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近幾年,在眾多的網絡小說中產生了一種新的門類——盜墓題材小說,其故事結合了懸疑、冒險、恐怖、驚悚等元素,并立足于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極具東方主義神秘色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大熱,使得各類商業投資都瞅準了這兩個極具話題性和故事性的IP,紛紛與之合作發展相關產業,至今已經形成了各自龐大的產業鏈,涉及網絡季播劇、電影研發、游戲、舞臺劇、出版、周邊產品等多個領域的開發,創造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高度。本文主要以盜墓小說影視改編的得失為切入點,對這一題材在產業方面的多元化加以闡述,并對其商業化模式運作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鬼吹燈;盜墓筆記;影視改編;產業;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48-03
在好萊塢類型片的發展歷程中,科幻和魔幻題材得到了成熟的發展,成為最具號召力的兩大類型,在眾多的科幻和魔幻電影中,暢銷小說、漫畫的改編占據了很大的分量,如《2001太空漫游》《魔戒》等,都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我國,暢銷小說的改編雖然起步較早,但卻沒能取得長足的進步,早期最著名的有《紅高粱》《霸王別姬》等,但是從影視發展的角度而言,這些作品都沒能在產業方面取得突破,可以說,我國影視作品的文學改編還處在發展中階段。
2000年,一部根據網絡熱門小說改編的電影《第一次親密接觸》上映,將人們的聚焦點從傳統文學作品轉移到網絡上來。十年后,徐靜蕾將暢銷小說《杜拉拉升職記》搬上熒屏,取得了超過一億的票房,正式拉開了網絡小說改編電影的大幕,隨后,《失戀33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更是成為了現象級的話題電影,但是近幾年已經被一個新的話題所取代——盜墓題材,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小說無疑是《盜墓筆記》和《鬼吹燈》。
一、盜墓文學:超級IP的興起與大熱
2006年2月,一個名為“天下霸唱”的作者將《鬼吹燈》首次發表在起點中文網,創下了高達千萬的點擊率,隨后由南海出版社出版發行。原著小說的可貴之處在于第一次全面詳細地描述了一個完整的盜墓體系,并將其中的派別、流變、手法等內容鋪展在讀者眼前。從此在文壇上掀起了一股“盜墓熱”,眾多盜墓小說應運而生,這其中取得成功并能與《鬼吹燈》相提并論的,便是由南派三叔創作的《盜墓筆記》小說系列,這部作品從2007年開始已經陸續出版了九部,總銷量超過1200萬冊,與《鬼吹燈》共同開啟了中國小說的“盜墓時代”。兩個小說系列皆描寫了因一次盜墓行為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更是融入了中國古代陰陽、鬼怪等傳統文化內容,故事情節懸疑緊張,細節的描述引人入勝,因而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愛和追捧。
《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持續發熱來源于其故事結合了懸疑、冒險、恐怖、驚悚等元素,并立足于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具有東方主義神秘色彩和吸引力。但是,真正能吸引讀者的是這個題材的文本所傳遞出的關于生命、關于死亡的思考。不管是《鬼吹燈》還是《盜墓筆記》,都表明了中國自有墓葬那一天起就形成的生死輪回的價值觀,盜墓尋寶的故事其實是主人公尋找自我價值,尋找心靈救贖,并論證生死命題的過程。文中的專有名詞如“摸金校尉”、“粽子”、“黑驢蹄子”等,都營造出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具真實性。作者聰明地把握了讀者的閱讀心理,將讀者對于未知的好奇心充分調動起來,保證了作品本身的話題性和新鮮感,使其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超級IP。
二、盜墓題材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探究
隨著《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大熱,各種商業投資都瞅準了這兩個極具話題性和故事性的IP,紛紛與之合作發展產業,至今已經形成了各自龐大的產業鏈,涉足領域的多元化開創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高度。筆者在百度百科中輸入“鬼吹燈”這一詞條,產生的結果有小說、系列游戲、網絡季播劇、電影、舞臺劇等8個義項,而“盜墓筆記”的義項更是多達14個。這些義項中,有一部分正在開發,如網絡游戲。而有一部分已經完成并進行了市場推廣,如《鬼吹燈》衍生出的電影《尋龍訣》《九層妖塔》。《盜墓筆記》更是完成了網絡季播劇、電影研發、游戲、舞臺劇、出版、周邊產品等多個領域布局,有專門的研究者指出,圍繞《盜墓筆記》的IP版權銷售、廣告、游戲收入、衍生產品等市場價值預估超過200億元,可見這一題材蘊含的無限商機。
(一)漫畫的改編和網游的開發運行。拿《鬼吹燈》為例,小說大獲成功之后,著名的城漫漫畫有限公司開始運作改編同名漫畫,一經推出即獲得了首發脫銷的好成績,并以此在中國原創漫畫業界引發了改編出版的新模式。《鬼吹燈》漫畫版在首屆中國國際動漫創意產業交易會中,榮獲了“2006~2007年度我最喜愛的十大動漫圖書”獎項。此外,根據《鬼吹燈》小說改編的網絡游戲也是進行的如火如荼,盜墓題材的文學本身就帶有一定程度上的游戲特性,甚至在某些方面,網絡文學所構建的虛擬世界,可以與網游的虛擬世界直接比照。盛大網游根據《鬼吹燈》改編推出了同名網路游戲《鬼吹燈online》,游戲中的人物原型、情節、環境都完全百分之百忠實于原著小說,吸引了大批玩家。
(二)有聲讀物和衍生品的開發。《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目前皆已被開發成有聲讀物,讀者們可以用耳朵原原本本地“閱讀”到小說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有聲讀物可以通過專業的人聲閱讀,配合文中的故事情境增加音樂及音效,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盜墓”環境和氛圍。其次是衍生產品的開發,由于盜墓這個題材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其中的“古玩奇珍”、“僵尸粽子”甚至是“摸金校尉”佩戴的“摸金符”都為衍生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思路和靈感,玩具市場也瞅準了這一巨大商機,書的一些小道具引起了玩具開發商的興趣,人偶手辦、摸金符項鏈、黑驢蹄子等都成了開發的熱門產品。
(三)相關舞臺劇改編。2013年,由上海錦輝藝術傳播有限公司打造的舞臺劇《盜墓筆記》在全國巡演了77場,累計吸引了10萬觀眾收看,總票房超過3500萬元。時隔半年后,又推出了《盜墓筆記2》,同樣出現了演出45場場場爆滿的情況,兩部話劇全國共巡演122場,總票房高達5500萬元。整臺話劇在忠實于原著主線的基礎上,減弱了恐怖的鬼怪成分,以娛樂為主,通過華麗大氣、變幻莫測的舞臺效果和逼真的視效、特技營造出詭異驚悚的效果,將觀眾直接帶入戲劇場景之中,使觀眾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觀賞體驗。
(四)影視方面。《鬼吹燈》和《盜墓筆記》小說在問世之初,要求其改編影視的討論聲就一直沒有停止,但是因為題材內容有關中國古代封建迷信的“鬼神”之說,與相關部門的審查要求有沖突,因此一直未能實現,直到2015年,兩部由《鬼吹燈》改編而來的大片才得以登上銀幕,一部是由陸川執導,趙又廷、姚晨參演的《鬼吹燈之九層妖塔》;另外一部是由陳坤、黃渤、舒淇等明星加盟的《尋龍訣》。而由《盜墓筆記》改編而來的網絡電視劇,也請來了李易峰、楊洋等五位當紅小生擔任主演,在炒熱話題性的同時,探索了網絡劇付費點播的新模式,為以后網絡劇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影視改編的得與失
隨著盜墓題材電視劇和電影的推出,在商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在口碑方面卻沒有收獲如同原著小說那樣的掌聲。網劇《盜墓筆記》、電影《九層妖塔》和《尋龍訣》在豆瓣上的評分分別為3.7分,4.3分和7.7分。雖然三部作品不約而同地用全明星陣容加大制作的方式博取眼球,但很多業內人士和盜墓小說的粉絲們都對故事內核和作品品質發出了質疑。誠然,無論是《鬼吹燈》還是《盜墓筆記》,原著小說的故事核心架構是非常精細的,要想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長內表現出來本就不易,但是作為一部根據暢銷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首要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是其中的“神魔鬼怪”,而是如何從驚險刺激的故事中,挖掘出能影響現代社會的主題思想和價值觀念。
一部電影的成功,最核心的本質應該是如何講好一個精彩的故事,如何將一個積極有內涵的價值觀清晰地傳達,但這卻正是當下中國電影市場所缺少的,不少電影人缺乏對故事講述方法的真正認知,以為盲目地改編暢銷小說就可以在市場上賺得盆滿缽滿,這個看法是片面的。暢銷小說改編成電影需要有很高的編劇技巧,例如如何確定電影的敘事手法,使故事能夠圍繞主人公的主動性選擇來發生變化,以及人物命運的走向如何才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如何靠畫面的奇觀性來選擇場景構建等等,特別是對于盜墓電影這一新興的故事題材,如何把握“盜墓”這一特殊空間來表現故事在空間沖突中的密集性,憑借情節推動的因果鏈實現一波三折變化十足的冒險體驗等等,要實現故事和這個時代觀眾的無障礙溝通,特別是在已經擁有了眾多知曉故事結局的粉絲的前提下把故事的思想和情懷有效傳達給觀眾,才是一個電影工作者應該真正思考并付諸實施的。
《九層妖塔》和《尋龍訣》作為改編自同一文學作品的兩部電影,不約而同地對原著進行了再創作。但是,由于創作人員對原著小說主題選取的差異性而導致了兩部影片呈現出了完全相反的結果。
從《九層妖塔》最終表現的效果看,影片完全摒棄了“盜墓”這一母題,將電影中的敘事情節、人物關系完全重新建構,這也就脫離了原著中的故事核心。影片創造了一個新的歷史時空,將原著中個人為命運所牽絆替代為異族入侵的話題,角色形象和場景建構都顯得和原著貌合神離,小說中的陰陽風水秘術甚至在電影中找不到任何蹤跡。雖然影片的畫面特效一流,但新奇的畫面沒有和情節產生必要的邏輯關系,反而使主線敘事呈現出片段化的弊端,昆侖山探險、圖書館工作以及石油小鎮之間銜接不流暢,角色的突然出現也讓觀眾摸不著頭腦。導演將很大的筆墨集中在描述種族沖突上,人妖對立的歷史環境和社會背景缺乏必要的交代,外族入侵的災難性事件只表現在西部小鎮與怪獸打斗這一單獨時空中,所占比重之大導致影片的整體類型風格產生了偏差。可以看出,主創人員在對原著內容的取舍上進入了一個死胡同,想在原著的基礎上重新建立故事文本,但又不想脫離與原著之間的關系,導致了影片故事核心缺乏獨立性和創新性,敘事邏輯顯得荒唐而空洞,本應是影片忠實擁護者的觀眾們便會倒戈相向。
《尋龍訣》參考了好萊塢的類型范本,但是在視聽語言上的建構策略相比《九層妖塔》顯得更加完善和深入,主創團隊在改編時將原著的主題和內容承襲下來,保證了在充分尊重原著故事核心的基礎上強化電影本身的深度和廣度,并通過緊湊的敘事構成使其更加豐富。他們選擇的路徑是:由“彼岸花”和死去的丁思甜作為故事的主要切入點,這樣的做法使故事在一開始就富有神秘感和懸疑色彩,保證了原著中“奇”和“險”的色彩構成。同時,影片還加入了一些在原著中并不存在的反派角色,增強了戲劇沖突,但卻并沒有影響原著的主要精神內核。摸金符、飛虎爪、金剛傘等“盜墓”工具的還原不僅豐富了敘事細節,各自所蘊含的符號化所指更是增強了觀眾對原著的代入感,原著小說的意識形態和語境特征都被影片基本繼承了下來。影片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器物,甚至角色使用道具的每一個動作,都連貫地構建了一個形神兼備的盜墓系統,因此,即使展現的僅僅是原著小說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也足以打動觀眾,得到原著粉們的肯定。
四、商業化模式運作
盜墓題材能夠進行多元化產業開發并得到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結合了多種產業研發模式,并立足于廣泛的粉絲群,只要產品開發得力,就能得到粉絲們的擁護和支持。可以說,原著小說的成功為這一題材積淀了深厚的受眾,同時,各自領域對于這一母題的開發和運作都有其必需的商業化模式,形成了同一題材在多領域共通式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廣泛的效應。
(一)受眾分析。《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受眾構成主要以年輕人為主,他們整日活躍于網絡,是這一題材最初的文化推廣者,原著小說吸引的大批觀眾群成為日后多元產業發展的主要受眾,這些受眾會成為自發的水軍,只要有關這兩個題材的內容出現,他們都會廣泛關注并參與進來,更有甚者會拿開發出的作品與原著的內容進行對比,在微博、百度貼吧等平臺進行討論,“粉絲經濟”成為帶動這一產業發展的主要推手。同時,由于中國人閱讀習慣的廣泛缺乏,即使原著小說能被廣泛推廣,也很難在大量時間內吸引更多的受眾,再加上原著小說的篇幅并不算短,閱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大多數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原著小說閱讀完畢。但一旦小說改編成的游戲、舞臺劇及電影推出,以前沒有關注小說的人們就會抱著娛樂的精神參與進來,會想想這一話題性的作品呈現在舞臺上及銀幕上是什么樣,既了解了這一文化內容,又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領略盜墓題材的神秘魅力。通過參與獲得不同的游戲及觀賞體驗,從中得到滿足并認同了的觀眾會對這一文化進行反哺,回過頭來閱讀原著小說,而不喜歡、不認同這一文化的人也只不過通過參與得到了一個認識和結論。因此,盜墓題材的產業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根植于粉絲的文化消費心理,以粉絲作為觀影的主要群體來進行產業的開發和市場營銷。
(二)傳播渠道。《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原著小說是首先在網站上連載推出的,這樣的傳播方式使得小說在問世之初就能夠與粉絲取得緊密聯系,每一個新章節的推出,會得到粉絲及時的反饋和評論,這樣為了小說能夠持續得到關注而不引發中斷的可能,作者就會迎合讀者的口味進行創作,粉絲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原著小說的劇情走向,后期小說的出版取得成功便成為了必然。其次,原著小說通過改編成為多種產業,網絡游戲主要依賴于網絡進行傳播,影視則依靠電影本身的宣傳模式進行傳播,并以大明星的加盟為主要賣點進行宣傳,明星效應確保了作品在吸引原著粉的同時還能得到明星粉絲的熱情追捧,通過時下當紅的小鮮肉及大牌明星的組合加盟,讓這一原本備受關注的作品更具聚焦性和話題性,在《九層妖塔》《尋龍訣》上映時,更是采取了在各大城市進行路演的方式進行,不僅確保了票房的收獲,也給各明星集聚了人氣。
衡量一個產業發展是否健康繁榮的標志是考察其是否足夠多元化,中國電影已經進入了產業化發展的繁榮階段,根據熱門小說進行多元化創作能夠使電影市場更加繁榮。新類型的電影會產生新的觀眾群體,周邊產業的多元發展也讓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隨著多種產業的集體發力和融合,人們對這一現象的關注會增多,走入電影院的次數也就可能更多,觀眾的年齡層次和身份層次就會越來越豐富。產業的“新陳代謝”不僅維護了電影創作的生態平衡,也反映出了新形勢下觀眾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作品的好壞產生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競爭使得市場更加活躍,也讓市場這塊蛋糕不斷變大,今后的創作就會蘊含無限的可能性。
但我們在看到中國類型片加快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新類型的產生和發展可能會帶來同類型影片的扎堆涌現,這樣導致的后果就是影片質量的參差不齊,資源浪費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中國電影創作過程中盲目迎合觀眾和市場、不能傳遞出正面、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的問題。只有客觀、理性地對待影視改編,把握好粉絲與作品之間的關系,才能促進中國電影產業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妮麗.《盜墓筆記》:超級IP變形計[N].中國文化報,2015-6-27(3).
[2]丁佳文.“盜墓”題材產業化背后的調查與思考[N].天津日報,2014-12-3(13).
[3]張成.“盜墓片”能否成為新類型?[N].中國藝術報2015-1-26(4).
[4]劉嘉任.《鬼吹燈》:對好萊塢探險類電影的借鑒與改造[J].現代交際,2015(12).
[5]劉曉飛.一部小說一個流派一條產業鏈:由產業看作家生產力——以天津作家張牧野及其《鬼吹燈》為例[J].戲劇之家,2014(12).
作者簡介:
張 宇(1989-),男,甘肅天水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類型電影和電影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