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霜
【摘 要】陜北道情在保留了大量道教音樂風格的基礎上,有效融合了陜北地區的民間藝術,成為了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說唱藝術表現形式。本文著重探討陜北道情的音樂特色,希望能夠為其發揚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陜北道情;音樂特色;唱腔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1-0044-01
根據流行地域和藝術特點劃分,陜北道情可分東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澗道情三種,其中“清澗道情”被譽為最正宗的陜北道情。
一、獨特的節奏
延長音的多用是陜北道情的一大特點。延長音的自由運用強化了節拍間的強弱變化,將傳統方正的曲調節奏有效地分割成變化突出的短節奏節拍,使道情的唱調更為生動、悠揚,聽起來有暢快淋漓之感。這種打破常規的節奏強弱交替變化,大大提升了道情的藝術表現力,同時還將演唱者的情緒更好地襯托出來,使聲音與道情本身能夠在情感表達方面更好地契合在一起,提升道情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
二、鮮明的調式
實際上,陜北道情的調式是極其單一的,七聲徵調式是其最主要的調式形式。相比于現代的七聲音階,道情音樂的音程關系有自己的特點,mi-fa、si-do四個音階并不是十二平均律當中的半音關系,而是小三度的等分音,也就是說道情音階當中的fa要高于七聲音階當中的fa,但又低于升fa,介于兩者之間。同樣,道情音樂當中的si要低于七聲音階當中的si,但又高于降si,介于兩者之間。所以道情音階當中的mi-fa、si-do是3/4個全音,相應地,fa-sol、la-si也是如此。這種獨特的音律到底源于何處仍待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乃構成道情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原因。
三、特殊的唱腔
在唱腔方面,陜北道情主要分為“老調”和“新調”兩大唱腔。兩種唱腔均是以“5”為主因的徵調式,且在曲式結構上基本也相同,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就在于主音(宮音)調高的不同。在實際演唱過程中,“老調”的音調為C調,“新調”的音調則為G調,兩種音調的不同形成了道情唱腔在藝術色彩、氛圍、感染力方面的差異性,“老調”的深沉渾厚擅于述說悲涼、傷痛的情感,“新調”的輕快則在表達喜悅、明朗、輕快的情感上具有優勢。
四、聯曲體特點
陜北道情音樂是聯曲體曲種,在進行唱曲連接環節當中,“經濟實用”是音樂連接的基本原則,這種需要什么用什么的連接也是陜北道情的重要特點。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有時可能會數曲連套,有時則可能一唱到底。劇情需求、音樂色彩對比以及藝人即興表演都是構成唱曲連接的關鍵,但最終都取決于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例如:
(1)終南調——大起板七字調——哭腔哭板——大起板七字調——哭板。(《湘子拜壽》選段)
(2)平調——苦腔調——十字調——耍孩調——介板。(《打經堂》選段)
五、虛詞襯腔的運用
在陜北道情中,虛詞的運用十分廣泛,其重要性可與實詞相媲美。唱詞的虛詞襯腔是陜北道情重要的音樂特色。襯詞作為唱詞里襯托主詞、提升曲調韻律的關鍵因素,其根據曲調的不同,運用的位置也不同。例如在七字調中其多用于一句中,而在十字調中則多用于一句尾。為了更好地發揮出虛詞襯腔的作用,在演唱過程中要注意實詞與虛詞的語氣,遵循“實字真,虛字輕”的原則,唱實詞時要字正腔圓、干脆利落,唱虛詞時要自然連貫、輕哼而過,以達到主次分明的目的。
六、器樂曲牌的分類
在陜北道情當中,不同的場合其音樂也有所不同,這要求道情曲牌的應用要嚴格分類。其主要類別包括:
(一)八板、殺雞、滿天星、葡萄三疊架等。此類器樂多用于早更換衣、梳洗打扮、登殿赴朝等時間較長的表演;
(二)留板、喂豬牌、一句板。此類器樂多用于時間較短的場合,例如唱腔中的插曲,宴會飲酒、捻線縫衣等;
(三)陰死曲、照鬼燈。此類器樂多用于一些滑稽的動作上,其中“照鬼燈”多用于迷信戲中小鬼上場的部分;
(四)磨板。用途較為特殊,其專用于旦角扭場子上。
七、結語
陜北道情作為陜北地區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其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陜北道情獨特的節奏、鮮明的調式、特殊的唱腔都是構成其獨特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另外陜北道情鮮明的聯曲體特點、虛詞襯腔的運用以及對器樂曲牌的嚴格分類更是奠定了其在現代藝術表演形式當中的地位。陜北道情的傳承不僅是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還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文杰.論陜北道情的音樂特征[D].延安:延安大學,2010.
[2]溫燕.陜北道情的音樂考察與文化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0.
[3]溫燕.陜北道情的初步研究[J].美與時代(下半月),2010,(01):51-53.
陜北道情研究,延安市社會科學專項資金2014年規劃項目,14BWY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