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小戲是黔東北地區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儺堂戲和花燈戲都是該地區民間小戲的典型代表,二者都生長在這片巫文化和巴蜀文化非常濃厚的土地上,促成了它們之間密切的關系,在音樂、表演、劇目上相互吸收、借鑒,共同發展。
【關鍵詞】黔東北;儺堂戲;花燈戲;劇目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31-02
“民間小戲是創造于民間、演唱于民間的表演藝術,同時又是民間自我娛樂與自我教育的手段,它的演出活動是民間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儺堂戲和花燈戲都根植于民間,在黔東北地區廣泛流傳。由于產生在共同的地域,有些藝人互相借鑒,既唱儺堂戲又唱花燈戲。花燈戲的雛形鑼鼓燈敲打節奏由模仿儺堂戲模式演變而來。從儺堂戲中改編移植成花燈戲劇目不少,如:《安安送米》《大孝記》《雙水路》《三孝記》《目蓮救母》《關爺點兵》《柳毅傳書》等,這些劇目故事內容幾乎一致。本文將儺堂戲和花燈戲進行比較,希望對進一步了解和探索黔東北地區的民間小戲有一定的幫助。
一、儺堂戲和花燈戲的基本情況
儺堂戲,是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以沖儺還愿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川、黔、湘、鄂等省區,尤其是黔東北地區,儺堂戲保存較為完整。包括德江、思南、印江、沿河、江口、石阡等縣,至今仍廣泛傳承。在這些區域,百姓家中遇災病時,延請巫師到家中舉行驅邪禳災儀式,儀式過程中穿插一些表現驅鬼逐疫或民間世俗生活內容的小戲。黔東北儺堂戲正戲演出的全堂二十四支戲,上半堂十二戲為《掃地和尚》、《開路將軍》、《開洞》、《點兵先官》、《引兵土地》等。下半堂十二戲為《秦童挑擔》、《甘生趕考》、《李龍神王》等。在正戲中插入一些節目叫插戲,插戲一般放在正戲之后表演,起到娛人的目的。插戲的故事內容不同于正戲,多數是以描寫人們的生活為主,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土家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好愿望。插戲劇目有:《陳幺八娶小》、《郭老幺借妻回門》、《王大娘補缸》、《安安送米》、《雪山放羊》、《麥田封官》等。插戲則擺脫了依附于宗教的地位,把視角轉向了廣闊的世俗生活。
花燈戲是廣泛流傳于黔東北地區的一種民間小戲,是在花燈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魬蛟谕良易宓貐^廣泛流傳后,與當地風俗和語言相結合,在保持基本風格的情況下,又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根據各地花燈的不同特點和個性,貴州花燈分為東路、南路、西路和北路花燈。東路花燈以土家族集中的思南縣、印江縣、沿河縣、鳳岡縣、湄潭縣等為中心;思南花燈戲是在花燈歌舞的基礎上,逐漸吸取儺堂戲、湘劇、辰河戲以及其他戲劇的表演形式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地方劇種。“跳花燈”是黔東北土家族人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每逢新春,從正月初二至十六黔東北土家族村寨都組織各自的花燈班子,跳起自編自演的花燈戲。但其中大量的是“條綱戲”;由藝人們口傳心授,內容多為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和農村生活小戲,這類劇目的內容大都精華和糟粕并存?;魬虻膫鹘y劇目都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題材來源于農村生活,并如實反映生活。花燈戲的故事情節主要靠人的行為來完成,為了便于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花燈戲舞蹈的很多動作都是表現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動作都有較明確的生活含義,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形,它們都是生活動作的夸張和美化。有反對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麥糧封官》,反映追求婚姻自由的《巧英曬鞋》、《郭老幺借妻回門》以及反映生活情趣的《全家?!贰ⅰ兜舭咨取?、《南山耕田》、《雪山放羊》、《打婆變?!?、《王小二開店》等等。
二、劇目關系
儺堂戲和花燈戲在黔東北地區都屬于民間小戲,通過對儺堂戲和花燈戲劇目的比較,我們發現“花燈在黔東北形成花燈戲后,其劇目有相當部分也是搬用儺戲中外戲的劇目?!眱脩驅魬蛴幸欢ㄓ绊?,為花燈戲提供了破土萌生的藝術土壤。如儺堂戲中《麥糧封官》、《安安送米》、《郭老幺借妻》、《水打藍橋》、《王大娘補缸》、《三孝記》等。這些劇目內容,大多數已經脫離宗教束縛,轉向故事性,娛樂性。
《安安送米》是從儺堂戲的外戲改編而來,從內容來看,它是一部表現人民社會生活中以懲惡揚善為主題的生活故事。
《郭老幺借妻回門》寫年紀輕輕的的郭老幺,新婚數日,妻子就去世。為按期回門瞞過岳父母,聽信媒婆向對門88歲的長胡子伯伯租借其年輕美貌的妻子油菜花回門,結果變假成真。
《王大娘補缸》寫游街串巷的補鍋匠咕嚕到王大娘家補鍋,在補鍋過程中由于被王大娘的美貌吸引走了神,失手打破缸,大娘要索賠,不賠除非叫聲干娘,咕嚕歡喜認了娘。
《柳毅傳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書生柳毅在赴考途中遇到洞庭湖的龍宮三公主,三公主的夫君生性風流,殘暴成性,因而三公主飽受摧殘,被趕到涇水降雨放牧。柳毅聽了三公主這樣不幸的遭遇后,毅然答應前往洞庭湖為三公主送信求救。后來三公主得救了,最后兩人經過重重困難之后終于結為夫婦。
《雪山放羊》描述惡婆婆折磨童養媳的故事。講述一農家弱女子谷玉英被迫以身抵債當童養媳,受盡了惡婆婆的百般虐待,寒冬臘月大雪紛飛,被迫身穿單衣、赤著雙腳上山放羊;途中遇到哥哥谷登子;他見到妹妹這般模樣,就去惡婆婆家說理,把婆婆打了一頓,帶回了妹妹。
以上這些劇目在不同的演出場合具有自身的調適性,在娛樂場合、民間都能共同表演這些劇目,因為這些劇目的主題傾向生活性,有講道德禮教、婚姻、親情友情的,不管是在儺堂戲表演中,還是在花燈戲表演中,二者都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滿足鄉村民眾的審美需要,具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同時能夠達到逗笑的娛樂效果。
三、劇目交錯原因
儺堂戲和花燈戲都是群眾自發組織,直接參與的民間習俗活動,其功利目的都是讓人神高興,這就決定了它們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魬蚝蛢脩?,在內容與形式上相互吸引、交流,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只有你”的格局?!八寄贤良一舻某绦蛑?,有很多都受到儺儀的影響,如點兵、調兵、掃堂、掃蕩、掃刀、請四神等幾乎與儺儀中的儀式完全一致?!被羟{大部分來自儺堂戲外系的唱腔,甚至有的花燈唱腔與儺堂戲唱腔互相滲透、借用或照搬。思南大河壩花燈戲《麥糧封官》中的三個唱段都來自儺腔。部分儺堂戲的劇目也被花燈戲原樣借用。儺堂戲和花燈戲除了共同生長在一塊土地上外,與表演者身兼多職有密切關系。二者的扮演者大多是農村勞動者和民間戲曲藝人。黔東北的花燈班,多能演出儺堂戲,他們既是花燈表演者,也是儺堂戲表演人員,如印江花園任發賓燈班、曾家坳曾煥章燈班,思南大河壩丁鵬飛和董明高燈班、胡家灣鄉田蘭章和田應貴、張家寨崔照昌、文家店劉盛楊、大河壩羅軍國,德江縣龍塘高琨燈班,都能唱儺堂戲和花燈戲。他們帶上面具就能唱儺堂戲,摘下面具還能唱花燈戲。他們的共同點:精力充沛、思想敏捷,無論儺堂戲還是花燈戲都能熟練地背唱,能把花燈的唱腔比較靈活地運用到儺堂戲插戲中,也能把儺堂戲中的精華吸取到花燈戲中來,形成了儺堂戲和花燈戲在藝術資源上的共享現象,體現了民族民間文化多元性、復合性的特點。
四、結論
儺堂戲和花燈戲是兩種不同的民間戲劇,但是共同生長在黔東北這塊土壤里,在同一個地域演出,并且表演者身兼多職,既是花燈藝人,也是儺堂表演者,形成了儺堂戲和花燈戲在藝術資源上的共享現象,部分劇目相互吸收、借鑒,促使二者相互融匯,相得益彰,促進黔東北地區民族民間小戲向前發展。
作者簡介:
安曉蓉,女,貴州印江人,貴州民族大學2013級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戲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