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劇花旦當家 小花旦,大光彩
謝巧蘭
【摘 要】花旦是揚劇旦行中重要的一支,從美學層面與高度來系統地研究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對于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美學品位的提升與美學意蘊的深化,可以提供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系。
【關鍵詞】揚??;花旦;戲曲;民間;地域;喜劇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27-02
花旦是揚劇旦行中重要的一支,表演藝術是揚劇花旦的生命與核心。而從美學層面與高度來系統地研究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對于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美學品位的提升與美學意蘊的深化,可以提供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系。為此,本文專門對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細致的研究與論述,以期引起關注與討論。
具體而言,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可以分解為以下四大理論層面來研析,概指起來就是“四化”——戲曲化、民間化、地域化、喜劇化,我們分別進行研究。
一、戲曲化
戲曲化是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第一大審美特征,也是它的本體審美特征,因為揚劇屬于整個中國戲曲范疇。
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屬于“梅(梅蘭芳)氏”體系,與前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氏”體系、德國的“布(萊希特)氏”體系,并稱“世界三大演劇體系”。而“梅氏”體系的核心審美特征,就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寫意化特征。從本質上而言,寫意與寫實,乃是中西傳統美學的根本區別之一。這正如當代美學家彭吉象先生所言:“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美與真的統一,更加重視藝術的認識價值。中國傳統美學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西方傳統美學則強調藝術的再現、模仿、寫實?!盵1]
為了表現寫意的審美特征,中國戲曲表演又通過虛擬化、程式化、夸張化、舞蹈文化、簡約化(“一曲多用”“一式多用”)等具體手段,得以具體落實與完美體現。
揚劇花旦的表演藝術充分體現出中國戲曲寫意的審美特征。例如揚劇旦行表演藝術家汪琴,不僅擅演青衣,而且還擅演花旦,她創造的“汪派”藝術,就包括青衣與花旦兩行的表演藝術的獨特藝術風格。她的花旦代表劇目有《審土地》《萬花陣》《王燕恨》《皮九辣子》等,不僅凸顯了“汪派”花旦表演藝術的博采眾長、剛柔相濟、優美清新、自由俏麗的獨特藝術風格,而且充分彰顯了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寫意化審美特征,最大幅度地實現了戲曲化。
二、民間化
民間化是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第二大審美特征。中國戲曲屬于俗文化范疇,故其表演藝術亦屬于草根藝術、民間藝術范疇。
所謂“民間”,指的是在人民之間,所謂“民間藝術”,則指的是“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或在勞動群眾中廣泛流傳的藝術,包括音樂、舞蹈、造型藝術、工藝美術等?!盵2]當然也包括民間戲曲。揚劇源于民間,其組成之一的“維揚文戲”(又稱“小開口”),源于清代揚州地區每年燈節中的花鼓表演,它化妝簡單,舞蹈性強,其曲牌《十二月花名》《百鳥朝鳳》等,也均屬于民歌小調,民間特色十分鮮明。另一個組成部分“維揚大班”(又稱“大開口”),原屬于揚州一帶民間香火娛神的宗教活動,民間特色也十分明顯。基于此,揚劇花旦的表現藝術,便呈現出鮮明的民間性審美特征。例如“華派”創始人華素琴,青衣、花旦兼擅,她主演的《武松殺嫂》,以潘金蓮的民間化解讀與演繹為根基,十分接地氣,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又如汪琴主演的《皮九辣子》,劇中的顧二嫂,被她表演得“真、準、活、美”,她為角色設計出一整套的數蛋、播谷、扛磨、縫紐扣等程式化動作和新的輕、快、移、跪、跑等多種花旦臺步,在真、準的基礎上,達到了活、美的更高境界。她還與編劇、導演磋商研究,從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完整性出發,對劇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豐富了人物性格。除了強化顧二嫂的潑辣性格之外,更賦予了她“你若天邊充軍去,我學孟姜送寒衣”的溫柔情懷。她塑造的顧二嫂的形象,曾在中國藝術節上大放異彩。著名文藝理論家馮其庸先生稱贊汪琴在此劇中的精彩表演說:“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著名導演藝術家胡偉民先生也當面稱贊她說:“汪琴,你真是個難得的好演員,顧二嫂讓你給演活了?!敝麘騽±碚摷夜鶟h城也稱贊說:“看揚劇《皮九辣子》是一種藝術享受,它時而要你捧腹大笑,時而令你稱奇叫絕,過后又讓你有些心酸腦熱,走出劇場還讓你難忘,浮想聯翩。”所有這一切,都是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民間性決定的,所以汪琴榮獲江蘇省首屆“文學藝術獎”“紫金杯獎”,并受到省政府記功獎勵,都是實至名歸的。
“興于民間,毀于廟堂”,是中國戲曲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民間化,充分表現出揚劇扎根民間、服務民眾的大方向,這一點必須永遠堅守。
三、地域化
地域化是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第三大審美特征。地域化是民族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特色愈鮮明,民族特色也就愈濃厚。所以魯迅先生才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3]
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每一個劇種都以各自的地域性為主要審美特征。例如川劇的川味兒、豫劇的豫味兒、晉劇的晉味兒、湘劇的湘味兒、漢劇的漢味兒、粵劇粵味兒、瓊劇的瓊味兒、閩劇的閩味兒、吉劇的吉味兒、龍江劇的龍味兒……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同樣,揚劇也必然充滿揚味兒。
揚劇發源于揚州與鎮江。揚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其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戰國時為廣陵邑,西漢為廣陵國,東漢為廣陵郡治,南北朝時為南兗州,北周改吳州,隋為揚州治,元以后為揚州路、府治。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北岸,京杭運河經此,自古為淮鹽總匯,商業發達,有瘦西湖、大明寺、個園、何園、天寧寺、史可法祠等名勝古跡。鎮江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位于長江南岸,京杭運河與京漢鐵路經此,為蘇南、蘇北交通樞紐,有金山、焦山,北因山等名勝。這兩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性,決定了揚劇地域化的文化基因。因此,揚劇花旦的表演藝術便自然以這種地域性作為主要審美特征之一,并作為智力支撐與藝術亮點。
四、喜劇化
喜劇化是揚劇花旦表演藝術的第四大審美特征。揚劇花旦同大多戲曲劇種的花旦一樣,大多扮演天真活潑或放浪潑辣的青年婦女,故喜劇化便成為其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
“……喜劇的特征是笑,喜劇的手段也是笑。笑是一種審美批評方式?!矂∠褚慌_X光機,把一切丑惡都映射在舞臺的熒光屏上示眾,也像一架放大鏡,把人們的美德,通過笑的聲波加以擴張,映射給劇場里每一個開心的觀眾?!盵4]揚劇花旦表演的喜劇化,也是以逗笑為主要標志,通過笑聲愉悅觀眾,并引起觀眾的思索。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0.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50.
[3]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91.
[4]大連市藝術研究所劇作理論研究組.劇作藝術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48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