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梅
摘 要:徐志摩,被茅盾評價為“是中國布爾喬亞的‘開山又是‘末代的詩人”,實際上他是民國時代新興知識階層的代表人物,他在短暫的一生當中,為現代文學的星空留下了一道亮麗的軌跡。終于,他的詩文在沉寂了20多年以后,重新為人們所欣賞、所贊嘆,尤其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
關鍵詞:《再別康橋》;徐志摩;詩文
中圖分類號: 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5-0011-01
徐志摩于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省海寧市硤石鎮,這里地靈人杰,名家輩出,水鄉的一草一木孕育了他最初的詩情,少年時他就飽讀傳統文學經典,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文學才華。而后赴美、英留學,在英國留學期間,康橋以它獨有的靈性觸動了他澎湃的詩情,也是在這里,他定下了自己人生的基調,確立了單純的人生信仰。
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從此,在康橋確立的人生理想成為他一生追求的目標,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正處在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統治之下,現實生活到處是丑惡和污穢,他的充滿理想主義的英美式民主社會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他痛苦、失落。于是,1928年8月又來到達倫敦,在倫敦期間他滿懷復雜的情感又一次來到了康橋??禈蚓吧琅f,在歸途的舟中,他寫下了這首《再別康橋》。
康橋,是詩人理想的象征,一聲“再別”,包含了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康橋理想”幻滅之后向過去最終的告別,又流露出對劍橋大學、對英美式社會理想依依不舍的深切情懷?!对賱e康橋》宛如一幅如夢如幻的風景畫,生動地再現了詩人同康橋依依惜別的情景。
在詩的開端,詩人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腳尖,像一陣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走了,生怕驚醒康橋的好夢,不但烘托出康橋周圍寧靜的氣氛,而且還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細致入微的感情。輕柔的音樂與詩人內心的情感協調一致,增強了詩歌回環往復的音樂美。這一“走”一“來”,也暗含了詩人康橋理想的形成和幻滅,在詩人要離開的那一刻,他把生長于斯的理想又留于斯,來時不曾有,今天再次離開時同樣是不擁有,這是怎樣的悲哀呢?在康橋所有的景物當中,詩人為何偏要向“西天的云彩”作別呢?因為在詩人的眼中,康橋傍晚的景物中屬“西天的云彩”最美,它的富于變幻給傍晚的康橋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康橋更加美麗,詩人在臨別的最后一刻向“西天的云彩”作別,也代指向整個康橋告別。
詩歌的第二節、第三節均為再次欣賞舊日景色,詩人用美妙的語言描繪了康河的怡人風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浪;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他將“那河畔的金柳”幻化成“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溫婉可人的女子;“波光里的艷影”本應該在水面上蕩漾,這里卻幻化成“在我的心頭蕩漾”,究竟是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周?作者意亂情迷?!败浤嗌系那嘬?,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弊髡咭鈦y情迷的原因找到了:是緣自這條母親河,在這條河中漫游。詩人這個游子終于投進了母親的懷抱,與青荇一起分享“康河柔波”的愛撫。
第四節、第五節寫舊夢重溫。那“榆蔭下的一潭”就是有名的拜倫潭,當年詩人曾撐一支長篙盡情地在那里徜徉,在詩人的印象當中,它像彩虹一樣美麗,富于變幻。然而隨著他在劍橋留學生活的結束,當年的理想已幻化成色彩斑斕的舊夢了。如今故地重游,幾多感嘆,幾多神傷。用“彩虹似的夢”來形容當年的留學生活,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它不僅表現了詩人對于往昔生活的追念,而且這比喻本身就是對他人生理想的評價,雖然美若彩虹,卻又像彩虹那般易逝。舊夢復蘇了,眼前因康橋而生的景物似乎都蒙上了一層喜悅色彩,詩人想追尋舊夢,再回到往日的歡樂之中,所以他要“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彼忾_所有心靈的羈絆,心曠神怡地在星輝斑斕里放聲歌唱。另外,詩人在多彩的晚景畫面之后又插入一段夜景的描寫,也使詩的總體意境變化有致,更加烘托出康橋景色的如夢如幻。
第六節,詩人的筆觸又回到了無奈的現實,“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一個“但”字把詩人由幻想拉回到現實,烘托出他即將離開康橋時的黯然心境。前幾節的歡樂色彩不見了,唯有這一腔愁緒在心頭,詩人不愿面對的現實:與康橋最后分別的時刻來到了!
第七節呼應開頭,描繪詩人即將離開康橋時的情景。這里“輕輕的”換成了“悄悄的”,是詩人開頭對康橋滿含愛意的延續,同時承上文“悄悄是別離的笙簫”中的“悄悄”,這略帶憂郁色彩的“悄悄”使離愁別緒升華了??禈蛞廊幻利?,美麗的康橋理想卻帶不走了,它將被永遠地留在了康橋。是啊,這么美麗的人生理想原也只屬于康橋,詩人只能把它視為自己一段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
《再別康橋》這首詩久久為人傳唱,不僅在于它意境優美,風格飄逸,還源自于它在藝術上的杰出成就。徐志摩是聞一多“三美詩歌理論”的實踐者,在這首詩中也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首先,這是一首有韻詩,每節偶數句押韻,整首詩用韻上既有整齊之美,又先揚后抑,抑揚頓挫,體現了音樂美。其次,本詩創造了獨特的意境,“康河夕照圖”和“康河夜景圖”交相輝映,把詩情融入在繪畫美當中。最后,每節詩都錯落有致,體現了建筑美。
徐志摩揮動著理想的翅膀,永遠地遨游于太空了,他敢于流露自己的真性情,用他曠世的才華和激情拓展了個人生命的空間,使我們也有幸能讀到這首傳世的《再別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