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銀華
【摘 要】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是湖南省漢族戲曲劇種,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近些年來,這一傳統藝術的發展前景很不樂觀。本文以華容花鼓戲為例,通過對華容花鼓戲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美學特征的闡述以及瀕危現狀的分析,提出具體的傳承與保護措施,以期引起更多人對花鼓戲藝術的思考與關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華容花鼓戲;美學特征;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009-03
湖南花鼓戲作為一種富有特色的地方戲曲,由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和邵陽花鼓戲等六大流派組成。其中,“長沙花鼓戲流行長沙、湘潭、株洲、寧鄉、平江、瀏陽、醴陵、益陽、沉江、南縣、華容、安鄉等地,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最大的一個藝術種類。”①花鼓戲藝術孕育于“敢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中,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從最初田間地頭的娛樂形式到發展完整的民族藝術 ,花鼓戲經歷了起源、發展、衰落等階段。2008年6月,花鼓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其重生奠定了基礎。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娛樂方式不再滿足于聽民間戲曲,而轉變為聽流行音樂、看電影等,使得花鼓戲的生存環境逐步惡化。因此,對花鼓戲的傳承和保護刻不容緩。
華容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長沙花鼓戲”的一個分支,入選首批華容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集文學、音樂、戲曲、舞蹈于一體,覆蓋范圍廣泛,能讓家鄉人民記住“鄉愁”,具有極高的民間藝術價值。本文以華容花鼓戲為例,在田野考察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通過對華容花鼓戲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美學特征的闡述以及瀕危現狀的分析,提出具體的傳承與保護措施,以期引起更多人對花鼓戲藝術的思考與關注。
一、華容花鼓戲的歷史
華容花鼓戲分為本地花鼓戲和南邊花鼓戲兩種。需要注意的是,盡管關于湖南花鼓戲的論文和著作繁多,但有關華容花鼓戲的資料卻是屈指可數。目前筆者掌握的關于華容花鼓戲的有效文獻資料,只有華容縣文化志編纂組編著的《華容縣文化志》和華容縣文化體育志編纂組編著的《華容縣文化體育志》,幾乎沒有與之相關的期刊論文。因此,筆者以這兩本書為主要參考文獻,對華容花鼓戲的歷史進行論述。
(一)華容本地花鼓戲。“長沙花鼓戲的歷史,大體在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1736-1820),就已開始萌芽。”②但是,華容花鼓戲始于何時,已無史料查考。據華容縣花鼓戲老藝人方志新回憶:華容花鼓戲早在唐朝初年就已形成。根據是“拜師傅的‘牌位用裱紙書寫,右是‘清音童子,左是‘鼓板郎君,中間是‘敕封唐王風火老郎之神位,‘風字斜寫,‘火字倒寫,所以‘風‘火二字念‘斜風倒火。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花鼓戲藝人都要做‘老郎會,祭拜祖師爺。”③
后來,華容花鼓戲隨其發展、提高,產生了兩極分化的狀況。其中一部分衍生為漢劇、巴陵戲、湖南花鼓戲,形成了正規戲劇;另一部分則逐漸走向衰竭。元朝統治者得天下之后,生恐漢人作亂,限漢民“移居亂族,千里封婚,文不過年,武不超月”,并嚴禁漢人聚會,以防滋事,對正規戲劇一律削砍(傳統劇《三打御林班》就反映了那段歷史),企圖以文化專制制度和愚民政策來維護其統治。
劇團的解散、藝人的疏散,雖然限制了舞臺戲的演出,但演員們“藝心”不死,自動組合,一旦一丑在鄉間演起一些折子戲來。據傳,華容花鼓戲的重生,歸功于當時畏罪潛逃的王三花和李小旦。直到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武宗朱厚照南巡,華容鄉民以花鼓戲表示歡迎和祝福,受到了他的贊賞,確定了華容花鼓戲的地位。從此,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就有華容花鼓戲“跑風子”④出現,有時也搭起草臺唱一些折子戲。
抗日戰爭勝利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秋天,華容縣注滋口北岸的七百弓、呂家一帶,唱了幾天華容花鼓草臺戲,這期間,幾乎家家都有來看戲的親戚朋友。當時演出的戲班名稱現已無人知道,只知道演員有南山的方志新、歐海二等人,演出的是《藍橋會》《山伯訪友》《王瞎子鬧店》《張廣大拜壽》《扳竹筍》等折子戲。
建國后,唱草臺的華容花鼓戲已不多見,每年農歷正月,“跑風子”還時常在東山、勝峰、三封、萬庾、南山、操軍、插旗等地出現。1959-1960年,唱過華容花鼓戲的謝朝云任華容縣文工團團長,排練了華容花鼓折子戲《十愛姐》《十把扇子》《夸大腳》等節目,并用華容花鼓戲的傳統曲調為大型歌劇《紅松林》配樂,在各地巡回演出,深受群眾歡迎。
1966-1976年,華容花鼓戲在華容縣銷聲匿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華容花鼓戲這一民間藝術之花重新開放。1977-1979年,連續三年的農歷正月,三封、勝峰、南山、潘家、萬庾等地,又有“跑風子”出現,人們歡喜雀躍。
1978年,中央文化部和中央廣播局聯合發出了《關于搶救民間藝術遺產的通知》,華容縣文化館立即投入此項工作。音樂專干任沸濤,不辭辛苦、跋山涉水,收錄整理華容花鼓戲音樂,使這一瀕于滅亡的民間藝術有了記錄。
(二)華容南邊花鼓戲。南邊花鼓戲也是華容人民喜愛的一個劇種。由于是從湘南傳入,為了同本地花鼓戲有所區別,群眾稱其為“華容南邊花鼓戲”。南邊花鼓戲原無科班組織,以師徒傳授的方式為主。由學戲的邀請十多個人開場,請師傅來教,每場一般四五天,徒弟們除負擔師傅的食宿費用外,每人還交納教薪谷一擔。南邊花鼓戲藝人大多數是農民和手工業者,主要是逢年過節自演自樂,有時也被鄰近鄉村請去演出,逐漸形成“農忙務農,農閑唱戲”的季節性劇團。
據老藝人回憶,華容南邊花鼓戲,是由寧鄉藝人魯文質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傳入華容、南縣一帶。他的徒弟余菊生(1808-1934)在華容帶的徒弟有楊保生、楊慶生、張開元等。楊保生的徒弟有馬紹元、彭鳳林、何冬保等。演出的劇目主要有《天絲絹》《西蜀尋夫》《大趕子》《游湖》《盜靈芝》《藍橋會》《琵琶記》《剝皮墩》等。著名藝人何冬保的拿手劇目有《胡大回門》《張先生討學錢》《小劉海砍樵》, 深受華容、南縣、安鄉三縣人民的喜愛。
民國時期,統治階級視花鼓戲為淫戲,嚴加禁止,有些花鼓戲藝人曾被抓去坐班房。民國三十一年八月(1942年),華容縣政府頒發《告全縣保甲長書》,“……花鼓戲本非正當娛樂,既傷風化,又凝治安,我保甲長處此非常時期,責任甚重,應隨時協同當地軍警,切實查禁,以挽頹風,而維治安。”⑤但愈禁愈熾,華容南邊花鼓戲劇團逐漸由業余性質變為半職業性質,進而成立了職業劇團,登上了城市舞臺,充分證明了真正的藝術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也是分不開的。
民國三十五年(1948年)秋,以華容南邊花鼓戲藝人何冬保、楊保生為首,組織了七十多人,進入長沙市綠平書場演出,劇團取名“楚劇研究社”。兩個月后,加入長沙市戲劇業同業工會。從此,華容花鼓戲正式在城市扎下了根。
建國后(1952年),南邊花鼓戲老藝人楊開容和徒弟黃開連籌建了“華容農民楚劇團”。1953年,該團在華容縣文化館登記入冊,批準為“民間職業團體”,隸屬文化館,經濟自負盈虧。1954年,該團更名為“華容沱江花鼓劇團”,參加治理南洞庭湖的慰問演出,長達數月之久,為豐富工地工人的文化生活做出了貢獻。1956年,該團流入益陽縣的蘭溪、沙頭一帶。同年6月,湖北石首縣文教局派專人到蘭溪接劇團到橫溝演出,年底,該團在石首就地登記入冊,定名為“湘華花鼓戲劇團”,并于1961年轉為國營“石首縣花鼓劇團”。從此,在湖北的土地上,播下了第一顆湖南花鼓戲的種子。
文革期間,華容南邊花鼓戲也像本地花鼓戲一樣,受到了摧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優秀傳統劇目在專業劇團恢復上演,人民群眾對欣賞傳統戲曲有著迫切需求,而專業劇團又遠遠不能滿足需要。1978年,梅田湖、隆西、北景港、宋市等鄉鎮先后自發組織了5個半農半藝的業余南邊花鼓戲劇團,共有演員190人,其中老藝人有45人,青年演員有145人。這5個劇團中,人數最多的有48人,最少的有33人,最年輕的是隆西劇團,平均年齡為18.8歲。這些劇團大多演“橋戲”,也演一些“刊本戲”和現代戲。這批劇團的發展,活躍了華容和湖北石首、公安等縣農村的文化生活,直到1986年下半年,它們才自行消亡。
據如今華容縣花鼓戲協會副會長趙國祺所言,“華容花鼓戲劇團在文革期間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破壞,上個世紀80年代恢復了一些,后來由于政府不支持,將花鼓戲演員下放到各鄉鎮學校,漸漸的,華容花鼓戲劇團退出了人們的生活舞臺。”⑥
二、華容花鼓戲的生存現狀
筆者以華容縣花鼓戲協會草根劇團為重點調查對象,嘗試對花鼓戲的傳承和發展困局做出分析。
迄今為止,縱觀整個華容縣,僅有“華容縣花鼓戲協會草根劇團”這一個劇團,華容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十分艱難。
2015年2月11日,筆者訪問了華容縣花鼓戲協會草根劇團團長楊少華。據楊團長介紹,華容縣花鼓戲協會于2009年5月成立,共有會員54人,其中演出團成員有24人,2014年6月,演出團正式更名為“草根劇團”。華容花鼓戲協會堅持以“繁榮群眾文化”為宗旨,采取“送戲義演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原則,依靠集體的智慧,創作并演出了《香火淚》《冤魂恨》《千金婿》《重險天字一號》等一系列與時俱進、貼近生活的優秀花鼓戲劇目。草根劇團自編自導自演的劇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富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特別是《香火淚》,在華容、南縣、石首、君山等地共演出67場次,觀眾達12萬多人次,深受百姓喜愛,社會反響很好。2014年10月,“草根劇團在湖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三年一度的考核考評中,被評定為‘湖南省百強民營劇團。”⑦
(一)華容花鼓戲劇目和曲目陳舊。筆者采訪了華容縣文化館館長白賽勇和辦公室主任蔣麗,據他們所言,由于以前對華容花鼓戲的重視程度不夠,文化館關于花鼓戲的資料很少。《2014年上半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安排》中提到:“2014年 5月,縣文化館向省群藝館報送了《華容話》《華容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華容家族文化(一)》3本書刊,《試論華容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的主要起源之一》《民間智慧“八面風帆船”探秘》2篇論文參加了省文化廳組織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版成果展。……對華容花鼓戲進行了搶救、挖掘,采訪了多名花鼓戲藝人,正在收集整理資料。”⑧
由于華容花鼓戲傳統劇本大多數已缺失,而新劇目創作越來越少,以及人民群眾觀念的不斷更新,傳統的甚至新創不久的花鼓戲劇目仍難以滿足當下觀眾的藝術文化追求。
(二)華容花鼓戲劇團經費嚴重缺乏,缺少財力支持。華容縣花鼓戲草根劇團隸屬華容縣花鼓戲協會,但性質上仍是民間職業劇團,不能從政府獲取財政撥款,只能自負盈虧。劇團在舞臺燈光、宣傳、服裝、音響等方面難以為繼。“由于觀眾市場的急劇減縮,劇團要生存下來就必須經過激烈的競爭,劇團之間的競爭必然導致演出價格的降低,從而也導致了劇團收入的減少,花鼓戲演出收支的不平衡,最終導致劇團的入不敷出,難以為繼。”⑨
(三)其他原因。華容花鼓戲處境艱難,劇團難以維持生存,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由于收入微薄,部分花鼓戲演員轉行,致使花鼓戲人才流失,給華容花鼓戲的傳承工作帶來了困難;社會上“依然流行著‘一不可學戲,二不可學剃的說法。”⑩由于戲劇表演行業仍然保持著它的本來面目,在華容并沒有出現大的變化,因此現在喜歡花鼓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不僅看花鼓戲的觀眾不多,愿意送孩子學習花鼓戲的家長更少,學戲的人少了,何談傳承與發展?
三、華容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措施
(一)挖掘、整理傳統劇目并建立檔案。挖掘、整理傳統劇目,保護好華容花鼓戲藝術之精華部分,對花鼓戲的音樂、唱腔及常用曲牌進行分類整理,用錄音的方式予以保存。此外,“對劇種的經典傳統劇目及音樂曲牌有計劃地向國家批次申報自主知識產權。”?重新收集并整理華容花鼓戲藝術檔案,包括傳統劇目、劇種、劇團及研究、評論華容花鼓戲演出的資料,不斷寫作并更新華容花鼓戲劇種史及劇團史。
(二)政府予以支持,進行全面宣傳和推廣工作。依靠人民政府的力量,大力扶持民間個體或集體性質的戲班,在活動經費方面予以支持,給花鼓戲演職人員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使花鼓戲從業者能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為華容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貢獻一份力量。此外,還應擴大對華容花鼓戲藝術的全面宣傳和推廣工作,開展花鼓戲下鄉、花鼓戲進校園、花鼓戲主題文化講座等活動,讓更多的群體,不僅僅是老年人,還包括中小學生、青年人等都來了解并喜歡上這一寶貴的傳統戲曲藝術。
(三)加強花鼓戲自身的創新。盡管我們迫切需要對華容花鼓戲及其生存環境進行保護與研究,但并不意味著保守、孤立地去保護。“花鼓戲還應當大膽地吸收各兄弟劇種的優秀內涵,溶化到自己劇種來,變成花鼓戲,使花鼓戲既保留了自己的風格,又得到了發展和豐富。”?華容花鼓戲的劇目編寫人員可以開拓思維,與時俱進,將花鼓戲現有曲牌配上新的唱詞,融入一些新鮮元素進行創作。同時,花鼓戲劇團應廣納賢士,吸引有才華的作曲、作詞、編劇、演藝人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結合新的素材進行花鼓戲創作,既保證其傳承,又促進其創新。
(四)完善花鼓戲保護制度。政府應放寬政策,鼓勵老百姓創辦高質量的劇團,并完善劇團和華容花鼓戲保護制度,做好劇團登記工作。
注釋:
①龍華.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種類和流派[J].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2).
②范正明.湖南花鼓戲的發展歷程、當今現狀及未來展望[J].創作與評論,2012(11).
③華容縣文化志編纂小組.華容縣文化志[M].1990,12-15.
④“跑風子”是指在華容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間,花鼓戲戲班四處串鄉、串門或上集鎮茶社、戲院演出,年味兒十足。
⑤ 華容縣文化志編纂小組.華容縣文化志[M].1990,15-18.
⑥根據2015年2月11日與華容縣花鼓戲協會副會長趙國祺的訪談內容整理而成。
⑦ http://news.163.com/14/1021/16/A93GDM7300014
SEH.html.
⑧http://www.hrwenhua.com/index.php?_m=mod_article&_a=article_content&article_id=1600
⑨董寧.論湖南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研究,2010(5).
⑩傅謹.戲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4.
?易果林.邵陽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何冬保.湖南花鼓戲的前途[J].戲劇報,19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