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勤禮碑
陸彥圻
【摘 要】《夔州都督府長史顏勤禮碑》是顏真卿為曾祖父顏勤禮所書神道碑,四面刻字,現存兩面及一側。此碑為顏真卿晚年所書,通篇氣勢磅礴,用筆蒼勁有力,也是唐代乃至中國歷代楷書作品之經典。
【關鍵詞】顏勤禮碑;顏真卿;楷書
中圖分類號:J29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82-01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書法在唐代,可謂如日中天,涌現出了震鑠古今的書法大家,如歐陽詢、諸遂良、薛稷、顏真卿等。唐代也由此成為我國書法史上的黃金時代。染翰臨池,世習家傳,書家輩出,名作迭見,諸體皆備,個臻奇妙。①其書風之盛,足以與晉代書法藝術相媲美。
在絢麗多彩的唐代書壇中,顏真卿的書法出類拔萃,到了晚年其書法造詣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夔州都督府長史顏勤禮碑》簡稱《勤禮碑》②,是顏真卿71歲所著,也是其一生楷書作品中的精品。
顏真卿師從蔡邕、二王、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張旭等人。相傳,他兩次向張旭虛心請教書法,《述張旭書法十二意》③中便詳細地載錄了他向張旭學書的經驗,同時也造就了顏真卿深厚的書法功底。顏真卿雖然學書多家,但卻能夠取其精華,融會貫通,這也足以說明顏真卿無與倫比的天賦。
初唐書法,相比前朝而言,已有質的飛躍,其中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為代表的“王派”④最為出名。但是他們的風格卻過于擬古而缺乏新意,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書法的發展。于此而言,一場書法史上的“新風”悄然而至,而顏真卿,就是新風的有力代表。
顏真卿在筆法、結體、章法布局等方面都與“王派”書風迥異,獨樹一幟,在當時的盛唐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顏真卿的書法別具一格,特別是其筆法,自成一家。他從右將軍⑤書風之外另辟蹊徑,古籍有云:“盈中而下注”,即重心必居中央,然后徐徐流下,其流動必微微左右動蕩著垂直流行,不是徑直落下。流其痕于壁上,如筆之藏頭,圓筆而徐進,始得圓而成畫,放縱意多,收斂意少。顏真卿同時吸收了篆隸的筆意,正面取勢,方圓兼使。逆入平出,轉折處,提筆另起,蓄勢回鋒出鉤。下筆,駐筆,棱角鋒芒畢露。⑥
《勤禮碑》的用筆極具表現力且富有變化,從東晉到唐初,無論是真、行、草、隸的橫劃、豎劃,基本上都是方頭側入。因此便出現了這樣一個情形:橫畫起筆,筆鋒在上;豎畫起筆,筆鋒在左。而顏真卿的書法,在運筆上一破前法,獨辟蹊徑,他采用逆鋒入筆,藏頭中鋒、鋒居于橫劃或豎劃的正中的方式。不僅他的楷書如此,而且行書草書也毫無例外,素有“蠶頭燕尾”⑦之美譽。
《勤禮碑》的點劃厚重豐肥,究其原因,是因為顏真卿在運筆時加強了腕力的作用,靈活運用藏鋒和中鋒。其筆力雄強,點畫遒勁而有筋骨,所謂萬毫齊力,力透紙背。所謂“顏筋”正執此意。《勤禮碑》在點劃上的另一個特點是橫輕豎重,且對比極強,表現力十足,給人以立體感。
談結構,《勤禮碑》結構方正,方中帶圓,特別是左右兩邊的豎(包括豎鉤、橫折鉤)粗重外弓,向心回抱,略呈弧度,富有彈力感。拐彎的折筆,剛健如鐵鑄。不論從單個字還是長篇碑帖上來說,凡一切間架,都有一定的規則:橫輕豎重,對比鮮明,形式俊美,體勢多取縱勢,這樣每個字看上去很緊密,但通過運用穿插、避就、虛實等手法,而使得整個字形端莊穩重,有一種廟堂之氣。
談章法,首要當講立意謀篇,在《勤禮碑》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比較緊密,大小字兼有,卻不雜亂,且不論大小字都寫得沉著雄渾。⑧整個布局充實茂密,氣勢開合得當,縱橫飛動,橫直有續,參差錯落,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勤禮碑》顧盼有情,氣脈相連,全篇蕩氣回腸渾然天成。
千百年來,《勤禮碑》一直得到了書法愛好者們的青睞。翰墨之美,多以身后騰聲,鮮有當世見重。而顏真卿的書法,在當時即有聲譽,影響所至,遍及九州,名播海外,實至名歸。歷史上,從顏體入手,而后成家者,代不乏人。晚唐的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的蘇、黃、米、蔡,元代的康李回回,明代的李東陽,清代的劉墉等人都深受顏真卿書法的影響。
《勤禮碑》,不僅有其珍貴的參考價值,不管是初學還是行家,都有很深的學習價值,它同時也是我國傳統藝術之珍品,民族文化之精品。
注釋:
①劉家相.中國書法史上的豐碑——論顏真卿的書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1):83-95.
②袁觀望.怎樣臨習《勤禮碑》[J].1999-2016書法空間版權所有,粵ICP備05039315號.
③王翔宇.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原文及譯文[J].1999-2016書法空間版權所有,粵ICP備05039315號.
④以羲之父子之法理代表為王派.
⑤晉之右將軍王羲之.
⑥劉家相.中國書法史上的豐碑——論顏真卿的書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1):83-95.
⑦“蠶頭”是指每筆的開頭,用中鋒逆勢下筆,即呈圓形,近似于蠶的圓頭。“燕尾”是指捺角收筆時,先著力頓挫,急提收筆,略呈分叉之形,有如“燕尾”。
⑧劉家相.中國書法史上的豐碑——論顏真卿的書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1):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