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蒂
【摘 要】《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作為高師院校的必設課程,在專業音樂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使學生能夠學好該門課程,本文擬通過對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公共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具體教學方式為例,進行闡述與分析,試圖探討并總結該課程公共課教學中一些可行的教學方法與經驗。
【關鍵詞】《曲式與作品分析》;公共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34-01
一、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基本概況
曲式即音樂的結構,它與和聲、復調、配器這三門課程共同構成作曲技術理論的“四大件”。作為一門學科,它在音樂理論知識與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曲式課以具體、完整的音樂作品為分析對象,闡述作品整體與部分結構的區別與聯系,并以旋律為主干,進而聯系旋律與和聲發展的關系、調性布局等有層次地展開分析,以便最終客觀地詮釋音樂內容與形式相互關聯、完美統一的藝術整體與藝術境況。
(一)《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特點。本課程以完整、具體的音樂作品為分析對象,闡述其作品的整體結構及其下屬各部分的結構樣式,總結出音樂內容與音樂形式之間的關系。其教學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學目的。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從作曲技法的角度較為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與表現特征。
(三)授課對象及其要求。對于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而言,本課程的教學對象為音樂學、音樂表演本科三年級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樂理、和聲學知識。
(四)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設置情況與重要性。本課程是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科目,在大學三年級開設,時間為一年,每周兩課時。同時,這門課程又是音樂考研初試的必考科目。因此,音樂學院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將該課程從內容的難度、廣度進行分層,具體分為兩類教學,一類是基礎班,即曲式公共課。另一類是音樂理論班,主要針對有意向深入學習作曲技法的學生,以及有意向考研的學生。
二、《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班教學中的問題與解決
《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班為曲式公共課,其教學目的是讓音樂藝術各專業的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獨立分析一些共性化寫作方式的音樂作品。為緊扣這一主旨,教師在授課方式、授課內容上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下面以遵義師范學院音舞學院一堂具體的公共課教學為例,進行分析。
(一)教學準備
1.教材的選用。《音樂作品曲式分析》(李虻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是本課程的教科書,《音樂作品分析教程》(錢仁康、錢亦平著,上海音樂出版社)、《曲式與作品分析實用教程》(李貞華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曲式分析基礎教程》(高為杰、陳丹布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為輔助教材。
2.作品分析譜例來源。《鋼琴基礎教程》1-2冊(李曉平修訂,上海音樂出版社)、《譜例匯編集》,以及以上羅列的4本教材中的譜例。
3.分析曲目的音響資料。一是教師或學生彈奏;二是CD、網上收集。
(二)教學方法
本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分析法、歸納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手段存在弊端:一是理論性過強,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二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三是死記硬背、過目即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運用上述兩種方法教學的同時,結合音樂專業的學科特征采用簡潔、形象、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曲式學中抽象又十分重要的概念。
筆者的想法是,盡量將抽象的概念化繁為簡、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在解釋概念的同時利用圖片、音響資料、曲譜等多元化的輔助材料,從視覺、聽覺上刺激學生,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此概念。
具體講解步驟為:第一,在PPT上展示一組圖片(圖片1為文章的結構;圖片2為建筑的結構),以此引入到音樂的結構,即曲式。第二,給出教材上對曲式的定義,提出定義中的兩個關鍵詞(音樂要素、音樂事件)進行解釋。第三,在PPT上展示莫扎特《幽默曲》譜例,并播放音頻資料。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即該作品由幾個聲部構成?哪個聲部是旋律聲部?找出該作品旋律聲部中的典型節奏形態;找出作品開頭與結束的音高材料。第四,通過對上述四個問題的思考與分析,解釋“在一個有起訖的時間過程中按一定的邏輯加以分布、組合所形成的整體結構關系…”這段抽象、不易理解的文字。
綜上所述,筆者在三年的《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課教學過程中認識到,上述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將復雜、抽象的概念化繁為簡,便于理解,并杜絕死記硬背。同時,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隨著教師的指引慢慢有了分析作品的思路。因而,筆者認為,以形象、直觀的方式講授曲式學中的重要概念,既有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又使學生學會聆聽音樂、分析音樂,最終達到深入理解音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