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帥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迅猛。與此同時,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近幾年來,我國文化產業背景下音樂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并且高校也投資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來加強對音樂人才培養的創新。但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文化產業背景下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高校音樂教育的水平和質量。本文就文化產業背景下我國高校音樂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具體的強化措施,希望對加強我國高校音樂人才的培養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文化產業;高校音樂;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221-0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多高校都設置了音樂專業,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的模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變而不斷發生著變革和創新。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音樂人才已經成為市場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他們對社會經濟的有效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大眾化教育的不斷推進,音樂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越來越難就業,并且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已經成為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
一、文化產業背景下高校音樂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音樂培養目標不能適應社會需求。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的任務非常重要,但是,如今很多高校的音樂人才培養模式都太過單一,有很多“純藝術”、“純專業”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如今多元化發展的社會市場。所以,我們應該根據教學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機制。
(二)如今的培養理念限制了音樂人才的培養。如今藝術專業的就業市場非常緊張和嚴峻,而音樂老師的人才培養理念還停留在專業能力的提高上,在教學過程中,太過重視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而且教學計劃也非常專一化,很多傳統的“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的弊端都難以摒棄,也就很少會用創新和求變的思維來思考音樂人才的培養模式,對于自己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及培養目標都非常模糊,所以,很難培養出適應市場發展的高素質、全能型的音樂人才,從而音樂專業的就業形勢也就越發嚴峻。傳統的音樂課程體系中,課程設置非常統一,很多高校都重視主修,忽視選修,不注重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培養,導致很多音樂專業畢業生綜合能力較差。
二、文化產業背景下加強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的措施
(一)轉變教師培養音樂人才的理念。教師的人才培養理念對于高校音樂人才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一個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不僅是傳授知識、育人育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教師將教學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繼承傳統音樂的精粹,不斷創新教學思維,讓自己的教學理念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而在具體的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則應該根據同學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份可行性、高效性的多功能教案,內容要豐富多樣化,形式也要新穎動人,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既能夠高效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也能夠突破老師設置的教學框架,加強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堅持以社會需求為教學目標的原則,能夠培養出更加適應社會多樣化發展的優質的音樂人才。
(二)加快音樂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音樂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音樂課程設置中要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不斷突破傳統教育的標準,還要注重音樂學科與其他相鄰學科的不斷滲透和融合,從而構建真正的多元化音樂專業課程。在課程設置中,要合理安排課程比例,強化選修課的專業性和知識性,保證每門課程之間的聯系和融合,從而實現整個課程的結構具體化和系統化,并且不斷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在課程設置中更多地體現多元化、多類型、多層次的新內容,從而不斷完善多元化人才培養的模式標準。
(三)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踐活動。校內實踐活動主要是學校的社團組織,在社團組織的活動中,學生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表現機會。學校可以有定期的校內匯報表演,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增加他們的基本實踐經驗。而校外實踐活動主要是鄉下采風、社會演出等,校外實踐活動不僅能夠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而且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學校也可以建立長期的實習實踐基地,形成固定的實踐教學體制,以加強校內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銜接。
三、結束語
總之,文化產業背景下高校音樂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重視音樂人才的培養,并且認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通過改變培養理念、創新培養模式、加快音樂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以及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踐活動等,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革和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浦彤偉.在文化產業背景下高校音樂人才的培養研究[J].音樂時空,2014.(05).
[2]王伶俐.當前文化產業背景下高校音樂人才培養方案探析[J].北方音樂,2014.(10).
[3]呂敏.文化產業背景下高校音樂人才的培養研究[J].大舞臺,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