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莉麗
【摘 要】地方高等院校舞蹈專業的《民族民間舞蹈》課程,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有著鮮明的特色與優勢。通過參考山西民間舞在山西各高校教學實施中取得的成果,分析地方院校在民間舞課堂教學改革中把握的地方性與應用型兩大要素,旨在通過民間舞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提高學生實際應用的技術技能,創建專業鮮明的特色學科,為地方院校舞蹈專業長期穩定的發展提供可鑒性參考。
【關鍵詞】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課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218-02
改革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首先要明晰兩個問題,第一,為什么要改變傳統的民間舞教學模式;第二,怎么改變、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繼承學習,一些經典的教學形式引領了許多教學新手,使之能少走彎路順利上崗。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領域擴展需求的不斷增多,考核評價人才的標準不斷提高,對各高校的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有了更多的要求與內容。只有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才能迎合時代發展的腳步與節奏,保證培養的學生對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與創造價值,保障學校下一步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能力。
地方高校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向地方輸送高素質的綜合應用型舞蹈人才,這就決定了它的兩個屬性,其一是地方性,其二是應用型。這兩點是民間舞課堂教學改革中必須把握的兩個基礎。
一、定位地方,彰顯特色
地方性明確定位了其地域的個性存在與需求。實現地方性,就需要對地方舞蹈加以充分利用與研究。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作為在舞蹈專業上具有權威性的高等學府,它們所要傳承的民族民間舞種類是宏觀且具有代表性的。通過這類院校對舞蹈的推廣與傳播,使我們對中國大江南北的舞蹈風格及文化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但各地方的民間舞卻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與發展挑戰,地方民間舞需要一個新的生存空間,地方高校舞蹈專業需要一個新的生存領域,因此,地方民族民間舞蹈與地方高校舞蹈專業達成了契合點。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現存舞蹈250余種,地方民間舞紛繁多樣、異彩紛呈。文化體系由北至南可劃分為三類,即北部的邊塞文化,中部的晉商文化與南部的農耕文化。三大區域孕育而成的最具代表性舞種有晉北踢鼓子秧歌、原平鳳秧歌、晉中左權小花戲、晉南翼城花鼓、萬榮花鼓等,這些舞種都有著獨特的地方藝術魅力。雖然山西的舞種沒能像學院派民族民間舞八大體系那樣被推廣與認知,但近幾年,作為山西地方舞蹈文化的代表,這幾大舞種也吸引著眾多國家級知名院校與地方知名學府前來取經學藝。山西高校舞蹈專業對山西地方民間舞的引入式教學,對未來山西民間舞的傳承與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與影響。傳承地方民間舞蹈文化的策略與方式多種多樣,地方高校舞蹈專業作為傳承保護地方藝術的主要陣地,有著義不容辭的使命。
例如,忻州師范學院結合地方優勢,將“原平鳳秧歌”傾力打造,創作出舞蹈作品《秧歌情》與《鳳秧歌》,分獲“荷花杯校園舞蹈大賽”銅獎及“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一等獎;對地方舞蹈文化資源進行整理與分析,出版了《忻州民間舞蹈研究》《原平鳳秧歌研究》《山西民間舞蹈教程》等多部專著與教材。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在近幾年的實際教學中逐步探索,在民族民間舞課程中適當加入山西舞種的教學,開設晉北“踢鼓子秧歌”、晉中“左權小花戲”,以及“晉南花鼓”“原平鳳秧歌”“榆社霸王鞭”的教學,并成功舉辦了山西民間舞教材建設成果展示,得到了業內外專家及山西大眾的一致認可。太原師范學院舞蹈系建立了山西民間舞蹈研究所,籌建了首個山西民間舞蹈文化博物館。教學中,山西的各代表舞種均有專職教師教授,山西民間舞教學列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由此帶來的編創劇目在全國各類比賽中殊榮不斷,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展現出了山西高校舞蹈專業的特色。
這些成功的實例清晰地反映出地方高校運用民間舞課堂傳承地方舞蹈文化帶來的成果。高校成就了地方文化的發展,地方文化同時也成就了高校的專業發展,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二、強化應用,拔藝創專
實現應用型,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理論講授,在學生的表演、編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培養與設計。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與專業素養,需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教學工作。
(一)優化改革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結構。首先,打破“口傳身授”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加入情境式教學、情感啟發性教學、創造性教學。在低年級中運用大舞種穿插小舞種的形式,將民間舞的八大舞種與地方舞蹈結合。高年級學生不分舞種,利用“元素教學法”,將原來“教師教授——學生學習——組合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變成現在“教師教元素——學生學與思,通過元素自行編排組合、練習后與教師交流,教師提出問題與整改建議——學生再次修改到展示”的三段式教學,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
其次,規矩中的自由把握。教師要明確一點,即民間舞的自娛性與即興性是其主要特點。教學不能成為固定模式,學生的動作不必要求整齊劃一,在初步把握舞種的風格特征后,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身體在自然舞感下感受民間舞種的魅力所在。相信大多數教師在初學某一舞種時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如對某一個動作把握不準、練習時無感覺或感覺不對味兒,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突然發現不可完成的動作變得順暢了,有感覺了。因此,在教授一個新舞種或新動作時,教師要把握好教授的“度”,不能“框死”學生的肢體,要在風格掌握的前提下,適當放寬對學生動作的要求,讓他們有一個對動作自我消化理解的過程,這樣才能更快掌握民間舞的動作,對動作駕馭得更自然、更有表現力。
(二)構建相關課程與民族民間舞課堂的邏輯關系。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必須與其他相關課程相結合,才能最終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民族民間舞教學法、民間舞蹈文化、排練、劇目、編導等課程相互交織,以民間舞理論課程為指導,以民間舞課堂為主渠道,劇目、排練等實踐課程輔助加強,最后延伸至編導課程編創出新,形成環環相扣的一個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鼓勵學生尋找專長,以優長帶動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穩步提高學生的舞蹈綜合素養與技術能力。
對于現今地方民間舞蹈文化,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可持續發展的“活體式”舞蹈藝術資源;二是瀕臨絕跡的“古跡式”舞蹈文化資源。根據其在社會中的生存狀況,應給予針對性的保護傳承教學研究工作。從理論上加強整理分析舞蹈文字記錄資源的研究,民間舞涵蓋的厚重歷史文化,能夠為下一步的民間舞課堂實踐教學提供牢固的前提基礎。對于還有影像的地方舞蹈文化,要加強實地采風,通過對當地各類演出、表演的實錄,以及對當地老藝人的專訪、學習,將各類影像資料收集、采集后,進行提煉、分類,進入課堂,傳承推廣,強化學校專業特色,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舞,以其獨特的魅力渲染著各高校民間舞課堂,影響著各地方舞蹈專業的教學發展方向。社會需要全能型舞蹈人才,地方舞蹈文化需要延綿不斷的生命力,只有各高校對民族民間舞蹈課程開展長遠的構建,才能肩負起傳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黃斯.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教學模式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2).
[2]顧小英,田彩鳳.山西民間舞蹈教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10).
[3]趙林春.山西民間舞[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3).
基金項目:忻州師范學院2013年教改項目“《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究”,項目編號:JG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