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儀
【摘 要】本文將武漢音樂學院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下的《中國舞蹈史》課程作為研究對象,以七年來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經驗為依托,著重對該課程的教學現狀、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及教學方法進行個案分析,以期進一步推動和完善該課程體系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舞蹈史》;舞蹈表演專業;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210-02
得益于新中國以來中國舞蹈史研究的豐厚積淀以及中國舞蹈教育的深入發展,《中國舞蹈史》作為高等院校舞蹈專業理論課及公共選修課,目前已漸趨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普及。該課程主要以高等院校舞蹈學專業及部分非舞蹈專業本科學生為教學對象,以集體課為主要教學方式,旨在講授中國舞蹈藝術發生、發展的歷史事實與客觀規律,以期增進學生對中國舞蹈歷史的了解,以理論促實踐,更好地實現專業型人才培養與綜合型人才培養的目的。武漢音樂學院《中國舞蹈史》課程開設時間較晚,其教學體系建設尚有可探求發展的空間。本文即以武漢音樂學院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下的《中國舞蹈史》課程作為研究對象,以七年來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經驗為依托,著重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及教學方法進行個案分析,以期進一步推動和完善該課程體系的發展。
一、《中國舞蹈史》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中國舞蹈史》作為一門舞蹈基礎理論課程,旨在傳承中國舞蹈文化、提升舞蹈專業理論素養、普及推廣舞蹈美育等教育理想。其教學實踐從最初的“非專職”教師代課到今天的“專職”教師授課,已經逐步走上科學、規范、有序的發展道路。但從教學現狀來看,仍舊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教學實踐“靈活性”有余而“規范性”不足。《中國舞蹈史》作為一門國內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普遍開設的基礎理論課程,在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教育、舞蹈學理論各專業方向的具體教學實踐中,并未形成各自明確的教學規范和教學標準。通常情況下,各教學單位或教師自主安排,由此導致不同院校、不同教師的課程教學隨意性強,教學效果良莠不齊,課程價值體現不足。所謂“靈活性”有余而“規范性”不足,便是指當前教學現狀中,各專業方向的具體教學實踐主觀隨意性強,系統性、規范性不足。
(二)教學內容“豐富性”有余而“針對性”不足。《中國舞蹈史》課程主要講授中國舞蹈藝術發生、發展的歷史事實與客觀規律,其教學內容主要源自中國舞蹈史論研究的豐碩成果。就此而言,可供選擇的舞蹈史論教材版本和教學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在教學規范和教學標準不夠明確的情況下,教師面對“豐富”的教學內容容易陷入盲從的被動地位。所謂“豐富性”有余而“針對性”不足,是指教師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時,容易忽視教學對象的實際特點和需求,教學層次不清,教學內容泛泛而雜。
(三)教學對象“重實踐”而“輕理論”。“重實踐、輕理論”是舞蹈教育一直以來普遍存在的問題。該問題的存在一方面與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不夠完善有關,另一方面源于舞蹈藝術實踐的特殊性。長久以來舞蹈教育偏重身體技術訓練,對舞蹈理論學習不夠重視。這種重實踐而輕理論的主觀學習態度,增加了舞蹈史論教學的難度。
二、《中國舞蹈史》課程教學內容初探
(一)《中國舞蹈史》課程普遍應用的教材現狀分析。《中國舞蹈史》課程教材主要來源于科研與教學成果。前者以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舞蹈史》(五卷本)、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中國古代舞蹈史綱》(彭松、于平著)、《中國舞蹈發展史》(王克芬著)、《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王克芬和隆蔭培主編)、《新中國舞蹈史》(馮雙白)等中國舞蹈史論研究著作為代表,后者以21世紀以來陸續出版的《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馮雙白、茅慧主編)等基于中國舞蹈史論教學實踐而成的專門教材為代表。專門教材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21世紀以來高校中國舞蹈史類課程教學開展和不斷深化發展以后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專職舞蹈史論教師隊伍教學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高。不過就教學主體差異來看,也并非能夠完全滿足多樣化的教學需求。武漢音樂學院《中國舞蹈史》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便是在個體差異之中生成的。
(二)武漢音樂學院舞蹈表演專業《中國舞蹈史》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武漢音樂學院舞蹈表演專業《中國舞蹈史》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四年制舞蹈表演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該課程設置與課時安排以適應武漢音樂學院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際需要為前提,教學課時為每周兩課時,共計九周十八課時。
武漢音樂學院《中國舞蹈史》課程在九周十八課時中,首先應遵循一般教學規律,完成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史兩個部分的教學任務,其次要兼顧個性需求,從本專業人才培養實際出發,以古鑒今,理論聯系實踐。由此,其教學內容設計如下:
三、《中國舞蹈史》課程教學思路與方法求索
(一)《中國舞蹈史》課程一般教學思路與方法。《中國舞蹈史》作為專業史論課程,旨在將教學對象置身于中國舞蹈藝術發展的歷史景觀之中,認知和把握中國舞蹈藝術發生、發展的歷史事實與客觀規律,熟悉并了解中國舞蹈歷史發展的優秀成果和民族傳統,為舞蹈藝術實踐及藝術修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以當前最普遍應用的《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和《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馮雙白、茅慧主編)兩例教材來看,《中國舞蹈史》課程的一般教學思路體現在以中國舞蹈藝術縱向歷史演進為主線,著重介紹各時期舞蹈藝術發展狀貌及主要成就。教學方法上以歷史敘述為主,作品賞析為輔,力求圖文并茂、鮮活生動。
(二)武漢音樂學院舞蹈表演專業《中國舞蹈史》課程教學思路與方法求索。武漢音樂學院舞蹈表演專業《中國舞蹈史》課程教學在遵循一般教學規律基礎上,試圖從舞蹈表演專業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教學思路與方法的個性求索。
其一,動態導入。所謂“動態導入”是指課程內容的導入充分發揮舞蹈表演專業學生的優長,選取有相應時段或風格特色的舞姿情態,以視頻影像或模仿表演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于課堂環境和教學內容。
其二,素材為重。所謂“素材為重”是指課程內容的選擇及安排以史實材料為重心,在認知和了解舞蹈歷史傳統的基礎上,更側重關注表演素材的積累。這部分內容在教學思路上應注重“點、線、面”結合,對各時期歷史事實的介紹避免盲目羅列和堆砌,應由史實或現象出發,例舉主要論證資料(含人物、作品、事件)進行分析說明。
其三,互動融合。所謂“互動融合”是指將文本歷史與身體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對史實素材的認知和了解,對各歷史時期的舞蹈表演形態與審美特征進行模仿表演和觀點討論。
四、結語
本文在教學實踐與教學思索的基礎上,以武漢音樂學院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為例,對《中國舞蹈史》課程的教學現狀、教學教材與內容、教學思路與方法等進行了初步探析,以期拋磚引玉,引起業內對《中國舞蹈史》課程教學的廣泛關注,共同推動其教學規范的建立,促進其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