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淺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竹笛藝術的發展

      音樂
      戲劇之家
      2017年08月12日 19:31

      【摘 要】竹笛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早在古時,竹笛就被廣泛地使用,在宮殿內作為宮廷雅樂由專門樂師演奏,在平常老百姓中則是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隨著我國的發展,文化藝術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竹笛成為代表我國特色文化的樂器之一,竹笛藝術被不斷地繼承與發展。本文主要探討新中國成立以來竹笛藝術的發展過程,力求讓大眾了解竹笛藝術的發展歷史。

      【關鍵詞】新中國;竹笛;發展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085-02

      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相比起人類文明,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歷史更加悠久。在古時,民間藝人在藝術創作時會使用竹笛樂器,這同時也是民間藝人的謀生手段。竹笛樂器占用的空間小,攜帶方便,其音色透亮高亢,因而被民間藝人廣泛地使用于樂器合奏中。隨著外國列強的入侵,大量的外國文化、藝術涌入我國,我國在抵抗外國侵略的同時也逐漸接受并吸納外國文化與藝術,這一階段代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竹笛藝術進入蕭條期。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在“百花齊放”的口號號召下,一些音樂家嘗試著從竹笛藝術的創作、演奏、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與改革,讓竹笛藝術重新煥發出生機。

      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竹笛藝術蘇醒期)

      在結束了漫長的文化大革命后,人們的思想才真真正正地不再被束縛,這也使得原來蕭條的竹笛藝術步入到蘇醒期。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音樂家,他們嘗試對竹笛藝術進行創新與改革,使竹笛藝術向前發展[1]。不同于文革時期,在這一時期起到重要指導與引導作用的人物多為綜合能力較高的藝術家,他們不僅僅是竹笛演奏家,同時也是教育家與作曲家。這些藝術家在新中國成立后就接受過專業系統的學習,是“學院風”的代表,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及手法有著充分的認識與深刻的了解,同時他們也接受過西方的文化與藝術教育。在七十年代末,他們的音樂造詣更加深厚,創作也愈加成熟,音樂作品產量也越發多了起來。馬迪的《秦川抒懷》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被大眾廣泛熟知與喜愛。這個音樂作品的主要素材為陜北戲曲音樂,其創造了新的演奏技巧,打破了傳統竹笛演奏的方式,讓作品富有表現力,體現濃郁的陜北風格。

      這一時期,竹笛創作突破了傳統創作中固定題材與表現形式的障礙,在創作中融入了更多人文的因素,更加注重通過竹笛創作表達情感,體現當今社會的意識。文革時期人們受到束縛的思想得到解放,創作靈感被激發,藝術家們更加注重關注竹笛樂器的獨特性,利用竹笛創作展現現實題材,并在創作中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元素融入其中。如:李鎮1979年的作品《鄂爾多斯的春天》等。在這一時期,演奏方式也慢慢發生變化,不再局限于獨奏或是伴奏,開始嘗試在演奏中加入西洋樂器,采用協奏的方式。開始運用竹笛演奏展現作品的故事性與戲劇性,逐步實現中國傳統民族藝術表現形式與西洋音樂敘述性表現形式相結合,使竹笛藝術更容易被大眾欣賞并接納。

      在竹笛藝術蘇醒期,竹笛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竹笛藝術家的努力,竹笛藝術不僅僅是在作品上的發展,而是喚醒了藝術家們對竹笛藝術的熱情,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對竹笛這門藝術進行深層探索與發現。竹笛藝術的發展體現在創作題材、體裁、表現手法等諸多方面,由此也反映出了竹笛藝術家們思想上的轉變,更加注重創新與改革,從而促進了竹笛藝術更好地發展。

      二、八十年代末至今(竹笛藝術多元化發展期)

      八十年代末開始的中國,進入了全盛的改革發展時期[2]。經濟與科技迅猛發展,發展方向趨于多元化。在此發展背景下,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的竹笛被重新定義,竹笛藝術開始步入多元化發展期。竹笛藝術的創作手法發生改變,也有了新的音樂語言。在竹笛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更多專業的作曲家加入了進來,他們將自己對音樂的獨特理解與感悟融入到作品創作中,打破了傳統竹笛創作的框架。作品創作中融入了更多個性化的因素,作品創作更加注重表達作曲者內心的想法以及對竹笛藝術的獨特見解。如:朱踐耳的《第四交響曲》等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作曲者以竹笛為載體,表達自己對不同事物與情感的理解。

      竹笛藝術的發展表現在通過音樂表達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上。八十年代末至今這一段時間,藝術家通過對文化藝術本身的探索與發現,實現了對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研究與發展。古時的竹笛藝術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但如今,竹笛藝術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方式,大部分作曲家們并不需要通過音樂來解決溫飽等問題,而是關注于竹笛藝術本身。在竹笛固有的特色下,進行發揮創作,創作出更符合人們要求與需求的音樂作品[3]。竹笛藝術是人們智慧的結晶,藝術家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得到更符合人們需求、更適應時代發展的作品。當代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不僅要選擇符合作品本身內容的體裁,而且要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遵循藝術創作中的美學原則。如:作品《天問》之問,是朱世瑞創作的,在創作的過程中以屈原的《天問》為素材。12組獨立的小曲構成此作品,對應著《天問》中的12次對問,作曲者通過音樂表達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在這首竹笛作品中,根據不同的主題使用了多次音調變換,是對傳統竹笛審美文化的創新。此外,作品中還加入了交替性貫穿與對稱性的表現手法,這種新穎的表現手法,讓大眾對傳統音樂藝術產生了全新的理解。

      八十年代末,竹笛藝術作曲家們不只是想要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而是將西方的曲體結構與中國的節奏融合在一起,加入民族的五聲調式變化,從而增強竹笛作品的民族特色,體現了竹笛藝術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的特點。如:《第一笛子協奏曲》就采用了新穎的表現方式,增加了竹笛演奏的表現力。這個作品中,作曲家交替組合不同節奏,充分發揮竹笛透亮高亢的音色特點,在作品中的一部分小節使用同音重復與倚音,增強節奏感與表現力,為之后的部分做鋪墊。此外,在樂曲的尾聲部分,巧妙地運用節奏特征,加入了民族因素,增強了竹笛演奏的民族特色,使整個竹笛作品更加多元化。

      除此之外,在八十年代末至今的這段時期,竹笛藝術中體現了高水平的中西方結合。這種結合,不單單只是節奏上的融合,而是將西方音樂中的敘述性、肢體表達方式與竹笛的音色特質結合起來,突出表達作曲者的思想情感。如:《臥虎藏龍》、《綠洲》等作品。這些作品在演奏時將竹笛與西洋樂器結合起來,通過演奏將作曲者的情感傳達給大眾。

      三、結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竹笛的繼承與發展經歷了蘇醒期與多元發展期,但這只是竹笛藝術悠久發展歷史中的一小部分。竹笛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需要藝術家們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堅持不懈,不斷地進行開拓與創新,促進竹笛藝術更好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娜.竹笛藝術發展脈絡探析[J].音樂創作,2015,(04):157-158.

      [2]胡亮.鉤沉與斷想:當代(1949—2009)中國竹笛表演藝術發展史述評[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05):63-69.

      [3]胡亮.國家在場與當代中國竹笛藝術發展[J].黃山學院學報,2014,(02):70-76.

      作者簡介:

      李筱彤,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竹笛 蘇醒 藝術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无遮挡1000部拍拍拍免费凤凰|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中国| 成人午夜兔费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电影在线| 尹人久久大香找蕉综合影院|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更新国内自拍视频|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 美女把尿口扒开让男人桶到出水| 日操夜操天天操| 可以免费看黄的app|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高清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好男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看片 | 亚洲国产日韩女人aaaaaa毛片在线|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束缚强制gc震动调教视频| 国产精品xxx| 被黑人侵犯若妻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在线午夜|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 俺来也俺去啦久久综合网| 收集最新中文国产中文字幕| 5g年龄确认大驾光临未满| 日本三级带日本三级带黄国产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青娱乐精品视频| 好男人好资源影视在线| 草莓视频在线观看黄|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观看| 热re久久精品国产99热| 国模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女的扒开尿口让男人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