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古麗·吾拉木
【摘 要】近年來,新疆掀起了一股民族音樂劇的熱潮,極大地推動了當地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本文對新疆民族音樂劇《冰山上的來客》、《花漫天山》、《你好,阿凡提》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新疆;民族音樂劇;熱潮
中圖分類號:J8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5-0013-01
一、音樂劇《冰山上的來客》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聯合主辦,由新疆歌舞劇院創作演出。該劇是新疆第一部音樂歌舞劇,也是新疆歷史上投入最大的藝術創作,主創人員四易其稿,歷時三年,在新疆各個藝術院校和當地文工團挑選了近百名新疆舞蹈演員。該劇在北京上演后,受到業界的矚目,此后開始全國巡演。《冰山上的來客》是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大型音樂歌舞劇,改編后的音樂歌舞劇故事結構基本沿襲原著,情節和人物關系均源于同名電影,全劇由“來自遠方的新娘”、“大雪彌漫的冰山”、“晶瑩閃光的靈魂”、“誰是真正地玫瑰”、“陽光燦爛的高原”五幕組成,并保留了電影中《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高原之歌》、《懷念戰友》等經典歌曲。音樂劇除繼承電影的激烈矛盾沖突和動人的情感外,在形式和內容上也作了創新,帶給觀眾的將是“最地道的新疆舞蹈和歌曲”,加入了大量豐富絢麗的民族歌舞,如塔吉克族的鷹舞及戰士舞、馬刀舞,表現塔吉克人風俗的婚禮舞,而且在其中均加入了爵士舞、芭蕾舞等現代舞元素。同時,全劇的音樂在保留塔吉克特有的鷹笛、新疆特色的熱瓦甫的基礎上,加入了管弦樂同電聲樂隊,歌曲的演唱也結合了新疆民歌同流行唱法的特點。
二、《花漫天山》是全疆首部大型回族民俗歌舞音樂劇,從2012-2014年經歷三年多時間,經過三次改版,在米東區進行了兩次演出。《花漫天山》通過舞蹈、合唱、獨唱、說唱等形式,以當地回族婚俗中群眾喜聞樂見的《花兒戀》、《四色禮》、《喝花茶》、《鬧公婆》、《蓋碗香》、《宴席曲》為主要場景,以新疆回族花兒音樂、舞蹈文化為重要依托,藝術地再現了新疆當代回族青年的現實愛情生活,展示新疆回族民間婚俗文化內涵。該劇藝術總監馬雄福于組織自治區劇作家、文學家和民俗學者對劇本進行了評審;后邀請自治區音樂家、戲劇導演、舞蹈家和非遺專家對該劇的連排進行了評審。專家們一致認為,歌舞劇《花漫天山》充滿了泥土的芳香,既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又不奢華浮躁。“新疆花兒”是新疆多民族文化藝術融合交流的結晶,其中米東區的“花兒”藝術在新疆更是獨樹一幟,《花漫天山》是“新疆花兒”文化的一個縮影,對米東區這個擁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地和傳承地來說,這部歌舞劇意義非凡。
《花漫天山》是一部在七首新疆花兒的基礎上創作的舞臺藝術精品,其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創作者對新疆回族民間文化資源進行了充分地挖掘與創新。《花漫天山》的音樂是由七首回族民歌和多個唱段(樂曲)結合而成的。這種樸素的音樂風格,能夠讓我們準確地捕捉到作曲家以回族民歌樂曲或民歌元素進行音樂呈示、創作的經脈。全劇音樂根據劇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對《花兒戀》、《四色禮》、《喝花茶》、《鬧公婆》、《蓋碗香》、《擺宴席》進行擴展、變奏,或全新創作,從而形成精彩、優美的唱段和樂段。這種以新疆回族民歌元素澆鑄而成的音樂建構,使它成為同類劇目中涵蓋新疆回族民歌歌種最全、曲目最多、風格最純的一部劇作。《花漫天山》由新疆烏魯木齊米東區區委宣傳部、文化旅游局共同打造,推向市場,大力宣傳回族花兒文化。該劇最大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當地的作曲家、當地的歌唱演員、舞蹈演員,還調動當地群眾共同參與該劇排練、演出。故事情節、演唱曲目、舞蹈都是當地群眾最為熟悉與喜愛的,臺上演員在唱時臺下群眾邊看邊唱,參與性強。演出結束后臺下觀眾久久不離去。該劇兩場在米東區上演出現萬人空巷的現象。該劇不足之處在于演出僅兩場,無法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劇中的獨唱聲樂演員在演唱及表演上略顯稚嫩,表現不夠游刃有余,但當地也無法再找到更合適的歌手。
三、《你好,阿凡提》以流傳新疆的民間故事人物——阿凡提為貫穿人物和主線,充分利用雜技、魔術和新疆歌舞元素,創作出一臺民族特色濃郁,地域特點突出,時尚、青春、驚險、刺激、美輪美奐、老少皆宜的現代舞臺藝術精品。全劇分為《你好,生活》、《你好,生命》、《你好,愛情》、《你好,勇氣》、《你好,和諧》和《你好,阿凡提》六個篇章,通過新疆雜技團優秀中青年演員精彩紛呈的高難度技巧展示和對劇情主題的全身心演繹,傳達出洋洋暖意與飛躍的激情,充分展現出“和諧、團結、歡樂”的主題。
該劇最大的特征是創作團隊由北京導演鐘浩執導,由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戴勁松系作曲,作詞為詞作家梁芒,加之新疆編導雙方共同合作,并充分整合新疆雜技特色文化資源,把新疆雜技團建團以來在滑稽、魔術、技巧、達瓦孜等雜技類別中傳承和積累的傳統和經典節目作了全面展示,有機融入國內雜技創新的一流成果。同時,將音樂劇、新疆民族歌舞、踢踏舞、詩歌、造型展示與表演、兒童游戲等多種綜藝形式融入的雜技為主的表演形式之中,借助于現代舞臺燈光、音響、舞美、服裝等高科技包裝手段,通過虛實相結合的手法,用舞臺獨特的表達方式把對自然美的印象表現出來,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得該劇成為民間文化和現代舞臺藝術結合的典范,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為一體。該劇上演后,便接到各地邀請,很快走向其他省市,不僅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還起到宣傳了新疆音樂文化的作用。
該劇在前期錄音時向各地招聲樂演員,但是有部分錄音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聲樂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