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鑫
摘 要:在高校的“中外音樂史”的網絡課程的建設中,更要以互聯網信息技術作為依托,在此基礎上,才能展開相關的教學活動,才能更好的優化教學方法,更快的更新教學理念。這對于“中外音樂史”的課程教學具有非常明顯的推動意義。因此,本文將從“中外音樂史”的課程建構與多媒體網絡技術應用的相關角度分析,全方位的進行網絡課程探索,旨在提升相關課程建構的質量和優化教學體系。
關鍵詞:中外音樂史;互聯網技術;網絡課程;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5-0230-01
在網絡課程的模式下,我們要將教學活動中的各個模塊進行有效的組合,同時也要拓寬教學的層次。“中外音樂史”的網絡課程的建設對于學生的學習、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學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構建高校的“中外音樂史”的網絡課程,我們要以互聯網信息技術作為依托,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從根本上提升“中外音樂史”的課程教質量,建立完善的課程網絡體系。
一、現階段“中外音樂史”課程教學的問題
(一)課程教學模式僵化,教學理念落后
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現代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合作探究。因此,在現代課堂模式的建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有效的進行學習。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高校的“中外音樂史”的課程教學的模式非常僵化,教學理念還比較落后。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還是以教材為主,讓學生熟讀教材,然后根據教學的要求,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仍然是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維走。因為,教師把教材作為標準,學生的想象空間和思維活動的空間也手打非常大的限制;在教學中,教師仍然以考試重點或者教學重點作為“中外音樂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去記憶音樂原理和各個時代作家的作品。然而,在音樂欣賞環節卻缺乏有引導性的啟發和指導,這其實不利于學生的音樂技能的提升。
(二)“中外音樂史”課程中“教”與“學”分離
在課程教學中,我們一直強調教學結合,教學相長,但是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中外音樂史”的課程教學卻難以實現教學結合。在我國高效課程教學中,往往是教與學會相分離。因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沒有構建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更多的是教師進行講解,而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觀點。這種教與學分離的狀況在很多課堂教學實踐中都存在,在這種教學分離的課堂模式其實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也不利于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不能幫助教師的完善教學方法,降低了教學效果。這種教學現狀也不利于“中外音樂史”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優化。
二、構建“中外音樂史”網絡課程的建議
(一)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優化網絡課程體系
在網絡環境下,教學資源能夠達到最大程度的共享。網絡空間能夠將音樂教學結構進行優化,讓學生能夠更大程度的進行交流,使教學模式更加多樣化。教師要與時俱進,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優化網絡課程體系。在“音樂史”網絡課程的模式下,教師要將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各個模塊進行有機的優化組合,例如,將“音樂理論”與“音樂欣賞”結合,將各個時代的音樂進行對比研究,增進學生的理解;同時教師也要拓寬教學的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查詢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音樂理論基礎”模塊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查找各種具有學習意義的音樂資源以及學習資料。通過多方面的引導,學生的自主性提高,教師也能夠更好的進行高層次的教學指導,從而能夠提升“中外音樂史”的課程教效率,優化音樂網絡課程體系。
(二)建設網絡教學平臺,加強教學互動
“中外音樂史”的網絡課程的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建設網絡課程對學生的學習、音樂文化的提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同時對教學理念的發展都有十分關鍵的作用。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有規律的構建高校的“中外音樂史”網絡課程體系。建設音樂網絡課程最重要的是要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優勢,積極建構有機的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中將網絡教學融入到學科發展的進程中。
因此,我們要建設網絡教學平臺,加大教學互動。例如,在“中外音樂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一個時期的音樂作品或者音樂文化作為學習的單元,在教學網絡平臺上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任務,讓學生合作探究,并且在教學平臺上進行學習交流。教師也能夠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
三、結語
在音樂網絡教學模式的建構的過程中,現代化的信息教育技術,包括多媒體網信息技術對音樂網絡課程的建設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這種技術上的影響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它能夠優化音樂教學結構和模式,同時又能完善音樂網絡課程的體系,推動構建音樂網絡課程。在此基礎上,在網絡信息技術支撐下,音樂多媒體課程也能夠擴大教學空間,能夠對配置教學資源進行最大化的優化組合。
參考文獻:
[1]孫正聿.教材建設新理念[N].光明日報,200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