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重心從學習教材導向細讀原典是非常有意義的。課堂討論會、課后讀書會、專題研究報告會等教學活動是讓學生從封閉、淺顯的教材學習轉向開放、深入的原典學習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閱讀;原典;意義;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33-02
對一個民族來說,被奉為“經典”的著作都是作者經過千錘百煉的智慧結晶,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所以,通過在課堂上細致入微地講解,由此引導學生自覺地尋找并閱讀經典,是課堂教學理應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等傳統的人文課程而言,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尤其重要。
一、閱讀原典的意義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教學中,筆者認為,把學生的學習重心從學習教材導向細讀原典,是非常有意義的。[1]要搞清楚閱讀原典的必要性,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一般教材的特點及其缺陷。通常來說,所謂的“教材”即教科書,是一門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是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所需編選而成。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引導性”“權威性”“系統性”等特點,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筆者就《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教材的特點與缺陷做些分析。
“引導性”指的是一般教材在內容上、思想上都天然地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傾向,這是由教材編寫者所處的時代及思想(知識)所決定的。因此,對于學生而言,教材傳達的就不僅僅是純粹的知識,其中蘊含著特定時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然這種價值傾向是時代所需的,也是難免的,更是個體融入群體以實現社會整合的重要手段,但是,這樣的價值傾向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學生以“以今論古”的方式認識古代文學與文化,從而形成一些誤解。所以,學生要學會使用“教材”這把梯子,但不一味迷信它,并由此進一步接觸教材中論及的“原典”,這樣才能對相關知識獲得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從而糾正一些認識上的謬誤,使學習得到提升。
“權威性”指的是教材所選知識點或相關結論基本上都得到了社會的公認,或是作為學界的定論提出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典范意義。但是,正是由于對內容穩妥性、典范性的追求,一般的教材在知識的介紹上通常給人的印象是觀念陳舊、論證不足,缺乏前沿的新知與催人深思的論點。所以,讓學生由教材進而閱讀原典,可使學生通過比較形成對所謂“定論”“權威”的質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與獨立思考能力。
“系統性”是指教材在知識點的搜集、組織上的全面、有序。“系統性”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系統掌握紛繁復雜的知識、名詞,由此對某一領域形成一個粗略的整體印象,這對學習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系統性照顧到了知識的“面”卻容易忽略對“點”的突出。因此,從學習教材進而細讀原典,能有效地加強學習的深度。
以上論述較粗淺,但其中反映的問題卻是每一位接觸到教材的師生都能感知到的。既然學習教材與閱讀原典不可偏廢,那么,我們就需在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進一步接觸原典、細讀原典。下面,筆者就談談閱讀原典的價值。
相對于“教材”,不論是“文學史”還是“文學作品選”,“原典”具有基礎性、源初性。所以,所有的教材都具有“轉述”“擷取”“詮釋”的性質,這些性質有時代性和情境性。情境變了,教材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正因如此,特定情境的教材必然意味著對原典豐富內涵的銷蝕與減縮。
要閱讀原典,我們首先在思想上要承認原典在版本上的權威性、在內容上的完整性、在內涵上的豐富性,我們必須要讓學生意識到原典之于教材是源與流、本于末、主與次的關系,不能讓教材完全代替原典。
二、引導學生閱讀原典的方法
我們已經對閱讀原典的意義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談談引導學生閱讀原典的方法。
(一)課堂討論會。討論的前提是討論者對論題有較深入的了解。所以,在組織課堂討論前,教師必須做到三點。第一,結合教材內容,將其中涉及的重要經典按照學科、體裁、主題或其他原則進行分組。第二,讓學生從教師擬定的經典體系中選擇一部自己特別感興趣[2]或認為特別有價值的經典,選擇同一部經典的同學自然形成一個小組,由之形成多個小組。第三,學生在閱讀之前,教師分別對每個小組所選經典進行介紹,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閱讀方法,推薦學生閱讀易于接受的版本,并提出要求,一是結合經典原文,詳細記錄閱讀過程中萌生的想法、觀點,形成系統的讀書筆記;二是在細讀經典的基礎上,結合閱讀中形成的讀書筆記,在閱讀完整本經典后深思熟慮,完成一篇書評或就書中涉及的重要問題進行深入鉆研并撰寫一篇論文。
當所有同學在規定時間內都完成了閱讀任務并撰寫出了書評或論文,下一步就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選擇同一部經典的同學一起討論將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也能形成更深入、有效的交流,加深學生對經典的理解。學生課堂分組討論需注意:討論的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討論的人數(小組人數)最好不要少于3人;討論的內容應該圍繞各自完成的論文或書評來進行;從小組成員中選一位記錄員(當然記錄員也要參與討論),將討論的內容記錄下來;討論之后,從小組中推選一位代表。最后,每個小組組員協助組代表在小組撰寫的論文、書評以及討論記錄的基礎上,完成一篇學習報告。組代表依次上講臺為全班同學宣講其閱讀情況,介紹其思考討論的成果。總之,課堂討論必須要有嚴格的步驟與程式,并在一種既嚴謹又活潑、既深思熟慮又充滿趣味的氣氛中展開。
(二)課后讀書會。課后讀書后可以不分組、不定主題,盡可能創造一種自由、輕松的氣氛。為了達到這樣一種效果,課后讀書會最好選在休閑、安靜的場所進行。它可視為一種朋友間的聚會,背景音樂、茶點、座椅等元素都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安排、放置、選擇。課后讀書會盡量不要對參與者提出硬性要求,參與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參與、何時參與、是否發言、是否主講。
參與者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由交流,不僅是交流在閱讀中早已形成的觀點、看法,這種交流的本身就是思想的碰撞,并由此激發創見、新見的過程。由此可見,課后讀書會的確會對課堂讀書會形成一種有效的補充。
其實,課后讀書會不僅僅是知識、觀點的交流,參與者在交流中將展現出更豐富的技能,比如待人接物、言語能力、情感態度、閱讀技巧、思維能力、知識的廣博度,這些因素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參與者。所以,自由、輕松、活潑、有趣的氣氛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生發、展開。
(三)專題研究報告。它指的是學生在細讀經典并撰寫出專題論文的情況下,在課堂上向同學們深入細致地介紹自己的閱讀心得和研究成果。這種方法可在“課堂討論會”的基礎上進行。閱讀小組代表在介紹、展示完小組成果之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從中選出優秀的代表,要求其在自己撰寫的論文或評論基礎上再用小組其他成員的觀點進行補充,然后制作成PPT,詳細講解自己的研究成果。
講解之后,教師對其進行總結與點評,并讓同學們談談對內容的理解。教師也可向同學提出一系列問題,檢測他們對報告的理解程度。
報告人是原典閱讀活動的佼佼者,專門設置這樣一個展示其學習成果的場合,不僅能激勵報告人,對其他同學而言,更能起到示范作用。總之,這能極大地提升學生閱讀經典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小青.淺談大學生經典文學作品閱讀的意義、困境與可行性[J].戲劇之家,2016(6上).
[2]沈德康.論培養學生閱讀古代文學經典的興趣[J].戲劇之家,2016(10上).
作者簡介:
沈德康(1984-),男,湖南科技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湖南科技學院教改課題“論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與方法”,項目編號:XKYJ201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