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月琴是一件個性很強的彈撥樂器,聲似珠落玉盤,晶瑩透亮,它以點狀發(fā)音為基礎,由不同的“點”連接成“線”來勾勒出音樂的旋律。月琴演奏的特點是顆粒性強,在顆粒間留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
【關鍵詞】月琴演奏員;審美;文化品味
中圖分類號:J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14-01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一股“文化熱”,各國家各領域,幾乎都大講特講起“文化”來,真可以說是“無‘文不聞、無‘化不話”了。其實這非但無可厚非,反而是值得關注與充分認同的。因為雖然文化的定義迄無定論,仍然見仁見智,但是文化作為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它的確是人類各領域中的一個十分重大的命題。從“藝術文化學”的高度審視,藝術作為文化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一方面受文化的決定與制約,另一方面又反映體現(xiàn)文化精神與文化品格。因此,作為藝術人,理所當然地要以自身文化品格的修煉與提升作為基礎與前提,文化品格是一個大寶庫,是藝術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當然,月琴演奏員也毫不例外。
月琴作為民族彈撥樂器融入到京劇樂隊后,在整個樂隊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不僅伴奏唱腔,京胡伴奏唱腔之外的音樂伴奏幾乎都由月琴來擔當演奏。我省具有全國乃至全球聞名的“月琴大師”——黑龍江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奏員馮少先先生。他藝術上的閃光之點,正是以文化作為根基,把“月琴藝術”提升到“月琴文化”的高度,因此才成就了一番偉業(yè)。他自幼酷愛音樂,尤鐘情于月琴演奏。少年時即求教于民間樂師,虛心好學,苦練琴藝。青年時,先入海倫市評劇團從事月琴伴奏3年,又以優(yōu)異琴藝考入黑龍江省歌舞團(黑龍江省歌舞劇院的前身),從事月琴演奏工作。他刻苦自學,廣收博獵,特別注重自身文化品格的修煉與提升。在不斷學習、不斷鉆研、不斷充實、不斷豐富文化底蘊的基礎上,他的月琴演奏技巧便如魚得水、如虎添翼,自嫻熟精彩而達到高超奇妙之境。同時筆耕不輟,著成《月琴演奏法》一書,影響甚廣,幾乎成為月琴演奏的教科書?!拔母咚嚪礁撸嚫呷四懘蟆保捎谠虑傺葑嗉妓囘_到相當?shù)母叨?,他就可以高屋建瓴、俯視天下,發(fā)現(xiàn)月琴構造與性能的某些不足,于是便大膽對這件起源于魏晉時期的古老樂器進行了改革改造。早在1959年2月,年僅20歲的馮少先就將原來一根弦、九品的月琴改為三根弦、十七品的月琴,使月琴的音準達到了規(guī)范化。1973年11月,他又與另一位同志合作,研制出“雪梅”型月琴,將三根弦、十七品改為四根弦、二十四品,使月琴音準、音質更加完美,很快在全國推廣使用。直到2000年權威工具書《辭?!逢P于“月琴”的詞條釋義中,仍然采用馮少先研制的月琴形制:“后經改革,品位增至二十三個或二十四個,張弦三根或四根,不再分組調成同音弦?!辈粌H如此,馮少先先生還在月琴文化領域繼續(xù)攀登,登上一個又一個高峰:他創(chuàng)作出月琴獨奏曲《鐵人之歌》等藝術精品。由于他演奏藝術高超,且能著書立說,又能進行創(chuàng)作,故使他成為國際矚目的全才、通才型“月琴大師”,著名音樂家李凌發(fā)表專文評論他的月琴演奏達到了“隨心訴述的境地”,香港《新晚報》刊發(fā)他演奏的照片,并標明“運指瀟灑的馮少先”。他還隨國家藝術團多次出國訪問演出,為祖國贏得了殊榮。試想,上述種種藝術成就,有哪一項離得開他的文化品格?
另一位月琴演奏家、哈爾濱京劇院的周德來,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同樣以文化品格作為自己月琴演奏生涯的智力支撐與藝術基礎。他出身于梨園世家,其母鑫艷秋是著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他自幼就受到京劇文化與音樂文化的熏陶,自學文化課,又不斷鉆研月琴演奏藝術,并經常向月琴大師馮少先與月琴演奏家顧永湘問藝求教,獲益匪淺。在此基礎上,他勇于探索,大膽創(chuàng)造,改變了京劇月琴傳統(tǒng)的三個手指的按弦方法,創(chuàng)造了解放姆指的“五指演奏法”。并借鑒琵琶和柳琴的演奏技巧,形成吟、揉、推、拉、抹、滑、顫、掃等各種演奏技巧。他還將現(xiàn)代京劇著名唱段改編成月琴獨奏品,如《迎來春色換人間》、《亂云飛》等等。
由此可見,文化品格是月琴演奏員的基礎工程與戰(zhàn)略工程。作為一名演奏員,必須具備全方位、高水準的藝術修養(yǎng),才能勝任自己所從事的演奏職業(y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才能很好地理解所演奏的音樂作品的主題、樂思、風格等,只有理解了,才能準確地表達出作品的意蘊和情感。
作者簡介:
翟美玲(1981-),女,河南寶豐人,本科,專業(yè)方向工: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