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婷
【摘 要】手風琴自西方傳入中國以后,相當長的時間是以伴奏為主要音樂任務的。然而隨著鋼琴在中國的普及和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手風琴伴奏逐漸被鋼琴伴奏和預先制作好的音像制品伴奏所取代。手風琴伴奏的現狀是:既沒有市場化也沒有學術化,但手風琴伴奏這種藝術形式仍然有存在的意義。國內藝術院校在對手風琴專業學生進行伴奏教學時應當以耳熟能詳的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入手。本文以《趕圩歸來啊哩哩》為例,對手風琴伴奏入門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手風琴;伴奏;中國民族聲樂作品
中圖分類號:J6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87-01
手風琴自西方傳入中國以后,相當長的時間是以伴奏為主要音樂任務的。然而隨著鋼琴在中國的普及和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手風琴伴奏逐漸被鋼琴伴奏和預先制作好的音像制品伴奏所取代。手風琴伴奏的現狀是:既沒有市場化也沒有學術化。它始終存在于群眾藝術中,但其受眾群卻在日漸縮小;大多數國內專業藝術院校也并未設置專門的手風琴伴奏課程,沒有對這一藝術形式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
但手風琴伴奏這種藝術形式仍有存在的意義,原因有三點:第一、基于手風琴的伴奏在國內的歷史以及群眾藝術發展的需要,手風琴伴奏在現價段還不能夠被完全替代;第二、當代中國手風琴較之20世紀初剛剛傳入中國時,無論是樂器工藝、演奏技術、教育理論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發展變化在手風琴伴奏領域還沒有得到展現;第三、手風琴伴奏的教育學習符合當代高等藝術學校對藝術人才“一專多能”的培養方針。西安音樂學院白陸平教授在其著作《歌曲手風琴伴奏技法(修訂版)》中根據其長期的手風琴伴奏實踐經歷指出:“在手風琴伴奏的藝術實踐中,即興伴奏更為普遍。即使是正譜伴奏,其正譜也大多是手風琴演奏家們所編配的。”這一看法與“一專多能”的培養方針不謀而合。作為藝術高校手風琴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適時地提高手風琴學生的伴奏能力。
怎樣在手風琴學習者中推行手風琴伴奏的教育內容呢?對于一門在藝術教育中沒有現成教材和教學方法的課程,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找到一首適合手風琴伴奏的、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聲樂作品進行導入。
以白陸平教授編配的手風琴伴奏《趕圩歸來啊哩哩》為例。這首自誕生以來就被廣為傳唱、經久不衰的經典民歌描繪了彝族姑娘趕圩(趕集,客家人叫赴圩)歸來時的歡樂心情。它本來是作曲家黃有異和作詞家古笛創作的舞蹈主題曲,后為了配合1985年全國舉辦首屆少數民族聲樂比賽,詞曲作家將這首舞蹈主題曲改編成聲樂作品。其優美的彝族音調、朗朗上口的襯詞“啊哩哩”和具有少數民族特點的舞蹈性節奏,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作為一首藝術高校聲樂學生必學的民族曲目,其鋼琴伴奏的編配非常成熟,然而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活潑生動的音樂形象也非常適合運用手風琴伴奏來表現。這是因為手風琴的活簧發音原理源自中國傳統樂器笙,所以它的音色天生具有東方色彩,活簧樂器對于活潑的跳音、頓奏有天然的優勢。手風琴在為這類民族聲樂作品伴奏時,從聽覺上來講是和諧的。白陸平教授在《歌曲手風琴伴奏技法》中為《趕圩歸來啊哩哩》編配了伴奏,他充分應用手風琴的音色和風箱技巧,襯托出該作品的鄉土氣質,充滿了民族情調,既適合手風琴技術能力一般的大眾,又對手風琴伴奏民族聲樂作品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這首聲樂作品除了引子和結尾,中段是幾乎完全一樣的重復。這樣的結構符合中國傳統敘事性民歌的樣貌,適合展現歌唱者的敘事能力和藝術張力,但在伴奏上如何使其簡潔而不單調,富有變化而不搶占聲樂部分的風頭是在伴奏時需要注意的。引子的處理:運用長風箱連續開合塑造和聲樂前奏部分呼吸相輔相成的音樂氛圍。中段的處理:充分利用活簧發音原理形成的音色特點,塑造活潑輕靈的音樂形象。運用簡易變奏和改變速度的極簡處理方法,增加伴奏的變化感以解決歌曲主體部分情緒單一的問題。結尾的處理:運用長風箱的氣息優勢配合歌曲的氣息與情緒。
從這首作品的手風琴伴奏效果來看,既能夠展現聲樂作品本身的風格特征又能夠體現手風琴音色特點和技術特點,非常適合剛剛開始進行高校手風琴伴奏學習學生。
對于手風琴伴奏的學習來說,以中國風格聲樂作品進行入門既符合手風琴群眾藝術的發展需要,也符合中國手風琴當代發展和對高等藝術院校手風琴學生的培養方針。所以高校手風琴教育者和手風琴從業者要注意對中國風格聲樂作品多分析、多進行編配,積累伴奏素材,為手風琴伴奏的教學做好儲備。
參考文獻:
[1]白陸平.歌曲手風琴伴奏技法(修訂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