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名松
【摘 要】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以淳樸流暢的唱腔、極為豐富的表現力,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丑角是黃梅戲中的一個重要行當,在戲里起著插科打諢、調節氣氛、制造喜劇效果的作用。本文就黃梅戲丑角行當的個性特征進行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黃梅戲;丑行;表演藝術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038-01
俗話說,“無丑不成戲”,丑角屬于戲劇表演中的重要行當之一。丑角在推動劇情發展、營造喜劇氛圍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黃梅戲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一個地方劇種,因此,黃梅戲的表演形式仍保留著淳樸的自然鄉間氣息。自黃梅戲誕生之日起,丑角與小生、小旦共同組成了三個基本行當。因此,黃梅戲初期的劇目基本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稱為“三小戲”。
一、黃梅戲行當的形成
行當的個性特點主要受劇種形成的條件與環境的影響。早在清康熙年間,川劇、漢劇等地方劇種興起之時,便有了黃梅采茶戲活動的記載。這就是黃梅戲的前身。川劇、漢劇等地方劇種發展迅速,很快發展成為大型的地方劇種。而黃梅戲仍留在邊遠山村,依舊是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戲。黃梅戲來自農村,由農民自編自演,在田邊地頭、鄉村集鎮開展小型演出。由于農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基本功不足,未掌握戲曲的傳統表演程式,因此所創作的劇目通常較為短小,人物偏少,多為生活化的表演方式。[1]可以說,黃梅戲就是從獨角戲、兩小戲(旦角、生角)逐漸發展到三小戲(增加了丑角)。這一模式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建國后才逐步發展了一些新行當。
二、黃梅戲丑角行當的獨特特征
(一)行當少。男行當的正派人物都屬于小生行當,包括官衣生、褶子生、帶口面的老生。除此之外的角色均歸為小丑行當,即丑角。黃梅戲的劇目題材多為愛情戲,后來也拓寬到表現社會生活的其他題材,如宮廷劇目。盡管行當明顯增多,但丑角依然是重要的行當之一。
(二)與其他劇種的丑角反映的主體不同。黃梅戲是在地方民歌基礎上形成的地方劇種,因此,劇中的人物主要是城市市民與農民。這些小人物社會地位低下,決定了他們只能穿茶衣,因此,茶衣丑是黃梅戲的主體。隨著后期黃梅戲的發展,褶子丑、官衣丑等丑角也加入其中,不過,茶衣丑依然是其主體行當,其它丑行作為它的副類。[2]
(三)丑行內涵不夠清晰。黃梅戲行當分類少,因此,各個行當所涵蓋的范圍較寬,這造成了它的分類不夠鮮明。一些角色可能是丑角行當,也可能是小生行當。比如,《打豬草》中的金小毛、《夫妻觀燈》中的王小六等人物形象,若根據人物表演時的滑稽動作來看,應歸為丑行,若根據人物年齡來看,則應歸為小生行當。在黃梅戲中,小和尚化凈面裝,剃光頭。這是根據人物的年齡、性格以及身份進行的造型改造,使其更具有生活化。這類人物也不易判斷到底屬于小生還是丑角。
三、黃梅戲丑角的聲腔與念白特點
在傳統戲劇中,為了表現不同類型的人物都采用不同的嗓音。具體來講就是通過造型、表演、聲腔念白來表現故事人物,讓觀眾能夠明白演員所扮演的是底層人物還是上層人物,是好人還是壞人。丑角用的是本嗓,不過在內行腔、念白方面又做了一些特別的規定。漢劇《張三趕妻》中,人物張三的唱腔就極具代表性,其聲腔采用長腔、短句、大跳躍、多反復,這樣的唱腔與行當類型更貼切。為了區別于其他行當,丑行的聲腔也有特點,若其他行當唱西皮時,丑行則需唱反西皮。反西皮就是與正西皮相反,典型特征是落句向上行腔,以形成鮮明的反差。為達到滑稽可笑的喜劇效果,丑行的念白特點是時快時慢,忽高忽低,有時甚至還會怪叫。
黃梅戲丑角行當與其他劇種的主要區別就在于聲腔、念白方面。黃梅戲是“以腔報字”型的聲腔劇種,即聲腔的格律程序都是固定好的,唱詞時按旋律固有格式唱出來即可。[3]黃梅戲丑行極少有以念白為主的戲。一般采用自然形態的語言作為舞臺念白,在念白方式與聲音方面也無特殊的程式與技巧。這正是黃梅戲長期停留在農村,缺少發展造成的。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如今更推崇自然表演的方式,黃梅戲丑行表演質樸自然、貼近生活的聲腔與念白反而成為一種特色。
建國后黃梅戲得到了較快發展,很多藝術家也嘗試對丑行的聲腔旋律、聲音進行改進。在一些劇目中采用翻高腔、行腔短促或拖長、加花腔等方式加以改良,但并未獲得明顯的喜劇效果。倒是一些新創作的劇目采用傳統的“依字行腔”的方法,生動刻畫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并按照所唱字調走向設計聲腔,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總之,丑行所扮演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各色小人物,通過動作、聲腔、念白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也常常博得觀眾一笑。黃梅戲要發展,不能只傾向于唯美主義,必須重視丑行的發展,突顯戲劇本身的平民化、鄉土化特征。
參考文獻:
[1]李玖久.泛談黃梅戲的丑角行當啊[J].黃梅戲藝術,2007,6(1):10-12.
[2]何淑芳.淺談黃梅戲丑角的音樂塑造——以《東坡》唱段《到黃州貶黃州》為例[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5,162(4):45-48.
[3]王愛民.淺談戲曲丑角表演[J].大舞臺,2010,13(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