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海峽兩岸舞蹈發展與合作論壇正式開啟
張文靜
摘 要:近年來,兩岸的藝術文化交流越發頻繁,體現文化手段之一的民族舞蹈也作為交流的重要內容。由于兩岸的政治、經濟、生態環境等結構的不同,所造就出來的民族舞蹈文化亦是各有差異。本文欲從海峽兩岸民族舞蹈的表演內容、形式的審美視角出發,采用文獻收集法,對比兩岸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現況,探索各自的發展問題,在民族舞蹈的創新與保存上可以相互借鑒,為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海峽兩岸;民間舞;發展;對比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識碼:A
各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代表了當地的本土文化,臺灣原住民也稱為先住民,目前已經由九族發展為十四個民族,由此,也可以看出臺灣地區對于保護原住民本土特色的重視程度。而大陸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已經從幼稚走向成熟,今天的成績離不開老一輩人嘔心瀝血的付出,他們為民族舞蹈事業發展奠定了輝煌的歷史。同時,民族舞蹈藝術也促進了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增進了兩岸的情感,傳遞了不同的文化,讓海峽兩岸之間更加互相了解,但就其兩岸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現況的不同,筆者在臺灣進修期間對原住民舞蹈的所見、所聞、所感,欲大膽的嘗試對兩岸民族舞蹈的優缺點進行對比,達到相互取長補短,為海峽兩岸的民族舞蹈藝術的共同進步尋找出突破口,本文對于臺灣原住民舞蹈的研究范疇鎖定在專業院校及舞團,大陸地區則鎖定在專業院校,畢竟決定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掌握在這個領域范疇里。
一、兩岸民族民間舞蹈表演內容的對比
大陸民族民間舞蹈表演的內容多以各民族的風格韻律為主,在風格韻律的基礎上展現題材多為:反映新時代的社會意識形態,如《情滿天路扎西德勒》則表現青藏鐵路的開通,藏族人民歡天喜地的心情;展現各地區民俗習性宗教、信仰等,如羌族舞蹈《跳紅》,體現母系群體在羌族的地位,以及展現民族的生命力等。經過歷代藝人們辛苦的實地考察,再對其動作元素進行加工提煉,為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編寫成較系統、全面的教材,在理論與實踐中,舞者需要刻苦練習,細細揣摩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與韻味,其難度與重點就在于舞者是否將神、形、韻結合在一起,使之舞蹈更富有生命力、舞臺展現力以及具有欣賞價值的舞蹈作品。如:蒙古族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舞蹈藝術所展現出來的內容與草原的點滴是分不開的,就連蒙族的基本手型也是來源于模仿翱翔于天空的雄鷹,舞蹈內容多展現蒙古人彪悍、幽默、喜悅、具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特征,如作品《狼圖騰》,表達了蒙古族有著像狼群一樣的頑強生命力以及相互間的向心力。再如手腕繞腕貫穿舞蹈始終的新疆舞,其繞腕的手型則來源于新疆盛產的水果摘葡萄的動作。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經過藝人美化,提高了動作難度,增加了表演價值。
臺灣原住民舞蹈表演內容多以祭祀、豐收、神話等題材為主,其發展道路相當坎坷,由于在不同時期受到外來文化的侵略,原住民樂舞幾經面臨瓦解。在后輩專家藝人的艱辛努力下,如劉鳳學把原住民舞蹈以舞譜的形式進行記載,相對完整的呈現了九族(九個民族)的記錄。在1988年,由資深舞蹈家蔡麗華創立的“臺北民族舞團”,成為臺灣第一個專業的民族舞蹈團,舞團演出的特色在于通過田野調查,將傳統民族風格提升,保存獨特的臺灣本土的舞蹈風格,隨即在1991年,“原舞者”舞團以原住民作為成員而成立,對于臺灣原住民舞蹈的發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臺灣原住民的舞蹈內容多是生活再現的寫照,較少的對舞蹈動作進行修飾,其各族的代表動作多為交叉手拉手,以及腳下有力的步伐,表示心連心團結向上的精神。目前,相關臺灣原住民樂舞的書籍教材十分缺乏,由此,難以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即便是舞團,也基本上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編排而訓練。
舞蹈動作是展現舞蹈內容的手段,是傳達語言、情感的方式,從舞蹈動作元素上分析兩岸的民族舞蹈差異,大陸較為精細,其表演者必須是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有一定的專業基礎,而臺灣一般表演原住民舞蹈的舞者可以是沒有基礎的舞蹈愛好者,或是本土的原住民。
從舞蹈內容來看,兩岸的民族舞蹈傳達的基本上都是本土各地區人們生活的習性,由于地處的生態環境的差異,由此展現的舞蹈內容不同。從教學角度來看,大陸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學體系,培養了眾多民族舞蹈家,而臺灣教材的缺乏,由此沒有系統的教學。從舞臺化發展角度來看,兩岸試圖將本土的民族舞蹈推向更高層次的舞臺是共同的發展目標。
二、兩岸民族舞蹈表演形式的對比
臺灣原住民舞蹈的表演形式保存了傳統的風味,有歌必有舞,其音樂樂器都是隨著舞蹈現場表演,原住民天生有著一副好嗓子,能唱出天籟之音,這是難以效仿的。而大陸民族舞蹈多以伴奏音樂為主。臺灣原住民舞蹈的舞臺表演形式,多是現實生活的寫照,服飾樸實,道具繁多,如打獵的道具,長矛、刀,等。由于臺灣地理面積不大,再加之對其文化了解甚少,由此在外地人眼中,原住民舞蹈的形式差異不大,無論是從表演形式還是服裝道具上,但在大陸地區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則百花齊放,絢麗多彩,服飾華麗多彩,舞臺道具運用不多。由于大陸地區地大物博,各民族之間的地理位置相差甚遠,由此各民族舞蹈風格鮮明獨特。
海峽兩岸的舞蹈形式各有千秋,臺灣原住民較為傳統的表現形式,在舞臺上的激情吶喊與歌唱,同時舞動身軀傳遞內心的那份熱情,十足的能夠讓人汗毛豎立,打動人心,感染觀眾,而大陸地區民族舞蹈已被包裝為“明星產品”,給人以美的享受,華麗的服飾,優秀的舞者,動人的舞姿,但往往會少了那么點感動……
三、兩岸民族舞蹈發展現況的問題與建議
民族舞蹈的發展是要創新還是要保存,這是對民族舞蹈發展關鍵性的問題。通過前兩段的舞蹈內容與形式上的對比,不難發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在繁榮昌盛的背景下,有時卻忽視了本民族的“原汁原味”,太多的修飾掩蓋了它的真實。而臺灣原住民歌舞恰恰在舞臺上“純粹”的展現,似乎又太過于“純粹”。
臺灣原住民舞蹈的發展只穿梭在峽谷的縫隙間,并沒有成為臺灣舞蹈發展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受多元化文化的影響,導致關注原住民舞蹈的發展只在少數,大部分外來游客迄今為止,全臺灣也只有兩只舞團是以表演原住民舞蹈為主要內容的。其看似千篇一律的表演容易使人乏味,雖然在某一爆發性的表演上會成功的與觀眾產生共鳴,但這種情況的比例在少數,甚至誤導人們認為原住民舞蹈簡單易學,沒有技術含量。建議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編寫教材,以兩到三個原住民舞蹈為重點發展對象,以點概面的發展戰略,在現有的那份珍貴的“純粹”上,適當的創新,從而提高舞蹈的審美價值性。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發展下,值得欣慰的是仍有一席之地是屬于大陸本土的,但要在全球文化交流昌盛的背景下站穩腳跟,必須要始終堅持“本我”,不要一味的尋求創新,不要把舞者培養成跳舞的機器,不要遮蔽了民族舞蹈的真善美,適當的將民族民間舞蹈返璞歸真,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更加飽滿。“自然美”才是最能與群眾產生共鳴,能夠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因為群眾基礎是發展民族民間舞蹈的堅實保障。
對于創新與保存的尺度上的控制,希望在未來兩岸交流專家學者可以進一步探討,為兩岸民族舞蹈的發展探索出新的春天,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到尊重,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站穩腳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萌.海峽兩岸舞蹈創作對比研究—以大陸少數民族舞蹈與臺灣原住民舞蹈創作對比為例[J].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2].賴玫玲.臺灣當代民族舞蹈發展之探索—臺北民族舞團之個案研究[J].臺北:臺北體育學院,2010.
[3].金于琪.神話、儀式與樂舞:以太魯閣部落音樂會文化展演為例[D].臺東:東華大學,2011.
[4].張純成.中國民間舞蹈價值與文化載體[J].文史藝術,2013(01).
[5].蕭君玲,鄭任一.民族舞蹈創作的現象場[J].大專體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