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青年創業困境當前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困境分析 落伍網
張竹錦++任晶晶++毛偉
【摘 要】蒲劇是河東地區特殊的文化藝術產物,是一種集音樂、戲劇于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的發展中卻陷入了困境。筆者通過分析蒲劇在農村地區的現狀和危機,從劇團的縮減、藝人的流失、觀眾的減少和傳播方式的更替四個方面展開論述,試圖探究蒲劇發展的出路,以期為學術研究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蒲劇;農村;發展困境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36-01
一、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興起于明中期山西古蒲州一帶,故得名。它與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黨梆子并稱為山西“四大梆子”。從聲腔上分析,蒲州梆子是最古老的,它影響著其他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從現存的文物和文獻資料可證,蒲劇有廣闊的演出空間和很大的市場影響力,整個范圍可以擴張到晉南地區以及山陜地區,甚至京城。
隨著蒲劇的不斷發展,蒲劇團在各地相繼成立,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演員。他們在各地演出,獲得了很高的贊譽。但是,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沖擊下,觀眾大量流失,演員隊伍青黃不接,蒲劇藝術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
二、面臨的發展困境
蒲劇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戲班若想有高質量的演出,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豐厚的物質條件、寬松的制度,除此之外,還離不開創作者的創作;當然,群眾的喜愛和支持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如今在廣場舞、現代娛樂項目的沖擊下,看戲的人越來越少,蒲劇逐步陷入危機。
(一)蒲劇劇團的縮減。蒲劇劇團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以前,各村蒲劇團在政府的支持下,演員們沒有后顧之憂,潛心研究藝術。藝術團隊陣容強大,配備齊全,有專業的編、導工作人員,有自己的名角。演員在生活上自給自足,服裝設計精細,舞臺設施獨具匠心,演員在收獲成就感的同時,戲劇團的名氣也在不斷提升。但是隨著制度的改變,劇團停演、縮編,演員遣散,給蒲劇事業造成巨大的沖擊。戲劇演員對演出市場的敏感度迅速降低,劇團不得不根據發展的要求進行調配,演出票房低迷,排不下戲,經費緊張,在困境中掙扎,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蒲劇藝人的流失。以前劇團的地位比較高,藝人也被抬到一個很高的位置,每個劇團都有自己的知名演員,即劇團的臺柱,如稷山人民蒲劇團有須生潘、萬榮蒲劇團有小旦丁桂蘭等,具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如今,劇團縮減,演員的社會地位低,戲校招不到學生。蒲劇藝人的流失有兩大原因:一是辭世,如著名的須生閻逢春、新絳蒲劇團須生牛瑞廷等;二是轉行,演員因生活所迫下海經商等,實屬無奈之舉。諸如此類的原因造成了蒲劇后繼無人,演員不能言傳身教,無法將藝術發揚光大。
(三)蒲劇觀眾的減少。雖然在一些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仍有不少觀眾,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農村的觀眾也在逐漸流失。家里稍有積蓄的觀眾,在老鄉的幫助下走上了經商之路;另一部分人家貧如洗,食不果腹,買票看戲更是天方夜譚。另外,愛好蒲劇的人越來越少,很少有人關注蒲劇。
(四)傳播方式更替。大眾傳媒的普及會直接影響傳統藝術的發展。由于戲劇依托電子媒介進行傳播的方式逐漸興盛,電視臺、VCD光盤、磁帶等的盛行,給市場帶來了沖擊。這些新的傳播形式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觀眾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十分便捷。它把立體劇場變為平面舞臺,把現場語言變為鏡頭語言,讓人少了親臨現場與演員同悲同喜的感觸,盲目跟形勢、追風頭,從而制約了蒲劇的發展。
三、出路的思考
(一)主動發展體制。發展體制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蒲劇需要改革,特別是文化部門需要加大力度進行改革。任何一個劇團,要想長期生存下去,讓更多的人能自愿留下來為劇團服務,體制的改革是關鍵。如果無法建立一個長期的保障體系,無法站在演員的角度思考問題,劇團戲班依然是流動、變化的,那么現存的困境則難以回避。
(二)利用自身特色。充分利用蒲劇的特征,吸引更多的觀眾來關注它。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鮮明的地方性,能夠代表一個地區的區域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與眾不同,這也是蒲劇存在的根本。充分發揮蒲劇地方特色的優勢,將蒲劇劇目豐富化、口語化,利用蒲劇音樂高亢激昂、“蒲白”正宗、唱腔易于表達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性和語言的特點,讓蒲劇回歸民間,受到普通大眾的喜愛。
蒲劇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演出藝術,它最離不開的是基層和農村的觀眾,無論當今的農村生活有多大的變化,蒲劇觀眾的主體依舊在農村。表現現實生活,選擇貼近農村題材的劇目,滿足農村觀眾的觀劇愿望,讓觀眾在看劇的同時領悟真諦、感同身受,是蒲劇發展的首要選擇。
參考文獻:
[1]墨遺萍.蒲劇史魂[M].太原:山西省文化局戲劇工作研究室,1981.
[2]行樂賢李恩澤.蒲劇簡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
[3]劉文峰.山陜商人與梆子戲考輪[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4]王星榮.蒲劇散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