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
【摘 要】民族聲樂作為一種融聲情和字腔于一體,扎根于民族語言的形體表演藝術,其演唱對于傳統曲藝精華是一種延續和繼承,同時演唱中對于美聲唱法也有一定的借鑒。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咬字和吐字技巧的正確運用能夠充分表達出歌曲的意境、情緒以及情感,最終促使聽眾對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有所了解,打動聽者的內心,繼而產生共鳴。文章結合民族聲樂演唱的風格特點,對民族聲樂演唱中咬字和吐字的原則以及技術要點展開分析。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咬字、吐字;要點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08-01
一、民族聲樂的風格特點分析
(一)優美的意境。歌唱者將聲樂演唱最終體現出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就是意境美的表現。這樣觀眾在聆聽之后不但可以回味聲腔的美,而且還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切身體會藝術之美。在我國傳統藝術審美中,通常都會通過真切感人以及意境的高下來判定藝術表現形式的成功與否。在傳統聲樂理論中,意境寓于韻味中,韻味又自意境出。
(二)優美的唱腔。民族聲樂演唱主要是以語言為主要核心的,唱腔之美則是演唱者根據歌唱技巧和審美習慣對唱腔進行美化和潤飾。聲樂的唱腔體現出歌唱家的個性特色和個人情感。聲樂演唱中要體現出相應的韻味就需要歌唱家仔細揣摩聲腔,然后在演唱中將民族語言的特有音韻生動體現出來。
(三)多元化的演唱個性。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有著多民族的文化背景,每一個民族都形成了其特有的演唱風格。我國的南方山清水秀,該地區的聲樂演唱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就是柔美清秀的特點;而我國的北方四季分明,聲樂演唱的主要特點則是粗獷、高遠的。其次,在民族語言的影響上,我國不同的民族在演唱中都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最終其民族聲樂的種類則是原生態的形式。不同民族中,歌手的個性不同,表現出的演唱特點也各不相同。
二、民族聲樂演唱中咬字與吐字的原則
(一)清晰。在演唱民族聲樂時,要想使聽眾能夠在短時間內清楚地聽到歌詞的意思,明白歌詞要表達的意思,咬字和吐字的清晰與高度準確是非常關鍵的。要衡量藝術表現和演唱水平的高低,就要看咬字和吐字是否清晰。在吐字和咬字上,民族聲樂的動作規范是非常嚴格的。
(二)連貫。音樂表演應該是連貫的,除過間奏和休止外,而且演唱與歌詞也應該保持連貫,在民族聲樂的咬字吐字中,對于韻母發聲和聲母發聲的過渡應該自如,歌詞間應確保一定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不能為了過度地追求清晰的吐字而造成歌詞內容的散亂和零碎。動作應該協調而熟練,歌詞所表達的內容應當完整且清晰,字與字的銜接和轉換應當連續,保證每一個字都應當明朗。
(三)共鳴。民族聲樂演唱中,咬字器官和發聲器官的協調控制是共鳴的基礎。在咬字時,對于咽腔部位的共鳴發聲和咬字器官的動作應控制好,確保字音豐富,隨著音樂的變化歌詞也更好地表現出音樂的性質。總之,民族聲樂演唱中,吐字和咬字應當以共鳴為基礎,充分體現出歌唱的共鳴性。
三、民族聲樂演唱中咬字與吐字的技術要點
(一)咬字頭。要重咬字頭,字頭應收攏或者緊閉,所謂的重主要是對口腔力量而言的,字頭重就是強調咬字用力后的聲音效果。字頭重就應當加強口腔肌肉的摩擦力量,確保出字很有力,在出字前應當對口腔內部閉攏的位置找準,出字應具有相應的爆發力,確保每一個字音都是清楚響亮的。需要注意的是,咬字中并不是笨拙、粗糙,而是用巧勁,繼而確保重力的產生。咬字重的基礎就是字要正,繼而施巧勁,從而讓參與字頭發音的口腔肌肉準確靈活地調動。
(二)吐字腹。在聲音位置中,歌唱語言是基礎,其與通常的念字發音有一定的區別,各個韻母連貫成為歌唱聲音的線條,觀察聲音圓潤與否,就要看韻母發音是否流暢、連貫及準確。歌唱中音色豐富變化的基礎就是字腹,字腹要松開擴充,吐音要圓,“圓”是針對聲音共鳴而言的。“字是骨頭腔是肉”,“腔”可理解為字腹的造型,“字腹”是一個音節中開度最大、色彩最豐富、共鳴最豐滿的部分。
(三)字腹發音。字腹發音是放松的,確保氣流在口腔中可以自由地流動,音響能得到延長,充分發揮各共鳴腔體的共振作用。要做到腔圓,字腹的發音應注意咽腔部位適度打開,做到咬字吐字時,既能將字頭字腹拆開,又能圓滑地連貫起來,字腹吐圓后還要具有一定的傾向性,自然流暢,順水推舟地傾向字尾。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演唱民族聲樂時,對于語言文字的把握應當堅持聲情并茂、字正腔圓的原則,把握咬字和吐字的具體運用方法,培養良好的文藝素養,將歌曲的妙趣和蘊涵展現給聽者,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高玉潔.淺談我國歌曲演唱中的咬字、吐字[J].音樂時空,2014,(27):131-133.
[2]王雨霖.淺談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J].藝術教育,2015,(06):47-49.
[3]張秋婭.淺談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字[J].大眾文藝,2015,(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