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晨
【摘 要】戲劇是由各種元素通力合作形成的綜合藝術,各種元素所攜帶的創作思維,決定了戲劇產生和發展的方向。在導演學習的舞臺演出實踐中,免不了不斷地切換“導演”和“演員”這兩種角色,這就產生了兩種創作的思維——表演思維與導演思維。
【關鍵詞】導演思維;表演思維;形象思維;聯想性
中圖分類號:J8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52-01
一、導演思維與表演思維的母體——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又稱藝術思維,一切藝術的形成都是形象思維完成的結果。如“在實行中,現實的對象始終以具象化的形式,存在于創作主體的頭腦中,并在體驗、想象、集中概括的同時,把思想情感和審美觀念滲透其中,創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1]所以,導演思維和表演思維都屬于形象思維。
導演在進行構思和處理時的目的和演員等其他人員不同,演員分析、理解、體驗人物等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將人物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而導演要促成演員的表演,心中如果沒有形象,也就談不上舞臺、燈光等各個部門的指導和完成全劇了。簡單地說,演員是要通過角色來打動觀眾的心,而導演則是要通過全劇來做到這點。這兩種思維的區別如果從兩種視角描述,可以說是宏觀與微觀。
形象思維體現在演員身上的微觀性,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生活真實,提取形象,在構思中形成具象的小人,是以情感為核心,具有審美化的。就像導演是通過各種藝術元素構成的舞臺總體形象來解釋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立意,當然,這里演員創造的人物形象又是最重要的。由此,可以說導演思維和表演思維有著同一性。
二、表演思維的特性
(一)聯想性
聯想性是表演中演員潛意識中自發的聯想性思維。在聯想中產生自我抑制,只有在自我抑制消退的時候,演員才能用正確的方法集中注意力釋放本能的聯想性思維。在釋放的這個過程中又要面對一個問題,即:在你無意識的情況下,你的腦子到底在想什么?當我們面對角色或者陌生人,一下子可能浮想聯翩,并且渴望編輯好自己的話,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這是一種聯想的創作欲望,同時又有一種抑制欲望展現的意識。好演員必須使自己擺脫這種對聯想創作的抑制,也就是“天性解放”。
(二)感覺性
感覺性其實就是思維中的感性部分,讓自己在感覺上盡可能靠近角色。這包括了很多方面,如呼吸、姿態、眼神等等,但最重要的莫過于在情感上找到與角色的共性。自己在大學的演出實踐中,經常遇到這種狀況:演員往往和角色無法處處統一。這種狀況總是難以避免的,因為演員和角色從來就是矛盾且統一的,演員創造另一個非自我的人物,本身就很矛盾,但演員創作要圍繞角色,這又要求他們不得不統一。
哥格蘭提出過:“演員的兩個自我——第一自我是演員的靈魂,第二自我是肉體。”這就說明演員在向角色的轉換中必須完成從內心到外部的全面轉換。在這個過程中,演員先要從自身特點出發,這關系到演員和角色最終是否統一,一旦定好角色,就會有矛盾產生,因為演員不是角色。所以,演員的思想也不可能與角色完全統一,那么在創造角色的過程中就會要求演員與角色磨合。不論是對角色內心的揣摩,還是外部形體的選擇,都是演員與角色融合的必要。在我的體會中,完成的過程最關鍵是找到感覺,雖然它是感性的,是一切理性處理角色的基礎。
三、導演思維的特性
首先什么是導演思維?從文字表面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導演在戲劇創作過程中對劇本轉化為舞臺表演時所進行的全面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也是導演在創作中獨有的精神活動。
在我自己的認知范圍,導演思維同樣擁有感性思維,其對于劇本的激情和火花和演員是相同的。但是,光有這樣的感性是不行的,構不成導演思維,必須對劇本進行理性的分析。大學中的必修課《劇本分析》的重要性,就是理性思維——抽象思維的學習,把文字描述的形象,人物各個階段的發展,都通過劇本分析把它排列出來,如事實事件、中心事件、情節結構,拎出主題思想,確立風格和題材等等。
分析完劇本,進入導演構思,找出總體形象——種子形象,構成對全劇的概括和提成。腦子里沒有離開過形象,不是模擬一個人的形象,而是全劇的形象。
由這個形象衍生出音樂、演出樣式、敘事結構……再深入,人物形象要推到理性當中,哪怕是次要人物,都要放入理性當中分析,準確抓住人物性格。再加上全劇各種元素的處理原則,人物行動、舞臺調度,舞臺美術、音樂音響等的處理原則。在排練當中要牢牢掌握,并把處理原則實現在舞臺上。
通過這些描述不難發現,導演所具有的思維極具宏觀性,是在理性指導下的感性思維。
四、結語
導演是劇本忠實的解釋者,是演出的獨立創造者。當我們不斷認識和明白導演思維對于現代戲劇的重要性時,我們不應忽略在劇本解釋和演出前的排練過程中,演員思維對于導演的影響。而只有在戲劇中尊重和互補各種萌動的思維,戲劇才能隨時從零開始,抑制僵化。
參考文獻:
[1]余力民.戲劇導演思維與訓練[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