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美聲唱法中技巧與藝術的完美體現
李宇鵬
【摘 要】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真聲的運用最為廣泛,其次就是假聲,但是無論是真聲還是假聲都不是歌唱技術的全部,特別是對于演唱難度較大的詠嘆調歌劇或者是具有特別表現力的歌曲時十分需要混聲的支持。混聲是介于真聲與假聲之間的歌唱技巧,既有著真聲的厚實感,又有著假聲的輕柔,并且能夠給歌唱者帶來較高的演唱音域。歌唱者只有將真聲、假聲、混聲有機結合在一起,發揮每一種聲音的優勢才能進一步加強歌唱功力,精益求精,去完成各種復雜的歌曲。本文通過分析美聲唱法中混聲的運用,研究其練習方式。
【關鍵詞】美聲唱法;混聲唱法;真聲與假聲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083-02
不同歌曲的演唱難度各不相同,大部分的歌曲音域在一至兩個八度內,這樣的歌曲演唱起來較為輕松,特別是對于已經學習過美聲一段時間的歌唱者來說,能夠很輕易地用真聲來演唱這一類型的歌曲,但是有的歌曲卻較為復雜,需要跨越的音域需要兩個八度甚至還要更寬,即使學習美聲較為深入的歌唱者也不一定能用真聲演唱,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假聲來提高自身音域達到演唱音高。與女性不同,男性歌唱者的真聲由于更加厚實,當其轉換為假聲的時候聲音變得十分尖銳,具有強烈的差異性、不和諧性,這樣演唱出來的歌曲藝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混聲就變得尤為重要,混聲是介于真聲與假聲之間的一種演唱技巧,通過震動部分的聲帶來達到提高演唱音域,卻能夠保持真聲效果的一種歌唱技巧,只有熟練運用混聲才能真正地在高低音域的演唱中切換自如。
一、混聲的概念
(一)混聲唱法的概念。混聲唱法就是在歌唱中將真聲與假聲結合產生出區別于真聲與假聲音色的一種歌唱方式。人類的發聲是因為聲帶的震動而產生的,當聲帶震動強弱出現變化,那么人們發出的聲音也就不一樣。我們一般指的真聲就是通過震動全部聲帶而發出的聲音,這樣發出的聲音雄厚,并且富有極強的感染力。而假聲則是將聲帶的震動減弱、震動范圍提高,這樣人們發出的聲音就會出現透明感具有極強的穿透性,并且能夠發出比真聲音域要高出許多的聲音,這兩種聲音即使是沒有學過美聲的人也能運用到歌唱中。但是混聲則不同,混聲要求的聲帶一部分震動一部分不震動,而震動的多與少都影響著混聲的音調高低與音高美感。因此混聲需要學習者具有高度的對自身聲帶震動的控制能力,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聲帶震動的強弱并且進行細微的控制。
(二)混聲在歌唱中的使用。混聲的使用就可以讓歌唱時低音與高音更好地結合在一起,讓音樂的整體性與和諧性變得更高。低音不需要都使用真聲,高音也不需要全部用假聲,每一個聲樂都是通過真假聲的混合來進行演唱。這樣的混聲在美聲中運用十分廣泛,在著名的歌劇詠嘆調《星光燦爛》中描繪出卡瓦拉多西一步一步走到行刑的場地,他深情地望向遠方梵蒂岡的圣保羅教堂,其思緒中不斷地想著他的愛人托斯卡,這是一段生死離別、魂牽夢繞的詠嘆調。在男歌唱家演唱這一段的時候,就會使用到混聲,雖然這一段只是中音部分,歌唱家可以通過真聲來進行演唱,但是運用混聲的演唱效果截然不同,完美地襯托出歌曲中難舍難分、無可奈何的意境,用平穩、柔順的音色帶上混聲的穿透力,將夜空中星光閃爍的寧靜氣氛描繪得淋漓盡致。總而言之,混聲是美聲學習中一個比較高級的階段,從低音到高音不同音域的混聲掌握對于歌唱者來說都有著極大的收益,掌握好混聲可以讓歌唱變得更加自然。
二、混聲唱法的主要作用
(一)混聲唱法有利于歌唱控制技巧提高。聲帶震動的控制是美聲演唱的基礎之一,對于任何從事聲樂表演或學習者而言,若想在演唱之中有所建樹,聲帶震動的控制是關鍵。細心聆聽用混聲演唱的作品,我們能深刻感受到混聲使用者對于聲帶震動的把控能力極強,呼吸扎實、穩健且深藏不漏,不同的音高運用不同的頻率與不同的共鳴部分,使每一段演唱酣暢淋漓。心細的聽眾應該能夠聽出,在用真聲演唱時與混聲演唱時其聲音是處于不一樣的焦點位置的,運用最少的力量來取得效果最佳的共鳴。實踐表明,美聲歌唱過程中的聲帶震動并不獨立,具有很強的連帶效應,與人體喉、咽、聲門等狀態相互依賴,構成一個密切合作的統一體。眾所周知,鑒于曲目所訴說的情感不同,為此每一首歌曲旋律走勢及作品整體基調都會有所差異,為此聲樂家在演唱不同的曲目之時,需對聲帶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
(二)混聲唱法讓聲音更加寬廣。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曾坦言,在聲樂演唱與學習之中音區轉換是演唱者最難掌握的基礎要領之一,但也是其學習生涯之中必須克服的難點,若想成為專業演唱者,應將聲音控制不著痕跡,才能將整首歌唱得沒有瑕疵。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的音域與音質都會隨著他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為此在個人演唱生涯之中需時刻學習及掌握聲區控制。在帕瓦羅蒂職業生涯之中,曾有人將他的演唱形象地比喻成自動擋的法拉利,坐在上面根本感受不到的換擋,高、中、低三大音區的轉換自然貼切、干凈利落、情感飽滿,讓人感覺如此和諧,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帕瓦羅蒂對于混聲的高超運用,其通過不斷理解與努力達到了能夠控制每一寸聲帶的震動頻率。人們的聲帶震動頻率是可以根據拉長、變薄及收縮進行改變的,當聲帶震動頻率改變之后,則會對其聲區造成影響。而帕瓦羅蒂則是在充分理解自身音色、音質及音域的基礎之上,通過長時間的磨練聲帶震動,掌握每一寸聲帶震動的不同所帶來的聲音效果,掌握對自身聲帶震動頻率的控制技巧,進而使他的混聲聽起來十分自然與和諧。
(三)混聲唱法讓歌唱成為一個整體。演唱歌曲講究的是一種統一性也是一種天人合一,靈魂與靈魂互相溝通的感覺,也是聲音、曲調及字里行間情感表現的窗口,良好的混聲不僅會為演唱者的情感演繹增色不少,也能讓欣賞者感受到音樂與生俱來的魅力。聆聽許多詠嘆調作品之時,除感受到細膩的情感詮釋以外,若具有一定樂理常識,聽眾也能感受到歌唱大師們對于混聲的運用風范。普拉西多·多明戈的混聲不僅穿透力十足,而且非常結實,富有金屬光澤,豐富的泛音更為其演唱增色不少。
三、美聲唱法中混聲的練習方式
(一)通過呼吸發聲訓練打下混聲基礎。氣息的控制也是美聲演唱的基礎之一,目前國際上最通用、最科學的呼吸法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該種呼吸方法是以橫膈膜、小腹及胸腔相互協調,配合氣息與呼吸控制方式,與我國傳統聲樂所強調的“丹田氣”類似,諸多聲樂演唱藝術家以其親身實踐證明了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對美聲演唱的益處,也是界內聲樂家主張學習者使用的呼吸方法。胸腹式呼吸法不僅能夠快速地讓美聲學習者的氣息變得更加濃厚,并且對于混聲的練習也具有很大的幫助,在混聲的練習過程中常常需要大量的氣息作為輔助,將氣息與發聲逐漸進行磨合,當歌唱者需要發出混聲時就能夠控制氣息沖擊聲帶,讓聲帶產生震動,氣息控制的好壞都決定著混聲的強弱。
胸腹式呼吸閥速度快、易控制、彈性強且呼吸深的特點能夠很好地成為混聲練習的基礎,并且呼吸支點明確,符合人體的生理機制規律。許多的歌唱大師正是掌握了科學且合理的呼吸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之余對其加以反復練習,繼而為其混聲的熟練運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音階訓練掌握混聲轉換區域。通過音階訓練來掌握混聲的轉換區域是練習混聲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在練習混聲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混聲是介于假聲與真聲之間的一種聲音,那么如何找到這樣的聲音呢?這就需要音階訓練,從多、唻、咪一點一點地向上爬升,最開始練習者可以用真聲來發出,但是當音階到達了一個高度,練習者的真聲無法發出這么高的音調,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假聲來發出。而在這真聲與假聲交換的音階我們就可以說這是混聲的轉換區域。找到這個區域之后就需要練習者不斷地去感受在這個區域中自己聲帶的震動,從真聲到假聲、從假聲到真聲不斷地轉換,一點一點地感受聲帶、控制聲帶,最后學會部分聲帶震動而達到唱出該音階的效果。經過不斷的音階訓練就能很快地掌握在唱高音部分時,去使用混聲而不是用假聲,控制聲帶的震動讓練習者的高音演唱更加得心應手。
(三)把握整體連貫性。將混聲運用到歌曲中使歌曲的整體性增強,不僅僅是在歌唱者唱不上音高時使用混聲,而是在特定的時候使用,讓混聲成為歌唱的點睛之筆。例如《我親愛的》這首歌中對于聲音技巧的運用較少,但是要演唱好這首歌曲卻并不那么簡單,其中比較困難的地方就在于“混聲”的使用。“混聲”在聲樂學習中屬于比較難以掌握的技巧,大部分的聲樂學習者都會首先掌握真聲的運用,也就是通過全聲帶震動發聲。帕瓦羅蒂被稱之為高音C之王也是因為其運用真聲唱出highC時飽滿、圓潤而得來。許多聲樂初學者在評價一個人唱功好壞時都會去注意這個人真聲能夠達到的音域,但是唱功并不完全取決于一個人真聲能夠達到的音高,演唱的技巧也極為重要。“混聲”是假聲的一種,通過部分聲帶震動而發音,其音色介于真聲與假聲之間,聲帶不震動的部分較少,所以聽起來更像真聲,在帕瓦羅蒂演唱《我親愛的》這首歌中就完美地運用到了“混聲”。
從歌曲開始的第一句“caro mio ben”就能夠很明顯地聽出來帕瓦羅蒂的混聲,聲帶部分震動,聽起來卻并不完全是假聲,聲音輕微、細小,卻能夠很清晰地傳達到聽眾的耳中,帕瓦羅蒂演唱的《我親愛的》為F調,第一句“caro mio ben”由小字二組的F開始,要知道帕瓦羅蒂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應該能夠很輕松地用真聲唱到這個音調,但是帕瓦羅蒂卻特意運用混聲來進行演唱,其原因就是混聲能夠很好地突出整首歌溫柔的氛圍,真聲太剛硬,假聲太尖銳,混聲輕柔的起點正好為整首歌曲做下良好的鋪墊。
四、結論
混聲是一個較為高級的歌唱技巧,其需要歌唱者有著濃厚的氣息基礎與細致的聲帶控制能力,但是混聲的練習卻并不是特別的困難,最重要的是練習者持之以恒去找到自身的真假音轉換區域,在這個區域中感受聲帶的震動,一點一點地達到能夠自主控制聲帶部分震動,這樣就能成功運用混聲來進行歌唱。混聲并不是只有唱較高的音調時可以運用,在唱較低的音調時一樣可以運用,通過真假聲的統一而達到更好的歌唱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樹亮.混聲合唱《大漠之夜》的分析與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