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多彩世界 電子管風琴賞析音樂會
李爽
【摘 要】電子管風琴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在演奏實踐過程中需要一系列的理論支撐,植入了很多新概念、新方法。本論文著重闡述電子管風琴演奏動態上的軌跡并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電子管風琴;演奏動態;軌跡;指揮
中圖分類號:J6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076-02
一、電子管風琴演奏的動態與音樂形象的關系
(一)演奏者的肢體動作決定了音樂形象。電子管風琴演奏者的肢體動作是演奏方式所決定的,雙腳離地的演奏方式決定了他的重心自然而然地隨著音樂擺動。重心的轉移是演奏難度的一部分,對于控制肢體的平衡是非常必要的,在演奏流行樂曲時,除了隨著低音貝斯的力度加大外,還會有一連串的腳鍵盤的solo,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肢體控制的難度。在演奏古典音樂時身體整體的力量運用就會更微妙。
(二)音樂形象決定了舞臺的感染力。電子管風琴是演奏專業中肢體運動比傳統樂器運用得更廣泛、也是最復雜的一門藝術。由于表達音樂形象的外在化,舞臺的感染力也最直接的。腳鍵盤決定了特殊的演奏動態、演奏重心的問題、演奏的軌跡與移動重心的關系等。只有全面分析電子管風琴演奏動態的軌跡,才能更好地理解電子管風琴獨有的音樂舞臺形象。
二、電子管風琴是一個人的樂隊,演奏者是指揮的角色
電子管風琴演奏者也是自己的指揮,其基本條件是要熟練掌握電子管風琴演奏技巧。(一)敏銳的聽覺。從某種意義上說,指揮是“專門挑毛病”,在排練演出中,對那些錯誤的音符、節奏、演唱方法,都必須指揮加以糾正。所以要想在演奏中聽從自己指揮,發現演奏方面的問題就必須具備一雙敏銳的耳朵。(二)較好的音樂記憶。指揮要掌握大量的音樂作品,雖不一定所有聲部都背得十分準確,但旋律、主要的和聲、配器手法及聲部的進入要有事先的分析。只有具備良好的音樂記憶能力,才能具有較好的分析、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及綜合音樂素養。要掌握復調、曲式、配器作曲相關理論,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對哲學、美學、文學及相關藝術門類有一定的造詣。
三、電子管風琴指揮觀念的確立
電子管風琴指揮動作的軌跡由以下幾部分構成:第一,預備前的運動軌跡,它起到暗示演奏前的時間及音樂的力度、發音特點等作用。第二,演奏第一個音的觸鍵運動軌跡,觸鍵點之間的時距即是音樂節拍的長度,就是通常所說的速度。第三,觸后運動軌跡,是觸鍵之后反彈回來的力量。它可表示這一拍奏出后的音響特點,包括時值、音色、音量變化,并預示下一音節的情緒以及速度等。第四,音與音之間的在空中揮手的運動軌跡,是觸鍵前運動與觸后運動之間的夾角,它表示該拍的音色力度特點。揮手角度越小,說明節奏清晰,快速的一連串的跑動;角度越大,說明速度各方面相對含混,自由速度偏多。這種差別分別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它的位置高低及手在此處的停留時間是隨著音樂表情而千變萬化的。
學習如何在電子管風琴上自行指揮運動的過程中,每一部分都應引起重視。往往有的演奏者比較注意觸鍵的準確性,也能認真對待準備運動,卻忽略了其他。尤其在電子管風琴演奏技巧中是觸后的運動軌跡的實際運用,這一點非常重要,它可以表示音符的時值、彈性、漸快、漸慢、呼吸、樂句的劃分等等。所以,我們在學習這些電子管風琴特有的指揮手勢時,對觸后運動軌跡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四、電子管風琴指揮動作的基本要領
第一,大臂帶小臂、小臂帶腕子、手掌、直至指尖;上下左右動作永遠是由根帶稍?!八沙凇?,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肌肉工作完成的,都有一定的緊張度,都需要適當地控制?!八沙凇笔侵改苡冒藘闪α孔龅降慕^不用一斤的力量,也就是恰當地掌握好“松與緊”這一對矛盾。演奏時肩、肘、腕各部位要協調動作,順其自然。做到自然地運用指揮動作是最重要的。
第二,演奏前的預備動作軌跡。樂曲開始第一個音的那只手抬起,掌心向下或微揚,手掌的高低根據音樂形象而定,可以從腹部到頸部。抬手的前后,眼睛要迅速找到在鍵盤上的相關音符。抬手后與起拍的時間間隔2-3秒為宜,動作起的時間太短很容易沒準備好,時間長了精神容易分散。
在電子管風琴演奏中做這個預備動作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技術,可以說不會打預備拍就等于不是真正了解了電子管風琴的演奏技術。指揮動作是靠預備拍來發號施令的,它的作用決定每個音符的呼吸,也就是模擬演唱者及管樂演奏員的呼吸??於辛α浚鼩鈩t快而猛,預備拍慢,吸氣也應慢而柔。它也決定了樂曲的速度、節奏特點、樂曲的力度、樂曲的情感及演奏方法。演奏較抒情的音樂風格時,動作應柔軟;演奏進行曲音樂風格時,動作果斷有力,聲音則應結實、剛強;而演奏輕快、活潑的音樂風格時,則動作靈巧,音色則應有彈性。
第三,樂曲結束部分的運動軌跡。樂曲結束運動根據情感表現也是同等重要。樂曲在情緒激昂,音響強烈時結束,演奏者的整個手臂收拍要果斷,有力,收拍的動作也可用握拳來表示音樂的果斷結束。樂曲在慢而弱時結束,收拍動作要柔,但也要明確表現結束。
第四,強、弱、漸強與漸弱的動作軌跡。強,毫無疑問演奏動作大而有力,大到可伸臂至極限。弱,就是演奏動作小而輕,輕到可以只是手指稍動,像是手撫摸在絨毛上。這樣大的幅度對比,可表現各種力度變化的音樂形象。漸強,原則上動作逐漸加大,加力,漸弱則反之。力度變化時,眼睛與身體的配合不可忽視。漸強時,胸、頭部上揚,漸弱時,頭、身體都要控制到最小幅度。另外,電子管風琴演奏者手的位置高低、前后,肌肉的緊張度,對音樂的強弱均有很大的影響。
第五,漸快漸慢的動作軌跡。在演奏樂曲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每一動作都理解為下一動作的預備動作。漸慢時,要想把樂曲的速度一拍一拍地逐漸降慢,就必須有意識地強調在每一個預備拍上逐漸降低擊拍的速度,這里關鍵在手提起來的速度要逐漸慢下來,同時動作幅度適當加大;漸快時,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動作幅度要適當減小。初學者往往為了強調漸快而加大動作幅度,這樣會適得其反,既達不到漸快的目的,拍點和速度也會含混不清。
有時候漸快、漸慢又伴隨著漸強或漸弱的演奏技術,這樣除了演奏者動作速度變化外,動作的幅度和力度也要變化,漸慢伴隨著漸強,同樣的旋律漸慢同時漸弱,演奏者的動作軌跡要均勻、柔和,逐步縮小幅度。這里要用心去體會音樂,才能找到手勢的感覺。
漸慢或漸快,不會是大的片段,只會出現在一小段,或一小節,一拍中。注意幾小節漸快或漸慢要均勻分布,不要太突然。有時候恢復原速度或變化新的速度或進入延長音,都屬于變化速度,需要各方面的技術銜接。
四、結論
研究分析電子管風琴演奏的運動軌跡,其是結合借鑒了傳統樂隊指揮者的動作,設計出符合電子管風琴演奏特點的一系列動作軌跡。作為電子管風琴演奏者,要在樂曲中有意識地創造出許多形象生動的動作來感動觀眾,但是一切動作軌跡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表現音樂,離開音樂的一切動作設計都有嘩眾取寵之嫌。
電子管風琴演奏大型音樂作品中,配器織體較為復雜,僅靠四肢動作來示意,往往難以把錯綜復雜的音樂總體表現出來。因此,我們要建立自己是自己的指揮者的概念。雙手以及身體的其他部位協同配合,共同來完成傳達音樂信息的任務。身體的朝向也是增強暗示效果的手段之一,在需要強調某個聲部時,適當轉過身體面向有關聲部,這樣既強調了對該聲部的關注,又使指揮線條呈示更清楚。
參考文獻:
[1][俄]謝·斯珂列波克夫.音樂風格的藝術原理[M].陳復君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7.
[2]哈羅爾德·C、勛伯格著.偉大指揮家[M].盛韻譯.三聯書店,2011.4.
[3][俄]根納季·齊平著.演奏者與技術[M].董茉莉,焦東健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