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 董毅
【摘 要】回族歌謠“花兒”的內容以描述愛情為主,旋律大多產生于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通過各種形式的音樂發展,回族歌謠“花兒”是最具有內涵的音樂發展形式,是中國民間音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民族音樂發展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關鍵詞】回族;花兒;發展;藝術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087-02
田間對唱的“花兒令”,文工團表演的“花兒劇”,五六月間舉辦的“花兒會”,我們一起來到了“花兒”的故鄉——臨夏回族自治州。這里是回族歌謠“花兒”的精神家園,也是回族歌謠“花兒”音樂藝術的搖籃。當我們敲響時間的鐘聲,走在蜿蜒曲折的絲綢之路上,耳邊時常傳來回族歌謠“花兒”悠揚的旋律,雖然它只是中國民間音樂的一個微觀展示,但它散發的光芒卻是一個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的精神。
一、回族歌謠“花兒”的由來
回族歌謠“花兒”是唐朝時期的伊斯蘭國家在亞洲通過絲綢之路陸續遷徙到我國的西北部地區,經過世界音樂文化和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不斷交流,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回族歌謠“花兒”的傳播具有民族性的特點,在我國的漢族、維吾爾族、東鄉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等九個少數民族中爭相傳唱和發展,統稱為“花兒”。回族歌謠“花兒”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由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通常被稱為“野曲”、“山曲”、“干花兒”等等,表達了與勞動人民的親密關系。“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時由不得自家”,當回族歌謠“花兒”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以對唱的形式出現時,女方稱為“花兒”,男方稱為“少年”,“花兒”又稱“少年”[1]。在地理位置上,回族歌謠“花兒”主要是由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中心,并在新疆、陜西、內蒙古等地不斷的傳播和發展,俗稱為“山花兒”。[2]回族歌謠“花兒”的形成是回族民間音樂文化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混合梁,是世界音樂文化的基石。
二、回族歌謠“花兒”的代表作品分析
(一)作品簡介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回族歌謠“花兒”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內容主要產生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是流行于甘肅、青海、寧夏地區最具有典型性的“花兒”[3]。回族歌謠“花兒”根據歌唱形式和曲調風格分為“河湟花兒”和“洮泯花兒”兩大派系,《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兒”的代表性曲目[4]。在該地區舉辦的“花兒會”活動中,《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最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歌曲,歌曲的內容以“牡丹”作為一個比喻,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美好期許和向往。
(二)作品的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山歌的一種。在演唱形式上,作品通過對愛情的描寫由男女對唱的形式出現,并在回族地區流傳甚廣。在演唱方法上,作品的節奏寬廣自由、旋律悠揚起伏,唱法大部分為真、假聲結合使用[5]。在樂段結構上,樂段結構多以二句體和四句體的形式出現。在句式結構上,歌詞更多的采用了傳統的藝術手法“魚咬尾”的句式結構特點。在歌詞特點上,作品的一、三句基本上是”2+2+3”式的七言“奇數句”,而二、四句則是“3+3+2”式的八言“偶數句”。《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演唱者是朱仲祿,他是老一輩“河湟花兒”歌唱藝術家,人稱“花兒王”,也是風靡全國的《花兒與少年》創始者之一,《花兒與少年》這首歌曲曾經作為回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春晚中盛大的演出,并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三、回族歌謠“花兒”的傳承及發展
(一)回族歌謠“花兒”的傳承之路
1.回族歌謠“花兒”的教育傳承之路。在班級里,為了鼓勵學生對回族歌謠“花兒”擁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們集體組織了一支專業的合唱隊伍“花兒合唱團”,并積極開展了“花兒知識競賽”的活動;在校園中,為了加強學生之間對回族歌謠“花兒”的理解和交流。學校舉辦了“花兒交流會”和“花兒演唱比賽”的活動。
在政府工作方面,為了挽救回族歌謠“花兒”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將在學校開展回族歌謠“花兒”精品課的教授,并設立回族歌謠“花兒”的科研項目。
2.回族歌謠“花兒”的社會傳承之路。由于回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因此回族的音樂文化在宗教信仰的影響下受到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比較嚴重。為了能繼承和發揚這種演唱形式,在每年的五六月間將舉辦“花兒會”這樣大型的娛樂活動,例如甘肅“花兒會”、青海“花兒會”和新疆“花兒會”等等。
年輕的男女在“花兒會”上心生愛意,男女雙方在“花兒會”上以演唱愛情為主題的“花兒”傾訴愛慕之情,最終達到了自己對社會生活的需求。在人們假期、農閑、過節時,在有舉辦“花兒會”的集市上,每逢有人唱到精彩之處,圍觀的群眾就不斷的給出贊揚的語氣和肯定的表情,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得到了滿足。隨著時代的變遷,“花兒會”上的人們更加傾向于物質生活的享受,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的不斷繁榮,這種活動內容的轉變更加有利于回族歌謠“花兒”的傳播和發展。
(二)回族歌謠“花兒”的發展前景
1.回族歌謠“花兒”的發展前景是不容樂觀的。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年長的回族歌謠“花兒”歌手逐漸的退出舞臺,年輕的回族歌謠“花兒”歌手又在逐漸的減少,“花兒”的演唱者逐漸出現了斷層的現象。
回族歌謠“花兒”的傳播地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出現經濟條件落后,科技欠發達,文化交流困難的現狀,因為回族歌謠“花兒”的作品都是以口耳相傳的傳播形式出現,所以在經濟相對較落后的地區還是很難收集并保存的。
傳統的回族歌謠“花兒”的演唱形式,已經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回族歌謠“花兒”的演唱形式逐漸的出現現代化特點,這就意味著古老的回族歌謠“花兒”不能得到及時的傳唱,并有逐漸消失的危機。
2.2003年的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巴黎順利召開,我國簽署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對回族歌謠“花兒”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采取了積極的有效的保護措施。由此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內的回族歌謠“花兒”開始得到了重視。
新中國成立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逐漸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文化保護措施:一是建立了六盤山“花兒”文化生態園區;二是對臨夏回族自治州蓮花山上的“花兒”進行旅游開發;三是把甘肅的“花兒會”、青海的“花兒會”、寧夏回族的“山花兒”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疇;四是整理編輯有關的“花兒”的書籍,并納入教科書的學習范疇,例如:《音樂欣賞普修教程》《中國寧夏花兒歌曲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花兒全集》等書籍的編寫和整理。
在回族“花兒”歌謠的發展中,我國政府在堅持了以人為本,尊重民族生活習慣和語言發展的同時,由政府統一引導,區別對待,對回族“花兒”的民間音樂藝術進行了收集和整理,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系列文化保護措施的實施,才能真正的使回族“花兒”的藝術文化得以傳承并持續不斷的發展,讓回族“花兒”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屹立不倒,促進了中華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冼平.聲音博物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322.
[2]人民音樂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音樂鑒賞.[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19.
[3]陳輝.音樂欣賞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38.
[4]喬建中.中國經典民歌鑒賞指南.[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47.
[5]程天健.中國傳統音樂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26.
作者簡介:
吳 莉(1990-),女,河南人,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音樂);
董 毅(1958-),女,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藝術與聲教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