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濤
【摘 要】在合唱作品的演唱中,不同的合唱作品需要有不同的起聲,起聲就是發聲的一剎那聲帶、氣息以及共鳴之間運用協調的狀態,在歌唱中大體分為“硬起聲”和“軟起聲”兩種,兩種起聲狀態里又有高、低、強、弱、明、暗之分。在日常的合唱訓練中兩種起聲的訓練是一切合唱的演唱基礎,下面就日常合唱發聲訓練中兩種起聲的訓練方法分別加以闡述。
【關鍵詞】合唱;起聲;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70-01
一、硬起聲
硬起聲的歌唱方法是合唱聲音訓練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準確的硬起聲是在氣息作用下聲帶瞬間閉合,并與共鳴腔體之間迅速協調配合而完成的,聲音音色要堅實有力、明亮集中,氣與聲之間的配合要嫻熟準確。眾所周知,聲帶是靠氣息推動震動發音,聲帶閉合時聲門關得過緊就會氣流不暢,而聲門閉合不積極又會出現漏氣廢氣的現象,因此訓練硬起聲就是訓練聲帶閉合時的氣息流量與流速。可以先以哼鳴的方式加以跳音或頓音進行練習,訓練時要掌握以下要領:
(一)有準備地吸氣,稍作停頓再發音;
(二)起聲時要依個人條件找到最合適的音區,不宜太高;
(三)起聲時要唱得具有顆粒性和彈性;
(四)先通過斷音練習,待氣與聲帶之間配合純熟后再加入長音。
通過不斷地練習,會獲得純正明亮的基音,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加入速度、力度以及音高的訓練。練習中一定要注意由低到高、由慢到快,先做強音再做弱音的原則,不可以急于求成。要堅持長久的訓練,通過一個階段的練習,合唱團就會逐步掌握不同音區、不同力度、不同音色的硬起聲發聲技巧。
這種哼鳴練習一定要找到“面罩”的感覺,就是說聲音要哼在鼻腔顴骨的前面,就像有一個面具戴在臉上一樣,并且要自然放松喉部,使喉部毫無緊張感,讓氣息流暢地通過聲帶自然阻氣,即使弱聲時也要具有一定的明亮感和高位置的共鳴。當哼鳴達到要求后再加以開口音的練習,用A、E、I、O、U這五個意大利語中的元音結合哼鳴的位置做交替練習,以達到在作品演唱中音色和位置的統一。
最初的練習可先從單音開始,具有一定熟練程度之后,可以加入跨度不大的音程練習,比如從二度、三度練起,逐步擴展到跨度比較大的音程。也可以輔以一些旋律進行練習,并變換不同的力度,最后再加入所有聲部的和弦練習,吸氣后稍作停頓唱出母音。硬起聲要有爆發力但不能過分,隨著力度的加強還要逐步加強子音的訓練,吐字時唇與舌之間的配合,在和弦演唱中不管是長音還是短音,都要嚴格地遵循時值不能拖泥帶水的原則,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就可以充分掌握硬起聲的發聲技巧。
二、軟起聲
說到軟起聲往往會給人一種松弛緩慢的感覺,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軟起聲的發聲基礎也是聲帶閉合時的激起,要在保持氣息的緊張度的情況下進行發聲,發聲前聲帶保持放松,發聲的同時聲帶開始閉合,猶如慢吐氣一般讓氣息的流速降下來,緩緩而出,尋找一種以氣帶聲的感覺。發生過程中盡量保持吸氣的狀態,這樣發出來的聲音舒緩流暢富有質感。開始練習時,發聲先不要漸強漸弱,要保持好氣息的勻速和氣量的平均。軟起聲在合唱演唱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演唱技巧和藝術表現手段。
練習的初級階段要用哼鳴找到發聲的位置,軟起聲相比硬起聲更具有技巧性,特別是氣息的保持需要更加堅實,訓練時要掌握以下要領:
(一)發聲時盡量不要有重音出現,呼吸要用慢吸氣;
(二)子音M要時值稍長一些;
(三)任何一個母音的色彩都要保持到樂句完畢;
(四)結束音要以減弱來結束,聲音的位置不要掉;
(五)母音演唱時,口腔的空間要開得再大一些,呼吸要深。
進行軟起聲的練習時,要盡量地多唱圓滑線的表情記號,可以從長音開始訓練,逐步加入二度三度音程,再逐步向大跨度的音程擴展,達到一定熟練程度之后再加入大線條的旋律練習,最后進行多聲部的協作練習。在演唱的同時要注意不同和聲之間的色彩變化,要在規定換氣的小節進行換氣,吸氣一定要保持自然,不可以僵滯。演唱中更多的是要感覺氣息在不停地流動,低聲區演唱時呼氣量不宜過大,要保持聲帶的松弛度;中聲區演唱時聲帶的閉合要敏銳,因為聲帶的邊緣逐漸變薄,氣息的消耗也隨之增大,所以要保持呼氣的均勻;在高聲區演唱時不要毫無保留地去沖擊,一定要相對保持放松,盡可能地控制呼氣的量,緊緊把握住發聲的位置,這樣就不至于出現尖銳刺耳的音色。
總之,在合唱團的日常訓練中,指揮要熟練掌握這些聲音的訓練技巧,循序漸進地培養合唱隊員對不同藝術作品的用聲能力和感覺。合唱聲音訓練是合唱演唱的基礎,沒有好的發聲技巧就很難表達出不同作品的音樂內涵。關于“硬起聲”和“軟起聲”的訓練是在多年合唱排練中的一些訓練經驗的總結,希望能夠對廣大合唱愛好者在日常訓練與演唱中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