳凰鎮金谷村村民陳利芳的真人真事改編。20年前,尚不足30歲的農村姑娘陳利芳因病失明,為了不拖累家庭一度自尋短見,是丈夫的關愛令她重燃生活的勇氣;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10年前,丈夫遭遇車禍躺臥在床,成了植物人,面對岌岌可危的家庭與毫無知覺的丈夫,陳利芳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什么叫做不離不棄,什么叫做相濡以沫。她在親友的資助下承擔起了照顧丈夫的重任,這一干就是10年。在她的悉心照顧下,丈夫終于有了細微的知覺,并逐步開始好轉。其事跡并不驚天動地,卻實在感人肺腑,她也因此獲得了孝老愛親“中國好人”稱號,其家庭獲“第九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江蘇最美家庭”。人們很難對這個故事下一個孤立的論斷,支撐這對貧病夫妻走過20多年的精神力量,已不僅僅是感恩、愛情、親情,或是承諾,而是善良淳樸的中國人在傳統道德情懷的滋養下做出的最美麗的堅守,是逆境中迸發出的人性最美好的光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普通人身上的體現,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說,具有了普世意義,對于呼喚典范的時代來說,應當成為贊美與學習的對象。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與愛心人士的幫助也匯入到了這對貧病夫妻的生命中,演繹成人間的大愛,散發出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夢”的光輝。就像彈詞中總結的那樣:“慧芳用真情譜寫了一首人間最動人的詩篇,用中華民族的美德,畫出了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最優美的畫卷。”“夫妻美德靜中參,風雨同舟共苦甘。傳統精神傳承好,何愁中國夢難圓。”
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2014年,張家港市決定將陳利芳的故事進行藝術加工,托名“陳慧芳”,搬上蘇州彈詞的講壇,并通過全市巡演,使其成為在全社會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利器。但是彈詞藝術深諳傳統美學精髓,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講究“說、噱、彈、唱”,而非“唱、念、做、打”,表演過程也不像戲劇那樣有大開大合的肢體動作,可以說是限制頗多,彈詞這種藝術形式能否擔當重任,人們起初疑慮重重。事實上,《牽手》以情感細膩取勝,對于情感的彰顯恰是彈詞的長處所在。說書人在口頭藝術這一相對狹隘的領域中,通過琵琶、三弦和中阮的配合,將人聲的感染力發揮至極,所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對人聲傳情達意優勢的寫照。好的彈詞作品能夠通過簡單至極的物質外殼與豐滿至極的精神內涵,創造出高妙的藝術境界,迫使聽眾在反差的視聽體驗中,對人生的旦夕禍福、人世的苦辣酸甜有更深層次的感同身受。所以說,通過彈詞來弘揚先進思想不僅是可以做到的,更有其獨特的優勢。
為了能更好地弘揚時代風尚,歌頌先鋒模范,張家港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的藝術家們選用中篇彈詞的形式進行演繹。彈詞分短、中、長篇,外行看來可能只是篇幅的不同,其實質卻蘊含著彈詞理念的變革與創新。一般認為第一次用中篇彈詞名稱演出的書目為1952年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編演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那是一部講述革命精神、弘揚群眾力量的主旋律作品。過去的長篇彈詞多矚目于傳統題材,與現實生活距離較大,中篇彈詞在建國后的誕生意味著彈詞藝術家們真正開始關注當下、關注群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牽手》選用中篇形式,飽含著藝術家們的良苦用心,一方面希望將彈詞為群眾創作的傳統發揚光大,推動藝術本身發展;另一方面,更希望在較為濃縮的演出時間內將完整的故事呈現給觀眾,讓更多的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化。
巧雕妙琢,聲腔入魂情入心
彈詞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只有在表演性、文學性與音樂性等方面融會貫通、渾然天成,才能彰顯藝術價值。彈詞《牽手》作為一部新編作品,為了贏得普通觀眾的青睞與資深票友的點贊,將對于藝術性的不懈追求貫穿始終,竭力在表演性、文學性與音樂性等方面謀求盡善盡美。
《牽手》全書分為“驚變”“勸妻”“奇跡”三大回合,第一回由王智雄、殷琴、戴芳表演,第二回由陸嘉樂、葉樺上、下手配合,第三回則由王智雄、陳美東、季靜娟三檔演繹。這份演出陣容在張家港的評彈圈子里,算得上眾星云集,都是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的中堅力量,至少也是青年演員中的佼佼者,由他們創作、主演的作品《送果籃》《東渡·慶安往事》《蘭考情》《苦諫》等先后獲得第九屆江蘇五星工程獎金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第七屆中國曲藝節優秀節目獎、中國夢·全國優秀曲藝節目推選活動一等獎等獎項。在第二回中,張家港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藝術顧問、原浙江曲藝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現任中國曲協蘇州評彈藝術委員會委員的陸嘉樂老師親自上陣,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話題度與含金量。
盲女陳慧芳是串聯全篇的中心人物,由季靜娟等三位女演員分別代言演繹。季靜娟師承“麗調”傳人、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張碧華,又拜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邢晏芝、周希明為師。她擅唱麗調、香香調、張調,行腔吐字剛勁清脆,聲情并茂,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在《牽手》的演繹中,她將邢晏芝老師“音隨情回,字隨腔轉”的藝術聲腔理論靈活運用到了表演中,并嚴格按照周希明老師“說表要有神韻,唱腔必要過硬”的指點,將自己的一腔熱血、一縷心魂灌注到表演中。第三回中的盲女陳慧芳,已經任勞任怨地生活了多年,比起年輕時的彷徨憂愁,變得樸實內斂、樂命安道。面對婆婆與父親善意的規勸和佯怒,她堅如磐石;面對毫無知覺的丈夫,她又柔情似水,其內心的掙扎可見一斑。內心戲對于演員最具考驗,季靜娟嗓音醇厚而不沙啞,聲腔連貫、爆發力強,能夠隨時改變念白與唱詞的節奏與音調的高低,使其說白與演唱充滿張弛有度的藝術張力。
清朝彈詞藝人王周士根據畢生的演出經驗,對彈詞表演總結出了7組56字的“書品”。《牽手》是一部情感戲,情感跌宕起伏,為了配合情緒的變化,演員們在語速、音調、音色、響度等方面的拿捏恰到好處,毫不夸張地說,“書品”中提到的“快而不亂,慢而不斷”“放而不寬,收而不短”“高而不喧,低而不閃”“急而不湍,新而不竄”等要求,在本作中是不折不扣地做到了。
彈詞《牽手》文本精雕細琢,讀來令人唇齒生香。文本由陳碧紅與王智雄夫婦合力創作,夫婦二人都是有著三十年評彈表演經驗的資深演員,除了演出,還合作創作過長篇彈詞《蔣汪之爭》《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等劇本。演員心中有舞臺,他們的創作比起職業曲藝作家的作品,往往在用詞、語法等方面更契合表演的需求。作品經邢晏春、周希明兩位大師潤色,更具內涵。《牽手》全本用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保持著傳統唱詞精練流暢的特色,這與作者深厚的評彈基本功是分不開的,方言俚語、襯詞嘆詞的運用展現了強烈的吳地風韻,“奈個朋友講講就要喇叭腔”、“閑話推車撞壁、關門落栓,看上去又是墻頭上刷白水,白說”;語法句法也是吳方言所特有的,如“勿客氣則哇。”“有只歌倷勿是頂頂歡喜唱的嗎?”等句子,若不熟悉吳方言恐怕難以讀懂;與傳統彈詞表演一樣,《牽手》唱詞除了強調平仄,也極為雅致雕琢,如“心如死灰哭失聲,哭失聲語倍酸辛。辛酸仿佛哀鴻叫,哀鴻聲聲不忍聽。”這一段除了講究平仄,還靈活運用了傳統詩文的頂針手法,唱來頗具古風,為演員的傳情達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且通過文白分離,讓聽眾能輕易地辨別出角色代言語言與敘事語言的區別,從而獲得更好地欣賞體驗;此外,過去在歷史故事類彈詞中,說書先生往往在敘事部分使用蘇州話,在角色代言部分使用中州韻,今天雖然沒這么講究,但《牽手》還是注意讓醫生說普通話、讓鄉民說本地話,與人物的身份相符合,聽來真實可信。總之,《牽手》的曲本強調語言的文學性與彈詞的本體性,做到了賞心悅目和雅俗共賞,對于演出的成功功不可沒。
都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作品借用一首上世紀90年代曾經走紅于大江南北的歌曲為名,暗示了本作的精神內涵。聽過《牽手》的人都知道,它講訴的是愛人之間發誓風雨無阻、同舟共濟,要在艱難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扶持前行。整首歌曲從容、深情,恰到好處地點明了陳慧芳的心境。全場多次出現歌曲片段,以歌曲代言,既增加了彈詞的情趣、引起現場觀眾共鳴,也避免了過多剖析心境帶來繁瑣贅述之感。隨著歌曲的回環往復,觀眾的情緒醞釀逐漸水到渠成,在全劇的高潮、丈夫醒來的瞬間,伴奏音樂驟響,觀眾情緒與書中人一起得到了宣泄,頓時掌聲不絕于耳。
當然,若說《牽手》就此盡善盡美、臻于完善,未免貽笑大方之家。全書第一回,三位說書演員在對從鳳凰鎮風景文化、人文歷史進行一番描述后不急于切入正題,一人發問:“鳳凰鎮最有名的是什么?”一人應答:“鳳凰水蜜桃!”發問者揶揄:“就知道吃!”博聽眾一樂,算是一個小小的外插花。彈詞講究“說、噱、彈、唱”,“噱頭”是彈詞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肉里噱”還是“外插花”,都是演員藝術經驗與人生智慧的結晶,歷來深受群眾的歡迎。雖然并不是每部彈詞作品都要充斥笑料,但噱頭藝術還是今人能夠從傳統作品汲取的有益養分。從這個方面來說,《牽手》中的噱頭未免還是少了點。自然,瑕不掩瑜,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個性,《牽手》中打出的情感牌也能夠對聽眾產生極大的吸引,但眾口難調,若在今后的新編創作中考慮添加一些幽默元素,或者讓經典笑料舊瓶裝新酒重裝上陣,也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吸引更多人邁進評彈藝術的大門。
厚積薄發,枝繁葉茂滿園春
說起來,過去所稱蘇州彈詞的流行地域,南不出浙江嘉興、西不過常州、北不越常熟、東也超不過上海松江。張家港(沙洲縣)建縣歷史不足60年,南部的若干鎮區過去屬于常熟,盡管也深受評彈文化的滋養,但比起地域上更接近蘇州的南方諸縣(市)來說,張家港的評彈似乎一點兒都不占優勢。但事實卻是,評書與彈詞藝術在這邊土地上扎根發芽、茁壯成長,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綿延數百年未曾中斷的文化元素與當代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項目。就拿張家港市老少皆知的長春園書場來說,這座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的書場,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已經成為江浙滬地區面積最大、檔次最高、功能最全的評彈書場。占地2668平方米,建筑面積2880平方米,集評彈書場、聽眾活動室、排練廳、票友室等功能于一體。同時,書場還設置了一座綜合性的評彈藝術館,全面展示張家港的評彈發展史。如今,書場每年演出350多場,每天有300多名的評彈觀眾,已經成為評彈愛好者休閑娛樂、陶冶性情的好去處。
水深則所載者重,土厚則所植者蕃。評彈只有在“厚土深水”的滋養中才能得以發展。若沒有一個以弘揚優秀文化傳統、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己任的地方政府,一批致力于創新傳統藝術形式、讓“舊”藝術煥發新生的文藝工作者,這個城市也不會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氛圍,評彈藝術也難免蕭條流失,文化惠民也將流于書面。
近年來,張家港市將繁榮發展地方曲藝特色文化納入文化事業建設整體規劃,先后制定了《關于扶持農村、社區書場開展評彈長篇書目公益演出的獎勵辦法》《關于促進張家港市評彈藝術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和獎勵制度。每年用于藝術創作生產與基層書場扶持獎勵的資金超過500萬元;目前全市共有17家書場,數量在江、浙、滬同等縣市中位于前列,每年演出3000余場;與江、浙、滬評彈團、校及其他藝術學校合作,鼓勵拜師學藝,積極培養年輕演員和接班人;加強基層輔導,為廣大群眾提供評彈、相聲、快板、故事、蓮廂等多種曲藝形式的輔導,每年投入輔導力量超過1400人次,培育了眾多優秀的群眾曲藝團隊。
說到評彈藝術在這里的發展,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張家港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的。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的前身是“張家港市評彈團”。自1965年建團以來,造就了蘇州評彈界的“三國王”張國良,“琵琶一怪”李子紅,以及張少伯、張儒良、王楚人等一批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還涌現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獲得者季靜娟,及王智雄、葉樺、陳美東、殷琴、戴芳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積累有長篇《三國》《楊乃武與小白菜》《西游記》《白羅山》《法華庵》《趙匡胤》《張學良與趙四小姐》《明珠案》《小孟麗君》《神彈子》《林子文》等數十部傳統書目和中篇彈詞《長江風云》《遲到的懺悔》《球拍揚威》等;近年來更是佳作連篇,好曲連臺,創作出了短篇彈詞《良心》《港城大義》《重逢》《三闖紅燈》《二稱師母》《網戀》《堂娘娘》《送果籃》《東渡·慶安往事》《笑不出來》等,評彈專場《蘭考情》等,在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化部群星獎、中國曲藝節、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江蘇省曲藝節、省文華獎、省蘆花獎、省五星工程獎等重大文藝活動獲譽頻頻。每年參加公益文藝巡演“村村演”、廣場文藝“周周演”、文明書場“天天說”2000多場次,下基層為群眾演出,博得廣大聽眾的好評和稱道。
這里的評彈工作者對于藝術的態度可以用“精益求精”與“不計成本”8個字來形容,“精益求精”自不必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揮汗成雨的排練場景在此數見不鮮;“不計成本”絕非鋪張浪費之意,而是說傳承中心的演職人員在打造精品的歷程中,不那么計較時間成本、不那么吝惜人工成本。中篇彈詞《牽手》演出時間不過2小時左右,但創排已接近一年半,這才敢拿出來接受群眾的檢閱。期間著名藝術家邢晏春、邢晏芝、周希明、江肇焜等老師親臨指導、修改,根據老師們的意見,故事情節銜接、唱腔唱法氣韻都不厭其煩地多次改動,這份慢工出細活的態度,恰恰展現了張家港評彈人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敬意與創造精品以饗觀眾的誠意,也成為張家港市評彈藝術枝繁葉茂的秘訣。
9月9日傳來喜訊,蘇州評彈《牽手》作為小型舞臺劇(節)目和作品,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