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工廠的20大榜樣偶像1 明星周刊
【摘 要】本文淺析韓國造星模式與中國偶像產業的不同,探究本土培養不出偶像天團的原因,成功的韓星培養機制是否可以被內地娛樂公司和市場借鑒。
【關鍵詞】偶像;組合;運營
中圖分類號:J6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77-02
1996年9月,H.O.T的一輯《We Hate All Kinds of Violence》企劃上市,韓國新娛樂時代來臨。此后,偶像組合成為韓國娛樂業的中流砥柱,這其中的元祖造星工廠SM公司(S.M. Entertainment)歷經20年依舊穩居韓國娛樂界“三大公司”之首,其背后的運作值得探討。
反觀我國的現象,大眾基本不知道本土偶像組合的存在,能想起來的也是上個世紀的小虎隊。其實20年間內地出現了很多偶像組合,但是強大的KPOP和JPOP組合將內地本身就微弱的歌謠界沖擊得支離破碎。羽泉曾經說過:“冬天已經到了,難道春天還會遠嗎?不過對于內地來說,春天真的隔得有點遠。”內地唱片公司二十年間相繼推出了至上勵合,HIT-5等等,均沒成氣候。近年來,本土偶像組合的培養逐步變得明朗化,尤其是TFboys的異軍突起,種種噱頭傍身的SNH48,這才讓觀眾看到了內地偶像組合的曙光。
一、藝人的商品化培養
初期的SM公司也沒有完全成熟的體制,在H.O.T組建時,公司代理走遍全國的高中,搜索有特色和不同才華的人才,從而吸收了成員,老板李秀滿親自去美國挑選了安勝浩。(這也成為了SM公司選人的一大特點,每個組合中幾乎都有“海外派”,方便開拓海外市場)。直到公司第二個男團ShinHwa(神話)組建時,選人機制才正式運用,[1]“S.M.青少年Best選拔大會”為進入公司最正規的渠道,下設幾大部門:挑選新人的選秀部;訓練新人的培訓部;把握市場走向、體現歌手風格的唱片生產部;進行錄音和后期制作的唱片制作部;進行宣傳銷售的市場營銷部;進行推廣的宣傳部;發掘藝人潛在價值、企劃廣告演唱會的代理部。
最為殘酷的是在SM公司做練習生,H.O.T,神話等世代偶像由此落下一身傷病,東方神起的訓練過程更是地獄式的,每天12小時學舞蹈與唱歌,除了這些之外還要訓練語言、藝能感、應對媒體提問的能力等,以便更好地走向世界。
反觀本土,風生水起的TFboys所屬的時代俊峰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運行模式上完全模仿日本的杰尼斯,但無奈資本短缺。所以對于練習生沒有嚴密的篩選和競爭,只是不斷招募學生,不合適的就及時讓他們退出,沒有嚴格的篩選比例。TFBoys僅僅在課余時間接受訓練,錄最簡單的視頻,發到視頻網站去試水。
TFBoys出道時更像是一種天然的狀態,沒有特別雕琢的痕跡,他們從網絡視頻節目到上電視,沒有精心設計過舉手投足,也沒有精美的造型和服裝。經紀方解釋:他們不是韓國那種一出道就很完美的偶像,而是慢慢地進步,粉絲會有跟他們一起成長的感覺。
二、組合出擊,幾人幾色
粉絲中會有一種叫做“唯飯”的群體,即指一個組合里只喜歡一個人,組合的解散和我無關。組合能夠滿足“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需求,確保公司投資不全部沉沒,成軍后公司根據組合中的人氣確定出下一步重點推出的對象,隊員間的資源和名氣出現不平均,毒唯越來越多,會導致整個集體的分崩離析。所以韓國偶像組合一直有“五年必散”的魔咒,也只有神話組合真正做到出道18年未更換過成員并一直活動。藝人的個人特色和魅力不僅在于他的相貌和身材,更要善于在舞臺上,在大眾面前展現自己獨特的個性來吸引注意力。
本土女團SNH48是日本AKB48的海外分隊,首先團體特色就不明顯,雖說SII,NII, HII三個隊伍的官方說法是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事實上,風格十分單一,裝扮上多為日系清新風,曲風甜美。[2]而且照搬日本的劇場模式,采用上海的劇場為基地的線下運作也是其最大的弊病。
此外偶像自身的個人魅力不突出,觀眾對于SNH48長期處于“臉盲”狀態。但是其中成員鞠婧祎以“日本人評出的中國4000年第一美女”的標簽而走紅,李藝彤以微博段子手,擅于自黑而被人關注,形成個人魅力。
三、環境及市場分析
(一)電視臺
中國內地電視臺的節目里面,幾乎沒有幾個電視臺有像KBS《音樂銀行》,MBC MUSIC《SHOW CHAMPION》,SBS《人氣歌謠》等音樂節目那樣每周一次讓正在活動期的藝人打歌。娛樂節目同樣是藝人生存的另一個重要途徑,長期以來,也只有湖南衛視做到了娛樂立臺。不僅如此,韓國多家電視臺的綜藝節目種類繁多,大熱的組合還會出團綜。對比之下,中國內地藝人的電視曝光率大大降低。然而,“明星”這個東西,一兩個月沒有在大眾面前綻放光芒的話,那他就有可能永遠都失去光芒了。
(二)娛樂公司
SM等韓國娛樂公司在前期在藝人身上投資巨大,而且資金鏈足夠完善,幾乎是一代養一代(比如H.O.T賺的錢拿去培養東方神起)。沒有多余資金的內地娛樂公司不會在前期投資上下大功夫,TFBoys的MV和視頻節目都非常簡單,甚至音樂行業人士認為可以用簡陋來形容:他們錄制談話節目的錄影棚只有沙發、茶幾和墻紙,MV的畫面則通常是深度柔光,發型化妝幾乎為零,有時候男孩們眼睛的眼線都不對稱。甚至在宣傳方面,早期走的也是couple捆綁路線,讓兩個男孩在網絡短劇中滿足一大批腐女的口味,從而形成話題。粉絲自發營銷同時成為本土偶像生存的必備砝碼。TFboys是初出茅廬的時代俊峰在娛樂圈的首次試水,在包裝和推廣上必定存在經驗不足的地方。為了讓偶像有更好地發展,TFboys的粉絲自發承擔起造勢營銷活動,儼然成為半個經紀人,這一舉動和形式讓業內人士頗感震驚。粉絲成立各種俱樂部,站子為他們應援,送上花籃,食品等。
(三)消費者定位研究
目標消費者是指企業在制定產品銷售策略時,所選定的消費群體構成。市場定位是指為使產品在目標消費者心目中相對于競爭產品而言占據清晰、特別和理想的位置而進行的安排。SM公司在推出每一位新人之前,都會制定詳細的計劃,比如對于寶兒的出道,公司是打算讓她進軍海外市場,先是在韓國本土市場站住腳,隨后大舉進攻日本市場,目前看來也取得了驕人成績,接下來寶兒將要攻入中國市場,可以從她開始出中文歌看出。而東方神起,少女時代等面向國際出擊的組合,幾乎每首熱門單曲都會有中文,韓文,日文,英文四種版本。
而本土的偶像組合的定位就沒有那么明確了,SNH48本想靠廣大宅男群體走紅,但宅男在應援和推動發展力上顯然不是個好的對象,地域限制和“劇場模式”不利于少女偶像的發展。TFboys贏在女性粉絲上,但是定位過于單一,后期想要突破轉型是個大難題。
綜上所述,內地的造星之路雖有起色,卻仍舊路途遙遠。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根據本土文化環境造星,提高藝人曝光率,最重要的是藝人自身修養和實力的打造。近年來隨著選秀類節目的火爆,中國偶像文化進入“草根偶像”時代。通過各大選秀節目,“選手”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在消費者心目中變得模糊,全民“造星”運動使得內地的偶像走下神壇。平民偶像的誕生,意味著由消費者主動選擇、制造偶像及消費相關文化產品的時代已經到來。但由此學生群體產生趁早成名的念頭,想要靠炒作走紅的心理嚴重,導致實力及內涵的缺失。比如sunshine組合,就算能掀起一時的話題熱度,也是走不長遠的。
參考文獻:
[1]劉艾琳.偶像工廠S·M公司——造星策略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09.
[2]伍娟.從日本的偶像發展模式中探索中國偶像發展之路——以AKB48、SNH48、TFboys為例[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13.
作者簡介:
王若霜(1995-),女,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