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湖北漢劇在當代高等院校中的傳承方式研究

      音樂
      戲劇之家
      2017年08月03日 03:51

      魯詩琪 陳文旋子

      【摘 要】漢劇是中國傳統音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卻處于邊緣地帶,表現為年輕傳承人的急劇減少,導致整個教育體系乃至社會大眾對漢劇的淡漠與輕視,以及人們對其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深度、廣度不夠。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致使傳統音樂文化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所認同。我們的項目研究內容在前人的理論研究基礎上有了自己的見解,即將漢劇傳承方式放到當代高等院校中,使大學生成為傳承和發展漢劇的主力軍,并以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為例,繼而研究出可行有效地漢劇傳承方式并試行之,此項工作已是刻不容緩。

      【關鍵詞】漢劇;當代;傳承方式;華中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5-0015-02

      漢劇形成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走過三百多年的風雨歷程,時盛時衰,時起時伏,創作演出了號稱“八百出”的大量劇目,藝術形態也隨時間遷移,幾經變化。湖北漢劇為中國戲曲劇種的一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分支,又名“二黃”、“楚劇”、“漢調”。其中“二黃”一稱的來源眾說紛紜,清代安徽望江人檀萃說:“二黃出于湖北黃岡、黃安;也有的說出自安徽。”漢劇聲腔屬于皮黃系統。“皮”是指“西皮”,“黃”則是指剛剛所提到的“二黃”。西皮來源于西秦腔,經過陜西,逐漸向下順流至湖北襄陽一帶,之后與當地的低檔曲調相結合。盡管至今關于“皮”、“黃”的流傳之說法有許許多多,但是皮黃合流鑄就湖北漢劇則是確實無疑的了。漢劇一直是湖北省最為主要的戲曲劇種,文化積淀深厚,藝術表現力很強,曾經聲名遠播,對京劇以及多種地方戲劇有過巨大的影響。

      一、漢劇的發展現狀

      (一)民族文化知識的缺失

      中華民族在抵御外敵時,有時可以獲得成功,但有時卻又處于危勢。獲取成功是因為我們擁有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抵御外敵的不屈意志。而有時我們過于驕傲、開放,逐漸忽略了民族文化的根基,當我們再次面對武力或者文化上的入侵時自然會缺少抵御之力。藝術文化形態的戲曲亦是如此,我們放松了對本民族經典文化知識的把握,使之根基不穩,讓外來文化不斷地沖擊著我們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甚至有了喧賓奪主的意味,民族文化知識就此缺失。文化是針對于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挑戰而作出對抗的應對,能夠對環境作出積極應對,民族文化知識就不會存在缺失,反而會進一步發展;但是,當應對抵不過環境給予的挑戰時,民族文化知識就會衰落,甚至滅亡。

      漢劇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處于邊緣地帶,其表現為年輕傳承人的急劇減少,導致整個教育體系乃至社會大眾對漢劇的淡漠與輕視,以及人們對其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深度、廣度不夠。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電視電影成為了人們的主要娛樂方式,大家接觸音樂的渠道再也不是戲臺或者正廳池座,甚至舞臺上的傳統音樂早已被如今的快餐音樂文化所取代,致使傳統音樂文化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所認同,導致一些不該成為我們時代主流的音樂文化充斥著文化陣地。

      (二)陣營狹小

      在漢劇歷史上,當時的商人多為少讀書者,最多也不過是仕途失利之人,其藝術修養與文化內涵極其有限,使得他們并不能適應文人雅士所愛的昆曲之高雅情懷,但民間小曲小調對他們而言又淺顯入俗。可見,在許多年前,漢劇藝術就并不為大眾所鐘愛。

      《戲劇月刊》(1928年)中提到:“入漢劇戲園聽戲者,多為中下級民眾,達官巨賈殊不能見,以其中設備簡陋。包廂皆在樓上,正廳池座密比,茶房與叫賣雜物者,川流不息,最惹人厭。其建筑工程與昔日新市場內之大舞臺較,已若云泥之別,欲頡頏滬上新式舞臺更談不到,是亦天怪稍擁資財者之不愿光顧也。”可見,民國時期的漢劇就因為表演環境問題只能滿足中下級的少部分民眾,不能適應該時代大多數人的要求。

      受環境挑戰,現如今大眾所愛的音樂通常為敢于改革、語言豐富、曲調通俗動聽、清新明快、易學易唱的那一類音樂。漢劇不適應環境的劣勢乃至有病入膏肓、陷于邊緣危勢的局面,只有適應時代要求,合大眾口味,有鮮明個性才能站穩腳跟,符合大眾消遣志趣。

      二、漢劇的藝術文化價值

      盡管漢劇的生存現狀堪憂,但我們絕不可忽視其重要的藝術文化價值。

      方月仿的《古老漢劇的生存現狀與對策》中提到,漢劇是湖北地方文化藝術的主要代表,是湖北僅存的最古老的劇種,它蘊含、積淀著楚文化以及湖北歷史、地理、人文和風俗等多種因素,是“漢派文化”、“碼頭文化”最突出最主要的代表。漢劇的皮黃腔系統也正是中國國粹京劇的唱腔來源之一,對中國戲曲發展起重要作用。

      漢劇作為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僅有其地位價值,其唱詞唱腔及舞臺服飾等更能為學者提供詳細的不可多得的佐證,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深度發掘與研究,將其發揚光大、傳承創新,重現昔日光輝。

      三、高校傳承——以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為例

      現行的教育體制摒棄了傳統的音樂學習方式,推崇以西方音樂模式為藍本的教學體制,認為口傳心授是落伍的、難以實現的教學方式,民間音樂更是難登大雅之堂。針對漢劇傳承現狀,我們不得不著眼于當今高校,因為當代大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強,且受過系統教育,相較于其他年齡階層的人來說,學習漢劇的效果較好一些。更重要的一點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科學研究,其科研環境與科研能力能夠實現對漢劇傳承的充分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在湖北武漢生根已有百年歷史,它獨特的地域優勢以及強大的科研能力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我們以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為例是因為該院已經具有一定的漢劇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經驗,如開設湖北地方戲曲傳承與保護興趣班并邀請漢劇藝術家授課、定期組織學員進行表演與觀摩、鼓勵學員參加戲曲表演比賽等等。漢劇獨特的唱腔、別致的服裝和一出出精彩的戲曲故事不斷吸引著新的學員,學員來自音樂學院大一至研二各個年級,也有非音樂專業的學生積極參與。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采取以下五種方式傳承漢劇:

      (一)在音樂學院內設立獨立的漢劇研究基地。音樂學院的師生本身是一個研究音樂藝術文化價值并可以專業表現之的群體,在院內設立這樣一個獨立的基地首先是為了體現其重要地位、提升影響力,其次在音樂專業學生的帶動下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進而學習漢劇。

      (二)音樂學院開設湖北地方戲曲漢劇、楚劇傳承與保護興趣班(本文主要說明漢劇興趣班)。興趣班分為理論研究課與戲曲表演課兩種。漢劇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理論與實踐之分。既然要繼承,若是只繼承其記譜、服裝、道具,那么與之相關的念白、唱腔、身段、韻味都將灰飛煙滅,最終失去繼承的實質意義。同時,對于感知快餐文化較多的當代青少年來說,純粹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勢必會讓他們覺得枯燥無味至極,因此加入戲曲表演課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表演來刺激學生的了解與學習。

      (三)音樂學院邀請漢劇藝術家袁忠玉老師為興趣班學員進行口傳心授的教學。袁老師舞臺經驗豐富,在戲曲界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因而產生了名人效應,使大家對漢劇的學習更有信心。

      (四)漢劇作為一種表演藝術應以表演的方式呈現。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力薦四位學員參加2012年湖北首屆藝術節大學生戲曲比賽,并獲得傲人成績。在此類受關注度較高的重要比賽的舞臺上呈現漢劇能夠擴大古老漢劇的影響力,加強推廣力度,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地傳承方式。

      (五)最引人注目的一種傳承方式是,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周希正將漢劇唱腔與現代科學發聲方式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新的唱腔,能夠被更多的人接受。

      四、華中師范大學傳承方式帶來的思考與設想

      (一)對于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無論是繼承、發展還是創新,我們都要以民眾的重視度為基礎。若是一直只有少部分甚至是專業人士才重視并致力于漢劇的發展,并不能使其走向大眾化,那么對這類傳統文化的繼承就失去了意義。

      (二)漢劇作為一種古老的、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具有恒久藝術價值的藝術瑰寶,有著豐厚的家底。若只是以程式化的、古板的方式進行傳承,即僅僅是了解歷史,翻看劇目冊,知曉行當、身段、行腔種類是遠遠不夠并且是晦澀難懂的。鑒于此,通過實踐來感悟理論,在實踐中摸索門路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三)構建漢劇文化保護的高校機制。高等音樂院校的學生接受過專業理論課程學習,有一定功底,學習漢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畢業以后會走向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這樣漢劇就能在短期內有機會得到廣泛傳播。最后,高等院校的學生是青年群體,有較長時間對漢劇進行繼承與研究,保證了漢劇傳承的充分性和恒久性。

      (四)將漢劇唱腔與現代科學發聲方式相結合這一方法很新穎,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專業音樂工作者一方面采集本國固有的精粹——純粹的漢劇藝術,一方面聯系專業音樂理論,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探索出一條新路,這樣能夠吸引更多對此有興趣愛好的人,使其傳播范圍更廣、傳播效果更好。

      五、小結

      當下很多人研究“漢劇傳承”這一課題的原因是漢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卻瀕臨消亡。漢劇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恒久的價值,但是研究它的學者寥寥無幾,因此我們應該研究它、傳承它、保護它。在高校中研究漢劇傳承是一個新的視角。同時,我們研究這一項目是為了找出更多有效便捷的方式使漢劇這個在當代看來屬于非主流的藝術文化得以進入主流文化中,并且以漢劇為引導因素,使更多優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

      參考文獻:

      [1]朱偉明,陳志勇主編.漢劇研究資料匯編(1822-1949)[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

      [2]李金釗.漢劇音樂研究[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

      [3]萬鼎生.淺談振興漢劇[M].湖北省漢劇研究室.

      [4]鄧家琪,劉小中,吳光浩,黃源淮.漢劇志[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

      [5]劉小中.湖北文史資料漢劇史料專輯[M].湖北文史資料編輯部.

      [6]周希正.地方戲曲進入高師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漢劇 文章 服裝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果冻传媒在线观看播放绿野仙踪| 黄色片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 黄页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hqsexmovie|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澳门永久av免费网站| 啊昂…啊昂高h| 老师在办公室疯狂的肉我|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49289.com|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夜来香高清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 中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线看高清| 亚洲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污视频在线免费| 免费h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添女人30分钟免费| 又大又硬一进一出做视频| 美国omakmanta| 国产一级毛片免| 老湿机香蕉久久久久久|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卡无卡视频| 韩国美女主播免费的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乱码免费|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式| 四虎影8818| 精品三级66在线播放| 又粗又硬又爽的三级视频| 看一级毛片**直播在线| 免费观看激色视频网站bd|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8|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