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室內樂系列音樂會 冬之旅51 鋼琴獨奏 重奏專場音樂會
劉婷婷
【摘 要】室內樂藝術的音樂歷史十分悠久,且室內演奏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中鋼琴室內演奏的表演形式占有重要的地位。要了解鋼琴室內樂演奏的重要意義,認清鋼琴獨奏和樂器協奏的差異之處,掌握鋼琴室內樂演奏的技巧。鋼琴室內樂演奏的核心要求是互相協作、彼此傾聽。鋼琴室內樂演奏在音樂表演和音樂教育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演奏者要將專業的音樂知識融入到演奏當中。
【關鍵詞】鋼琴演奏;室內樂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111-01
室內樂是不同樂器結合在一起的演奏形式之一。在室內樂演奏過程中,獨唱時鋼琴并不是伴奏的地位,而是與演唱者處于平等的地位,鋼琴和演唱者相互配合演出才能順利完成。只有在替代樂隊伴奏時,鋼琴才起到伴奏的作用,主要是協助和襯托其他獨奏樂器。
一、鋼琴室內樂演奏的重要性
我國許多的高校目前已經陸續開設了鋼琴室內樂相關課程。鋼琴室內樂是室內樂演奏藝術中一種重要的表演形式,室內鋼琴獨奏對演奏者的要求非常嚴格,要與其他演奏者共同協作,這樣才能將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效果充分的表現出來。良好的鋼琴室內樂演奏能力是音樂演奏者自身音樂修養和音樂素質的綜合體現,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演奏技能。室內樂演奏的藝術核心基礎是和諧,這也是鋼琴室內樂演奏的最高境界。所以演奏者要對“合為一體”的概念十分明確,即維持自身和搭檔是一個整體的狀態。在鋼琴室內樂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和其他成員登臺時,要適量的控制自己的個性光芒和表現欲望,認真完成自己負責的聲部,和搭檔合作共同完成音樂作品的完美詮釋,將音樂的舞臺魅力和諧地演奏出來。
二、鋼琴室內樂演奏的技巧
(一)重奏中鋼琴部分的演奏
重奏鋼琴演奏者和用鋼琴代替樂隊演奏需要注意的問題很相近,只不過這時鋼琴不再是伴奏的工具,而是獨立性很強的重要聲部。在不同時期的重奏音樂之中,鋼琴演奏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例如在貝多芬《大公》中,鋼琴在其中占有很明顯的主導地位;而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和鋼琴的鳴奏曲里面,鋼琴的位置就遠少于小提琴。
(二)鋼琴和樂隊協作
鋼琴和樂隊協奏要特別注意聲部之間的關系。鋼琴在和長笛、小提琴等高音樂器配合時,難度系數相對較小,很少會發生聲部交叉或包圍等情況。但是低音樂器的音域大多在鋼琴之下,或是其聲部被鋼琴完全包圍住,譬如大提琴,此時平衡音量使聲部更加清晰十分重要。鋼琴在和大提琴合作時,要把握好低音線條的控制,注意大提琴聲部是否和自己的聲部互相干擾。但在和小提琴合作時,經常將低音線條放在十分顯著的地位。鋼琴和中提琴合奏,當鋼琴聲部和中提琴的聲部音區距離較遠的時候,音色的差異很容易被區別出來;如果聲部音區很相近的話,鋼琴的音色要嚴格控制,以不同的音色配合中提琴的表演節奏。綜上所述,鋼琴和樂隊協奏時要細膩地處理聲部問題。
(三)室內藝術歌曲鋼琴伴奏
鋼琴演奏和獨唱相比,在藝術歌曲中是平等的地位,所以鋼琴演奏者與演唱者是平等的配合關系。藝術歌曲確立的時間是19世紀初的歐洲,主要的藝術歌曲創始人以舒伯特為代表,從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開始后,鋼琴的音樂形象逐漸趨向獨立,音樂也越來越有表現力。舒伯特的音樂作品中有很多是獨唱部分和鋼琴部分并重出現的。
(四)鋼琴室內樂演奏的新思維
室內樂演奏一直是大眾文化和音樂教育的重要部分。近幾個世紀,人們將各種樂器加入室內演奏中,由此可見人們對室內樂的熱愛。對鋼琴指導師來說,要多帶領學生參加室內樂的演出。室內樂演奏曲目的選擇很重要,學生要對樂曲的要求和特點進行深刻的理解。室內樂演奏成員要經常進行排練,確保合作時的熟悉程度和協作默契。排練的頻率也不宜過于集中,每周一次就可以了。演奏者要戰勝舞臺的恐懼感,要清楚地意識到,演奏的不只是自己獨奏,還有小組的其他成員一起演出,要積極配合,減輕自己的焦灼感。鋼琴室內樂演奏時,演奏小組要主動享受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曲風格,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小組的演奏能力、配合組織能力;還要讓演奏者和不同的人一起演奏,進行演奏能力的鍛煉磨合,讓演奏者適應不同舞臺的演奏風格。
三、總結
鋼琴是一種復雜的和聲樂器,除了可以作為獨奏樂器演奏外,還能作為伴奏樂器使用。鋼琴室內樂對演奏者提出的要求十分嚴格,不僅演奏技巧要十分的熟練,演奏者之間要有默契的協作能力,演奏者不僅要對自己的聲部認真傾聽,同時還要了解搭檔的聲部,做到對每個聲部都了如指掌,以此對音樂作品做出更好的詮釋。通過長期的排練磨合,將演奏者多聲部和聲以及與搭檔間的配合能力加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耶胡基杰,耶薩科夫.杰出音樂家格言集[M].莫斯科:莫斯科XXI世紀出版社,2007(87).
[2]孫鵬.對室內樂教學的一些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9(1).
[3]高原.演奏技術[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1(12).
[4]郭特里勃.室內樂基本技能[M].莫斯科:俄羅斯國家出版社,1956,42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