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風落戶長白山首場演出現場-吉林省旅游局官方網站 長白山地域文...
楊曉娜
【摘 要】遼西秧歌在其秧歌表演中呈現出明顯的遼西文化特征。遼西秧歌“熱情火爆”、“幽默風趣”,將東北人剛柔并濟、熱情質樸的性格特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在南北交融的大背景下,遼西秧歌這種民眾自娛自樂的文化樣式,保存著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本文將從美學的角度,論證遼西秧歌中包含的美學價值,努力建立東北風情村等旅游文化產業。
【關鍵詞】東北秧歌;地域文化;相互作用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64-02
遼西秧歌是東北秧歌的一種,屬于中國民間最常見的集體舞蹈。遼西地區包括朝陽、阜新、撫順、海城一帶。朝陽曾經是遼西政治文化的中心,同中原地區往來甚密,這里的民間文化受到河北張家口、承德等地的影響,遼西秧歌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在這種南北交融的大背景下,遼西秧歌這種下層民眾自娛自樂的文化樣式,保存著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本文將從美學的高度,論證遼西秧歌中包含的美學價值,努力建立東北風情村,等旅游文化產業。
一、遼西地域特點對秧歌文化的影響
(一)滿族文化。遼西秧歌反映了八旗制度、民族文化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多年來,有些撫順市的老一輩文藝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和傳承遼西秧歌,例如,某舞蹈藝術導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深入撫順偏遠農村,采訪了許多民間老藝術家,拍攝了許多珍貴的秧歌舞照片,發表在《滿族民間舞蹈》及《遼寧撫順民族舞蹈》上,這些珍貴的材料為遼西秧歌申報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重要作用。遼西秧歌作為滿族舞蹈的一種,為撫順的滿族文化研究增添了價值。多年來,當地一些藝術團體,如八旗風藝術劇團、民間藝術劇團、滿族新賓民間藝術團等,多次參加省級和國家級舞蹈比賽和表演,每次都載譽而歸。
如今,“遼西秧歌”已被列為撫順文化遺產名錄,如何盡早將撫順木偶戲、撫順雕刻、滿族歌舞、滿族婚俗、滿族服裝、滿族剪紙、薩滿舞蹈、薩滿儀式等當地特色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如何將這些資源以及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下去,是我們如今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闖關東”的民族大融合文化。東北是一個多民族雜聚的地域,漢族人占據多數,隨著歷史發展,各民族文化融合,在節慶習俗上也是漢族的節慶日居多。當東北秧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解放區發展起來的時候,這種簡單的藝術形式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的形式,這樣的一種意識形態,更多是因為民間的藝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有自身的隱蔽性以及自然性,因為這樣兩種因素的存在使得意識形態被公眾共享。
“闖關東”使得東北人民共同的情感和群體意識刻在了東北秧歌的民間藝術載體上,形成了一種比較強大的團結和凝聚的力量,將東北的“闖關東”文化加在了“秧歌”這一載體之上,同時傳承了下來,慢慢融進秧歌文化之中。對于東北秧歌來說,因為其具有鮮明以及豐滿的東北人民特性,能夠激起東北人民自身的強烈情感。
二、遼西習俗對遼西秧歌表演風格形成的影響
(一)服飾道具。遼西秧歌的服裝多為滿族的騎馬裝,體現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傳統。女裝上身為鑲邊的夾襖,下身大多為褶皺長裙,長至足踝。女士頭上的裝飾漂亮華貴。女裝肩部有繡花披肩,頭飾和坎肩顏色耀眼。由于男士們表演的動作幅度大,因此男裝是鑲邊的夾襖加上鑲邊的長褲,有的夾襖外披一件深色對襟的坎肩,頭上多為艷色的氈帽。男女服裝上都有圖案花紋襯托節日的喜慶氛圍。
遼西秧歌是古老又傳統的民間舞蹈,自然也是反映民間風俗文化的載體。其曾經是中華大地普遍存在的舞蹈,加上地理與自然條件,使得其成為東北地方文化。雖然這些只是傳說,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認識到文化與舞蹈對于旅游的重要性。遼西秧歌是當地節慶活動的重要精神支柱,它以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二)動作特色。遼西秧歌表演起來自由性較強,動作靈巧多變,左右肩頭上下交替聳肩,手臂伸直上扭,雙肩前后擺動,雙肩也可以前后連續微動或抖動,表演的時候,舞姿連貫嫻熟。這是遼西秧歌表達、抒發感情最主要的方式。表演者無論男女,手中必備的道具就是扇子和多邊形手絹,表演者手中的扇子,顏色也是多彩的,它的作用等同于腰間彩綢。表演者手持扇子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蘭花指握扇;另一種是右手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用虎口外抓住扇子中股。左手拿絹,右手拿扇,這是遼西秧歌傳統的表演方式。
遼西秧歌繼承了女真人、清代滿洲人的民間歌舞,舞蹈中的大擺大浪、盤旋作勢等動作,再現了八旗子弟的勞作、騎射、狩獵的傳統生活。遼西秧歌以上身晃動、下身屈膝、雙腳交錯、大起大落為基本造型,其中大場、走陣、小場表演生動,形成獨具特色的秧歌文化。
(三)東北曲調。老百姓以自娛自樂的方式來創造、表演東北曲調,用這種方式來講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予這種藝術很強的平民化特點。這種特點體現在遼西秧歌通常由大眾化的鼓、嗩、鑼吶等樂器進行伴奏,具備了很強的節奏性和色彩性,繼承了薩滿舞中的基本調式。在遼西秧歌的音樂當中,很有“逗哏”的風格。在表現手法上還加上獨唱對白等多種表現方式。
三、遼西的旅游文化傳承與發展
東北秧歌在很大程度上與漢人自身的信仰有很大的關系,其活動目的主要就是節日中的祈福。遼西文化是民族獨特的文化。其中投射著深深的民族情懷。秧歌和民間藝術息息相關。遼西秧歌是一種具有地域性以及藝術性的民間舞蹈,舞蹈動作本身特點也體現了現實生活中東北地區的節慶文化以及秧歌中的“鄉土”文化,反映了東北秧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蘊。遼西秧歌無論是從表演上還是從音樂上,都體現了濃厚的節日氣氛。這樣的表演氣氛其實是因為遼西秧歌是一種民間自娛自樂的舞蹈表演,不同于取悅他人的宮廷舞蹈,因此,秧歌是一種群眾文化,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由于遼西秧歌是東北地區的一種民間性舞蹈,因此也就在民間文化所研究的范疇之中,其在民族的進程之中,主要是由民眾自己進行創作,是民間最為樸素、最為直接,同時又最具生命活力的一種表現形式,這樣一種年輕而又古老的藝術形式,不僅有著久遠的文化,同時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面,成為東北地區人民生活相對重要的部分。
四、結語
遼西秧歌從民俗歷史的角度深入探究,分析了遼西滿族文化的傳承機制,探討了遼西秧歌在繼承東北秧歌優秀內涵的同時,如何推陳出新,樹立起獨具特色并且符合舞蹈美學的文化品牌,實現遼西秧歌的創新。遼西秧歌發展到現在,對民間藝術的審美屬性也做到了一種傳承,為了保護、傳承傳統的民族文化,無論是政策上的維護、鄉間的采風,還是現代科技手段的保護,都必須從東北節慶習俗出發,探尋其對遼西秧歌的影響,
遼西秧歌作為東北獨特的文化風貌,發展了東北當地的民間傳統的藝術元素,保護了東北的風情村、秧歌的節慶文化等原生態文化,展示東北的熱情與活力。開創舞蹈旅游文化這一寶貴資源,將開創出一個有競爭力的旅游勝地。
參考文獻:
[1]叢坤.東北地域文化與節慶習俗[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
[2]薛蓮莉.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及發展變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