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洋++張雯雯++孫寧
【摘 要】在我國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按照“小清新電影”標準化公式成批生產的大量影片,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新興起的類型電影,但學術界對其定義模糊。運用形式邏輯“類加種差”的定義方法,從產生背景、類型特征等探索小清新電影的類別歸屬,通過分析其淡雅影像公式、治愈系音樂公式、定型化角色設置等,首次嘗試在中國類型電影的語境下定義小清新電影,以求完善小清新電影藝術理論,豐富中國類型電影研究。
【關鍵詞】小清新;小清新電影;類型電影;形式邏輯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22-03
自類型電影概念引入中國后,已經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發展出有別于好萊塢類型電影,帶有含蓄內斂氣質,稱之為中國特色的新類型電影。這是電影藝術創新的需要,也是中國電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非西方標準的國產類型電影最具規模的便是“小清新電影”。相對好萊塢的高成本批量制作,國產小清新電影低成本、大產出更符合中國國情,于是刺激了各大影視公司紛紛批量生產。中國電影向市場化、產業化轉型,這些新興起的類型電影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隨之出現的種種問題和現象,學術界也對此爭論不休。早期小清新電影只是影評人、觀眾對含有小清新風格的電影統稱。時至今日,小清新電影的概念已經泛化,因此在探討小清新電影的問題上越來越多地存在誤區。只有確定了它的本質定義后,對國產小清新電影的研究才具有根基和支柱,才能在此基礎上擴建。本文對小清新電影的定義正是回歸本體的體現。
一、“小清新”以及中國小清新電影歷史流變
“小清新”最初源起于IndiePop,是20世紀80年代英國一種以清新唯美見長的流行音樂流派。其中“清新”一詞通過《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可以理解為這種“清爽不落俗套”的風格。“小”的理解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小資情調”的借尸還魂[1],但本人認為,小資與小清新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群,后者不是對西洋文化盲目崇拜,他們更喜歡樸素自然。另一種說法,“小”代表著小眾,即相對于中國的總人口屬于小眾。因此早期研究小清新族群的學者預言小清新將面臨被收編的命運[2],但目前看來卻恰恰相反。隨著其自身的發展,這一小眾早已不足夠小,至少在中產階級青少年亞文化的層面上,“80/90后以消費登場”,小清新在某種程度上逐步趨向主流文化。[3]151-152
分析我國小清新電影受眾成因看,其一,他們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成員,由于兒時學業繁重造成對“青春的缺失”,使得他們過早陷入對童年的懷舊;其二,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孤獨成長,使得這一群體注重自我內心感受。我國小清新電影為80、90后營造了這種懷舊、自我沉浸、清新不落俗套的氛圍,因此廣受歡迎。盡管小清新族群相對13億中國人口來說仍是小眾,但分析國內電影市場觀影年齡層次,這一“小眾”已經成為主流人群,并且仍處于消費能力上升狀態,未來的潛力巨大從而保證了小清新電影的商業保險系數和最大投資回報。
臺灣小清新電影作為我國小清新電影重要組成部分,自2002年《藍色大門》開始涌現出大量優秀作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大陸小清新電影發展不可否認地提供了模板式借鑒。大陸小清新電影的開篇究竟是哪一部目前學術界仍眾說紛紜,有學者將2007年金依萌導演的《非常完美》作為開端[3];但在百度新聞中搜索,最早使用小清新定位的電影是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4]。也有學者認為張藝謀導演的《山楂樹之戀》是大陸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清新電影。爭論不下,歸根結底的分歧在于學術界對小清新電影的定義模糊,這里留下一個討論議題,后文會詳細闡述。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絕對是大陸小清新電影的巔峰之作,一時間懷舊的校園風充斥影壇,之后國內的小清新電影《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會或多或少找到《致青春》的類型元素。目前在我國,小清新電影結合臺灣青春片、大陸文藝片的優勢,被各大影視公司生產出一批又一批小清新模式的商業片。
不僅如此,結合新媒體發展,電影創作大大降低門檻,小清新微電影作品數量驚人,國內各大視頻網站搜索總計達到2470部。盡管小清新電影、微電影題材廣泛,但整體在敘事、視聽語言上仍舊可以總結出可供識別的一系列類型公式。
二、關于國內小清新電影定義的分析
目前很多學者專家從小清新電影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界定,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有以下兩種。
祝媛《小清新電影的分類及特征分析》中提出“小清新電影可看成是青春片的次類型”[5]。將小清新電影從題材角度歸為青春片的范疇研究,這是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那么何為青春片?青春片專門指講述青春期的電影,根據人類心理和生理的青春期,年齡在13到18歲之間(也可以向前或向后延續若干歲)的少年。[6]前面提到過的《山楂樹之戀》《非常完美》之所以受爭議,正是因為在青春片的概念下分析國產小清新電影造成的,包括早已被觀眾認可的小清新電影《失戀33天》《等風來》也都不屬于青春片范疇。早期小清新電影從校園青春片發展而來,但近年來我國小清新電影題材廣泛至少包括以下三類:部分青春片、部分言情片、部分同性題材影片[3]151-152。因此定義小清新電影,在青春片的語境下下定義是不科學的。青春片與小清新電影存在交集,但二者已經不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王垚在《作為一種電影實踐的“小清新”》中總結小清新電影特點,隨后被廣泛用作區分其概念的定義:視聽語言上注重唯美造型,十分偏愛側逆光和魔幻時間的使用,大量使用情緒音樂;主人公不超過三十歲,主要描寫校園及畢業后幾年愛情故事為主線,價值觀判斷比較主流,絕少涉及歷史政治主題。[3]151-152可以說在此之前,沒有人對小清新電影做出更加全面準確的特征總結,并且符合“概念的定義內涵,可定義為其特征之和”[7]的標準。但仔細分析上述描述,對小清新電影的類別歸屬不夠明確,在有關視聽語言方面表述不夠清晰、系統,定義尚需完善。
三、小清新電影定義方法和小清新電影定義
“本質定義乃是用基本特征去解釋事物本身的句子。它只包含事物的本質要素,嚴格的本質定義必須是類加種差兩個要素合成。”[8]根據上述形式邏輯學原理探索小清新電影的本質定義,本文從類和種差兩個要素界定我國小清新電影。
“類”是指表現出主體和其他同類物體所共有的部分本質。“類”的概念通常在電影中表現為電影“類型”。目前國產小清新電影突破了青春片的范疇,游走在商業片與文藝片之間,單純將其歸于哪一類都不恰當,于是我國的小清新電影自立門戶為新的類型。為便于分析,本文將我國小清新電影分為狹義的校園小清新電影、廣義小清新電影。在這里引入另一個概念,好萊塢“類型電影”定義,“我們把含有許多相像地方(主題和題材、圖像和符號等)的影片歸為一類;并總結出類型公式,按照這些類型公式成批制作出的電影稱為類型電影”[9]。“外來理論”聯系中國電影實際,僅以校園小清新電影為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兩部影片取得票房成功后被競相模仿,之后上映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重復著前兩部電影的公式化情節、定型化人物、圖解式視覺形象。因此,中國小清新電影自行一套,在“類型電影”的概念上,與傳統好萊塢類型電影被視為兩個平等的研究對象。
本質定義中的另一要素“種差”表現為主體的部分本質和其他同類異種之差異者。中國小清新電影一直走低成本路線,并表現出與好萊塢類型電影恰好相反的敘事風格。好萊塢類型片與我國小清新電影相對比,前者影像色調濃墨重彩,后者清新唯美;前者短鏡頭堆砌、剪輯節奏快、重敘事,后者標準化長鏡頭、節奏緩慢、重抒情;前者高昂的英雄式主題曲,后者鐘愛治愈系音樂;前者大多是英雄拯救世界,后者注重自我感受。國產小清新電影的特征與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和中國觀眾審美趣味是分不開的。本文從以下五個角度詳細闡述:
(一)淡雅的影像公式。小清新電影最大的特點是視覺影像的小清新風格,也作為判定小清新電影的第一要素。首先,色彩追求淡雅的懷舊風。我國小清新電影完美體現了中國元素的色彩搭配:中國紅、暖黃、蔚藍、嫩綠,缺一不可。學生時代的開學典禮,中國紅搭配黃色標語的橫幅隨處可見,教室里暖黃色油漆木質桌椅,都是小清新電影里必出現的場景。蔚藍色,是中國學生校服、運動服的主色調,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學生時代的視覺象征,給人一種中國式教育獨有的歲月感。小清新電影里展現的綠色基調,還原了大自然,給這些快節奏生活的都市中產階級帶來放松的視覺享受。
其次,我國傳統水墨畫講究寫意,色彩唯美的同時要求有留白。這種中國傳統藝術技法,在國產小清新電影中被傳承下來。通過大量使用曝光過度的鏡頭,造成電影畫面大面積純白,很自然地將觀眾引向主體,這種留白的技法比直接用顏色來渲染表達更含蓄內斂。《等風來》里美食專欄作家程羽蒙迎風而站,高曝光拍攝忽略了天空的細節,純白的背景只剩女主角一人,這種留白自然而然地引導觀眾去感受“風來了”。
(二)標準化特寫鏡頭、長鏡頭公式。特寫鏡頭定格畫面,加上大量長鏡頭,使得小清新電影的標準化鏡頭公式體現出鏡頭運動節奏緩慢的特征,從而鋪墊渲染淡淡的憂傷氛圍。借用郭敬明小說里的一句話“他們喜歡45度抬頭仰望天空”。小清新一族鐘愛的攝影構圖也如此,喜歡舉起相機45度仰拍,用手或頭發遮住一部分臉。這種“顯瘦”的拍照方法如今在網絡社交圈大肆流行,強調局部特寫能夠強烈表達年輕群體對自身放大的關注,滿足了中國80、90后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強烈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深受中國儒家文化“中庸含蓄”的影響,小清新電影內斂含蓄地表達往往不是通過演員激烈的對白或獨白直抒胸臆,而是一種運用特寫鏡頭定格畫面來達到欲說還休的托物言志。例如電影《星空》折紙、手工木偶、星空拼圖這些靜物使用大量特寫鏡頭,通過精雕細琢靜物細節,呈現了一個奇幻時空。
(三)治愈系音樂公式。最早“小清新”一詞源于流行音樂。流行樂壇也已經形成以陳綺貞、蘇打綠、胡夏等為代表的小清新歌曲流派,這種“自我療傷”式的音樂又稱“治愈系”音樂。小清新電影的主題曲、背景音樂仍舊延續了這種治愈系風格。胡夏是憑借演唱臺灣小清新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主題曲紅遍兩岸三地。2014年5月上映的大陸小清新電影《同桌的你》,重新改編了高曉松的歌曲《同桌的你》,胡夏以一段清唱開場,清新自然的聲線,婉轉悠長又伴著淡淡的憂傷,這種獨自吟唱更加突出自我,更加符合當今80、90后受眾群體對影片“治愈系”的訴求。另外,談小清新電影就不得不談作為音樂人的周杰倫自編自導的臺灣小清新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他為本片創作了25首原創小清新音樂。這些歌曲與畫面融為一體,不但沒有被影片撲朔迷離的劇情淡化,反而讓觀者記憶深刻,這些音樂被廣泛運用在電視節目、廣告、微電影的配樂中;并且音樂作用于影片的視覺創作,表現出獨特的視覺韻律美、朦朧意境、多元時空。[10]
(四)圖解式視覺公式與定型化人物公式。典型的清爽、甜美的主人公(桂綸鎂、周冬雨等明星)塑造“好學生”形象。這與中國式教育分不開,學業壓力一直伴隨80、90后成長,他們從小把父母、老師口中的好學生作為榜樣。于是,“學霸”(網絡熱詞:擅長學習,分數很高的學生),在電影里成為定型化人物設置,比如《那些年》沈佳宜(陳妍希飾)、《我的少女時代》歐陽非凡(李玉璽飾)等等。在劇中還會設置另一類相對于“學霸”的角色——“學渣”(網絡熱詞:學習不理想的學生對自己的一種自嘲)比如《那些年》柯景騰(柯震東飾)、《同桌的你》林一(林更新飾)。演員明星也會成為小清新電影的圖騰,其中桂綸鎂的“學生妹”形象成為臺灣小清新電影的重要標簽,在《藍色大門》《星空》《不能說的秘密》中都有這樣的角色設定。
在類型電影中,戰爭片場景是戰場,歌舞片場景在劇場和俱樂部,中國小清新電影的場景主要集中在校園[11]。再比如《小時代》《閨蜜》涉及到大學一定會出現象征著畢業的學士服、學士帽,這些形成了小清新電影的圖解式視覺公式。
走出校園,廣義上的國產小清新電影為了營造唯美意境,對選景頗為苛刻,往往追求大自然的美:蔚藍的海邊、陽光下的田野、蜿蜒的小徑等。如《等風來》程羽蒙在尼泊爾的鄉村小溪上與大象玩耍。在角色設定上依舊是清爽、甜美的女主和干凈面容的男主形象。他們只是脫去校服,換上白襯衣,承擔起初入社會的成長之痛。
(五)情節、敘事主題公式。校園小清新影片情節模式:開場一群在校園相遇的學生,他們稚嫩純真,看似故事是發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卻會巧妙地避開歷史政治;故事的發展是逐漸產生情愫的男女主角;高潮是小伙伴一起經歷成長帶來的痛,在愛情和友情的催化劑下發起一次轟轟烈烈的集體青春叛逆,沖破學校的束縛,沖向自由;尾聲以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告終。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同桌的你》都是典型的校園小清新電影。
相對校園小清新電影,廣義的小清新電影題材主題上限定相對寬松。近年來,中國小清新電影在保持藝術品質的同時走商業化路線,因此題材上早已突破青春片的局限。故事從學生時代發展到畢業后,時間跨度加長,地點突破校園,雖然身處社會卻淡化社會背景,主人公年齡跨度較大,故事更多的關注青年人初入社會的成長體驗,愛情與友情兩條線索時而交叉時而平行。典型代表作有《小時代》《等風來》。這個廣義的概念包含上文提到過大陸小清新電影中頗受爭議的《非常完美》《山楂樹之戀》,因此筆者認為它們都屬于廣義的小清新電影,依據年份《非常完美》可以看作是大陸小清新電影的開端。
根據“‘種差加上‘類結合構成齊全本質的‘種,這里的‘種也就是本質定義的定義產物”。筆者總結小清新電影定義:小清新電影是色彩淡雅自然,大量曝光過度的鏡頭留白,長鏡頭和特寫鏡頭定格畫面居多,治愈系音樂塑造唯美意境;主人公是清爽氣質的小人物,故事發生在校園或畢業后幾年的時間,劇情絕少涉及歷史政治而是關注個人成長,敘事主題通常采用愛情與友情并重的影片。
四、結語
國內對于“小清新電影”定義的研究百花競放,本文對其定義也只是一家之言。給小清新電影下定義,很難像自然科學那般準確,定義其內涵僅是用來區分、分析電影,確定大眾對小清新電影的共同概念,以促進中國類型電影的發展。當然,對于類型電影,一味媚俗的創作、毫無新意的雷同之作是不可能讓電影藝術向前發展的。類型電影也不是一層不變,它會隨著藝術創作能力、影視特效技術手段甚至觀眾的審美趣味而變化。中國的電影創作正是需要在不斷創新中產生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優秀電影作品。
參考文獻:
[1]汪徽.可被設計的青春——泰國“小清新”電影研究[J].當代電影,2013,(08):134-137.
[2]劉黎黎.小清新風格的亞文化解讀[J].藝術百家,2013(01).
[3]王垚.作為一種電影實踐的“小清新”[J].當代電影,2013(08).
[4]劉龍真.“小清新”的藝術形態與群體狀況考察[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5]祝媛.小清新電影的分類及特征分析[J].電影評介,2014,(3):50.
[6]陳墨.青春片的話題[J].半月談,2009,(10):1.
[7]鄔昆如.哲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景東,蘇寶華.新媒體定義新論[J].新聞界,2008,(03):57-59.
[9]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M].曾偉禎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375.
[10]龐洋.周杰倫音樂思維作用于電影視覺創作[J].電影評介,2014,(21):46-47.
[11]杜沛.近期臺灣青春片的主題與類型研究[J].當代電影,2014(06).
作者簡介:
龐 洋,女,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東北師范大學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廣播電視數字媒體藝術、電影理論研究,曾發表論文《周杰倫音樂思維作用于電影視覺創作》;
張雯雯,女,漢族,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后;
孫 寧(1960-),男,漢族,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職稱:教授,主要從事新媒體、數字媒體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