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 泉州實施方案出爐
高愛民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并與特定的生態環境相互依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原生態環境受到沖擊,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至關重要。本文以集美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簡單介紹了集美非物質遺產保護現狀以及部分省級非文化遺產原生態環境,并提出了原生態和整體性的一些保護措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文化生態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273-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世代相承、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具有豐富多樣的內容,并與特定的生態環境相互依存。其中不僅包含了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包括了歷史文明的傳承,更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的歷史相當悠久,幅員遼闊。我國各地各民族人民在從古至今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創新和沉淀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諸如依靠口授和傳承的項目正在逐步消失,大量的傳統工藝與技藝正瀕臨消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應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從原生態與整體性的保護原則出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中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化的進行綜合保護。本文以集美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生態和整體性的分析。
一、集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集美地處閩南金三角的核心區,是我國著名的的僑鄉和華僑領袖陳嘉庚的故鄉。從古至今,集美作為閩南文化大融合之地,有著眾多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在此沉淀下來。截止2016年底,集美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共計18項。以及近30個各類項目名錄的代表性傳承人及許許多多多還未申報的項目等。然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和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集美正快速步入了現代化城市,加之外來人員的大量涌入和受各種現代文化現象的沖擊,具有閩南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正逐步被淡化,文化生態也面臨著巨大變化。雖然集美轄區建設了“集美學村嘉庚建筑與端午龍舟民俗展示區”、“灌口鳳山口傳文學與信俗展示區”、“集美后溪閩臺小鎮與城隍文化展示區”。并成立了4個項目的傳習中心,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仍然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視。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環境
文化與生物一樣具有多樣性和生態性,文化的興起都具備有特定的生態環境,文化生態環境主要由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人文環境構成,環境結構比較復雜,層次較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政治經濟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果與之相互依存的環境遭到破壞,那么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受到嚴重的破壞,以集美地區省級具體非物質文化內容及其生態環境為例,其具體原生態環境如下:
(一)民間文學類
閩南童謠和答嘴鼓主要流行于閩南、臺灣和東南亞。閩南童謠是閩南百姓利用閩南方言,根據兒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點創作的富含音樂美感的韻語和平仄節奏的童謠;答嘴鼓是通過閩南方言詞語、俚俗語富有節奏與音韻結構組織的嚴格押韻的詞句,采用“包袱”的手法與“爆笑料”的藝術手段進行的戲劇性說唱藝術。并且兩者在傳唱過程中不斷修改、補充而成,廣受閩南民眾的歡迎,是群眾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
(二)曲藝類
歌仔說唱是集美一種古老的民間說唱藝術,歌詞是豐富多彩的閩南民間語匯,曲調是閩南的民歌、俗謠,從戲曲、南曲、南詞中吸取經驗,歷經各代藝人的創造、傳長、修改而逐漸豐富和完善,通俗易懂,易傳易唱,是福建的四大曲種之一。歌仔說唱語言生動詼諧、平仄押韻,唱腔或粗獷豪放、雄渾有力,或溫文婉約、幽雅纖細,地方色彩濃厚,深受閩南人民喜愛。歌仔說唱依演唱者所持的樂器不同,有月琴彈唱、大廣弦說唱、平鼓唱、荷葉說唱等多種演唱形式。
(三)體育、游藝、雜技類
集美端午龍舟賽至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道光年間《廈門誌》中就有龍舟賽的盛況記載,上世紀50年代初,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共組織舉辦十一次龍舟賽,在其積極組織和強力推動下,使得集美端午龍舟賽發展迅猛。1987年,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2006年以來,集美區積極發揮對臺地理優勢,以推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為目的,將 “集美端午龍舟賽”升格為 “‘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國際龍舟賽龍舟賽”,成為廈門·集美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四)民俗類
灌口鎮鳳山祖廟始建于明朝末年,內有石碑《鳳山廟碑志》,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鳳山廟碑記。鳳山廟供奉的大使公即四川都江堰二王廟的李二郎。主要節日有農歷三月初七,是指揮大使神現塑像入廟之日,稱年祭;五月初四為盛大的大使公圣誕。近年來,海峽兩岸大使公信俗交流增多,臺灣多地的大使公分廟紛紛回灌口鳳山廟謁祖、朝拜鳳山祖廟。“灌口鳳山祖廟訪問團”也受臺灣地區各分廟和信眾的邀請,多次赴臺灣地區各地大使公神廟進行訪問與交流。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對策
(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統一管理
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成立“集美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領導機構”,全面組織和領導集美閩南文化遺產保護;成立“集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以指導非遺保護專項工作;集美文化部門要增設專職人員,定編定崗專門負責保護工作人員,以擔負繼續挖掘和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教育和普及保護知識,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斷向前發展。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預算,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通過政府撥款,社會捐贈等方式籌集資金,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使用。進一步完善財務制度,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經費和生活補貼,加大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開展傳習活動的扶持力度。
(二)發揮傳承人的“傳、幫、帶”作用,完善傳承手段
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傳承制度,進一步發揮和調動代表性傳承人的積極性,讓他們自覺做好各自項目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鼓勵他們采用個人、家庭和群體多種傳承方式,帶徒學藝,舉辦相關傳習活動。另外,教育部門和文化部門要互相配合、通力協作,鼓勵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編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鄉土教材,利用中、小學校園,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活動。在中、小學教育中開設相關課程,從小培養青少年對閩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對一些優秀學生給予一定獎學金,作為特長生選入藝術類院校等方法,造就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承人。
(三)加強集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進一步完善集美現有三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將這三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場所,資助傳習經費,支持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活動;研究落實對學藝者的助學、獎學等政策措施,鼓勵他們掌握傳統知識或技藝,培養更多的后繼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依賴性和非獨立性的特征,它形成并依賴于特定的原生環境。任何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都產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態之中,或文化時空中,我們可以借助集美的閩南文化生態,讓閩南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集美人當前的生活中,擴大各種信俗的民間影響,讓這些民俗活動充分顯示其藝術魅力。
盡可能地保護與閩南文化相關的生態元素,多做一些組織工作與行政扶持、贊助,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比如高浦、孫厝、錦園、馬鑾、東輝、城內等古城、古村落等,使其成為集美閩南文化遺產的集中區與展示區。
(四)利用信息媒體平臺,提高宣傳力度
利用集美電視臺打造成為宣傳閩南文化的平臺,讓傳承人的表演實況視頻在電視節目中的黃金時段滾動播放(播放閩南語時,必須打上字幕,讓不能通曉閩南方言的觀眾也能欣賞)。營造了閩南文化生態的保護氛圍,使廣大人民自覺樹立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讓更多的群眾自覺自愿參與到保護隊伍。
可以采用文字、圖片、利用音像等多媒體手段,對轄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采集、記錄,可以利用現代各種電子存儲介質建立數據庫并進行保存。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進行資源共享,把資料展示與實物展示集合起來。在傳統工藝和技藝的保護方面可以設立了專門的“傳授館”,用于培養專門人才并準許游人參觀。應用數字化和網絡化等高科技手段,努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劉春玲.文化生態視角下陰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陰山學刊,2016(01).
[2]靖橋,蓋海紅.原生態與善本再造——論“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J].河北學刊,2011(02).
[3]張衛民.論我國“非遺”整體性保護文化環境之構建[J].藝海,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