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廣西壯族銅鼓舞文化
【摘 要】銅鼓舞是壯族、瑤族最有代表性的道具舞蹈,它融祭祀文化與農耕文化于一體,集民族性、藝術性、文化性于一身,是壯、瑤兩族舞蹈藝術中的典范。本文從民族文化背景、藝術風格等角度,對廣西河池市壯族銅鼓舞和瑤族銅鼓舞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兩者間的同一性和差異性,以實現銅鼓舞在該地的良好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河池;壯族銅鼓舞;瑤族銅鼓舞;比較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166-01
河池市壯族和瑤族銅鼓舞都有較長的歷史,是兩個民族精神文化內涵的凝結,既是祭祀性文化的外化,又是農耕文化的寫照,承載了兩族人民的所有喜怒哀樂和對生活的美好愿景。
一、民族文化背景
壯族和瑤族是廣西最主要、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兩個少數民族,兩個民族的舞蹈形式豐富多彩。壯族人民信奉布洛陀,每年都會進行盛大的祭祀活動,而瑤族人民則奉密洛陀為自己民族的精神領袖,白褲瑤族創世經典《密洛陀》中有這樣的記載:相傳在遠古時期,天地之間僅相隔一面銅鼓,頭枕一雙鼓槌的密洛陀安靜地睡在銅鼓中間,周圍圍攏著保護她的九位神靈。密洛陀降世后,眾神便和萬物生靈舉辦了盛大的“對合宴”。在“對合宴”上,眾神與萬物生靈殺牛祭祀,敲打銅鼓,邊唱邊跳“貶來舞”,同時還敲起大皮鼓壯勢助威。在眾神和萬物生靈的努力下,妖魔終于落荒而逃,密洛陀的疾病也得到了康復。自此,妖魔再也不敢圍攻密洛陀。為避免妖魔再次襲擾,每過一段時間,眾神和萬物生靈便舉行一次“對合宴”,殺牛祭祀,跳“貶來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銅鼓舞。首先,在語言文化方面。語言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壯族和瑤族在語言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壯族屬于壯侗語系侗臺語族臺語支,而瑤族則屬于苗瑤語系瑤語支,這也反映出其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影響到其藝術形式。其次,兩者具有農耕文化下的祭祀性。瑤族曾受漢族、壯族等民族的迫害,形成了長期在山區居住的生活習慣,因此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的種植。以前多以打獵為生,后逐漸發展成農耕生產生活方式。相較于瑤族的苦難史,壯族則沒有那般命運多舛。壯族和瑤族都是農耕文化民族,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日出日落、播種耕作間完成民族的生命輪回。農耕文化的特點就是順應天意,靠天吃飯,這也就決定了兩個民族的祭祀儀式,而銅鼓舞也正得益于這樣的儀式,漸漸成為壯、瑤兩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二、從藝術風格角度分析
舞蹈表演形式不同。以廣西河池市南丹縣和東蘭縣為例。從表演形式上看,南丹白褲瑤銅鼓舞是彎腰敲擊,兩人一面鼓,一人負責敲,另一人則負責用風筒來進行附和,增強聲音的傳遞效果。而東蘭縣壯族銅鼓舞則是站著敲擊,每人各敲一面鼓;從動作節奏上看,南丹白褲瑤銅鼓舞的音樂節奏主要有懷里式、瑤里式、岜地式和瑤紀后式四種,其中懷里式使用最為廣泛;從銅鼓本體來看。兩個民族的銅鼓舞均有公母之分。在白褲瑤中,銅鼓的公母之分是由鼓面中心太陽的光芒所決定的,若是平整且長,則為公鼓,音色清亮。若是凸起且短,則為母鼓,音色厚實。從直徑上看,母鼓均大于公鼓;從民間文學角度看:“在壯族銅鼓傳說中,銅鼓也和人一樣,有七情六欲,他們賦予銅鼓以人的形象與品格。在其他民族的銅鼓傳說中,銅鼓則很少以人格化的形象出現,在與毒蟲猛獸的打斗中主要以器物原本的形象出現。”在銅鼓的保存方面,壯族和瑤族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用銅鼓裝糧食或會在銅鼓里象征性地撒一把米,期盼來年五谷豐登,這也是典型農耕文化的反映,也可窺見銅鼓在這兩個民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從數量上看,壯族擁有的銅鼓數量比瑤族多,這主要源于壯族掌握的銅鼓制造技術、冶煉技術比瑤族先進,權勢也強于瑤族。
三、鼓與舞者的關系
瑤族銅鼓舞更注重鼓的擊打與舞蹈的配合。以白褲瑤的銅鼓舞為例,大皮鼓放置中間,技藝精湛的鼓手進行擊打,而鼓的周圍有數名表演者,配合鼓的節奏,而在表演區的外部,一人敲擊銅鼓,一人用風筒附和。從整個表演過程來看,銅鼓在這其中僅扮演著伴奏和配合的角色。東蘭縣的壯族銅鼓舞同樣是以銅鼓作為伴奏的,舞者和著鼓聲起舞。由此可見,兩個民族的銅鼓舞表演中,舞者與銅鼓的關系僅是附和關系,并不產生直接的關系。
銅鼓舞是壯、瑤兩組人民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孕育的珍珠母貝,是兩族人民精神文化、生產生活方式、祭祀禮儀高度融合的文化結晶,是紅水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從祈天求雨到民間娛樂,銅鼓舞已成為兩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精神內容。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變化,銅鼓舞也演變成了集文化、藝術、經濟價值于一體的藝術形式,見證著壯、瑤兩族的興衰成敗,展望著他們的錦繡未來。
參考文獻:
[1]韋金玲.廣西白褲瑤族銅鼓舞文化特征研究[J].大舞臺,2015(3).
[2]陳金文.壯族風物傳說的文化研究[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1.207.
作者簡介:
付宜玲(1985-),女,漢族,江西宜春人,研究生,廣西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講師、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與表演。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科研項目“桂北少數民族鼓舞研究”,項目編號:YB201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