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演奏的藝術 西方鋼琴流派概覽
丁亮
【摘 要】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音樂界,出現了格魯克、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斯卡拉蒂等人,將音樂欣賞由局限于上層社會的王公貴族等少數人擴大到了新崛起的中產階級,音樂會的演出形式也蓬勃發展了起來,鋼琴家和教育家也因此而逐漸增多起來。由于他們生活的地域、接受的文化、教學理念相似或演奏風格有接近的地方,慢慢也就形成了以國家為分界線的鋼琴學派,這極大地促進了鋼琴音樂的發展,培養出了無數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和教育家。
【關鍵詞】教育家;演奏家;德奧鋼琴學派;法國鋼琴學派、波蘭鋼琴學派;俄羅斯鋼琴學派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089-02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得到了迅猛發展,究其原因,是因為18世紀末,法國掀起了范圍廣泛且影響深遠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歐洲各國相繼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多宣傳無神論和唯物主義,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這一時期,音樂家們走出了教堂,從只為帝王服務到為社會,特別是資產階級服務。由于群體的變化和增加,音樂家們的音樂風格也不再受限,大多崇尚個人主義、熱衷于創作不尋常事物或是體驗異國風格的作品。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有:德國、奧地利的韋伯、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勃拉姆斯、馬勒、施特勞斯;法國的柏遼茲、奧柏、古諾、奧芬巴赫、比才;意大利的羅西尼、貝利尼、多尼采蒂、威爾第、普契尼;俄羅斯的格林卡、達爾戈梅日斯基。
歐洲鋼琴音樂也隨著整個社會的音樂發展而蓬勃興盛起來,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演奏家、作曲家和學者,他們交相呼應,彼此映襯,互相學習,創作和演奏出了無數經典的作品。由于歐洲國家眾多、人口眾多、領土面積較大,本文就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國家的鋼琴學派作為對象進行研究。
一、德奧鋼琴學派
浪漫主義運動在德國開展得如火如荼是有原因的,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它是歐洲最年輕的國家之一,沒有受到之前各種守舊勢力的影響與牽制,專心致志地發展著浪漫主義中最理想、最人性化的因素。德奧鋼琴學派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后半葉的莫扎特維也納樂派和貝多芬的動力性學說,從19世紀起,就有很多鋼琴家陸續在德國、奧地利的中心城市,開展教學、科研和演奏活動,逐漸形成了德奧鋼琴學派。
德、奧兩國有無數的作曲家,他們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例如舒伯特及其創作的奏鳴曲、幻想曲、即興曲、音樂瞬間、圓舞曲、四手聯彈、變奏曲以及室內樂等作品;門德爾松以及他創作的《無詞歌》8集等作品;舒曼以及他所創作的《狂歡節“四個音符的小景”》《幻想曲》《童年情景》《克萊斯勒偶記》《林中草地》《a小調協奏曲》等作品。
德奧兩國的演奏家也為德奧鋼琴學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鍵盤獅王”巴克豪斯,他出生于奧地利,16歲在英國舉辦自己的鋼琴獨奏會,21歲被聘為英國曼徹斯特皇家音樂學院鋼琴教授。據不完全統計,巴克豪斯一生舉辦了4500多場音樂會;被譽為“跨世紀的鋼琴演奏巨匠”的肯普夫,9歲進入柏林音樂學院深造,21歲就以獨奏家的身份登上舞臺轟動柏林。肯普夫主要演奏德國作曲家的作品,研究貝多芬的音樂最為深入;另一位鋼琴怪才古爾達,出生于奧地利,12歲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16歲參加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20歲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成功征服美國觀眾,他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演奏風格,自然更多的是融入了德奧學派的鋼琴演奏風格與技巧。
一個學派的文化是需要傳承與發揚的。巴克豪斯在晚年時,幾乎錄制了貝多芬全部的作品,并傳世于今;肯普夫為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編寫了完整的文字說明和演奏技巧提示;古爾達從美國回來后立即成立了“古爾達維也納古典小交響樂團”,經常演奏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可以看出,德奧鋼琴學派主要對古典主義音樂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二、法國鋼琴學派
法國的洛可可風格在18世紀盛行,它興起于宮廷和貴族,是顯示貴族文化元素,體現纖細、華美、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洛可可鍵盤音樂主要以法國文化為導向,鋼琴的領軍人物是庫普蘭和拉莫,他們的音樂追求的是外表華麗、具有鮮明的舞蹈性色彩、運用大量裝飾音,節奏自由輕快,富有女性化氣質。后世法國音樂家基本都在承襲前人傳統,他們繼承和發展了法國音樂細膩、華麗的特點,使法國鋼琴音樂不同于歐洲任何一個鋼琴學派風格,形成了專屬于法國的鋼琴學派。
法國鋼琴學派的作曲家創作出了大量優秀作品,像塞撒·弗朗克的《前奏曲、圣詠與賦格曲》《前奏曲、圣詠與終曲》《交響變奏曲》;圣·桑的《g小調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福雷的《即興曲》《船歌》《夜曲》《隨想圓舞曲》;德彪西的《為鋼琴而作組曲》《版畫集》《貝加摩組曲》《意象集》;拉威爾的《水的嬉戲》《小奏鳴曲》《鏡子》《庫普蘭之墓》《G大調鋼琴協奏曲》《D大調鋼琴協奏曲》等。
法國鋼琴學派的影響主要是圍繞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的眾多教授、演奏家們培養出的很多鋼琴演奏大師來體現的:瑪格麗特·隆是法國傳統鋼琴演奏家,是法國鋼琴學派的代表,也是演奏德彪西、拉威爾作品的提倡者與權威;克托爾采用手臂和肩膀共同作業幫助手指進行觸鍵,極具創新,超越了單一的法國鋼琴學派所倡導的技術;卡扎德絮主要演奏圣·桑、德彪西、拉威爾的作品,最終成為法國鋼琴作品的權威者;弗朗索瓦對肖邦的作品詮釋得十分獨特,晚年逐漸集中到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上。他的音樂風格輕靈虛化、高貴典雅,被后人稱為彈奏肖邦音樂的典范。
三、波蘭鋼琴學派
在歐洲,波蘭是一個讓人心碎的國家,從18世紀發生的奧地利等五國爭奪波蘭王位繼承人到18世紀亡國,再到19世紀30-60年代被沙皇俄國統治,這個國家始終磨難不斷。但即使被壓迫,波蘭各族人民仍異常團結,努力推翻別國統治,自由地生活在自己的國家里,成為了波蘭人民唯一奮斗的目標,因此他們的作品多謳歌人民,表達了對斗爭精神的贊揚。在這一背景下,波蘭的教育家、鋼琴家通過自己的方式團結起來,反映民族訴求,逐漸形成了波蘭鋼琴學派。
一提到波蘭,人們就會想到肖邦,作為“鋼琴詩人”的肖邦實在不需要過多介紹,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鋼琴這門樂器上,創作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體裁,又賦予了前奏曲、練習曲、夜曲、諧謔曲、敘事曲等全新的思想與情感,為西方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后來西班牙、北歐和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波蘭鋼琴學派出現了眾多赫赫有名的鋼琴大師,其中有很多都是出自李斯特和萊舍蒂茨基的嚴格教學,如:陶西格、羅森塔爾、弗里德曼、帕德雷夫斯基等,也有在別國深造的優秀鋼琴家教育家,如:莫什科夫斯基、葛爾多斯基、斯特凡斯卡等,鋼琴演奏家魯賓斯坦、齊默爾曼等。其中最能代表波蘭鋼琴學派演奏風格的演奏家是帕德雷夫斯基和霍夫曼。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奏極富浪漫主義音樂氣質,又能將演奏的技術、技巧完美融合到作品中,被譽為最了不起的巴赫詮釋者和肖邦作品演奏者;霍夫曼將古典主義的平和與浪漫主義的自我抒發成功結合在了一起,對音樂的把握十分準確,其中既有音樂豐富的變化又有對節奏、節拍的準確把控,體現了波蘭鋼琴學派善于精細雕琢音樂、音色干凈清澈以及音樂內涵變化豐富的特點。
四、俄羅斯鋼琴學派
19世紀中期,東、北歐的各族人民民族意識日漸強烈,音樂家的民族情感達到了頂峰,北歐以挪威、芬蘭為首,而東歐則以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崛起為代表。這些音樂家們一方面吸收著歐洲先進的音樂理念,一方面大量將民歌的旋律和舞蹈融入音樂的創作中來,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的格林卡和將俄羅斯民族音樂推上歷史舞臺的“強力集團”以及帶領俄羅斯音樂走向世界的柴可夫斯基,他們創作了大量的經典鋼琴作品,也為鋼琴學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格林卡創作了鋼琴曲《夜鶯》,強力集團中的居依寫了沙龍鋼琴作品、科薩科夫寫了鋼琴協奏曲、巴拉基列夫創作了《b小調奏鳴曲》、穆索爾斯基創作了《圖畫展覽會》、鮑羅丁寫了由7首樂曲組成的鋼琴組曲,柴可夫斯基創作了《第一鋼琴協奏曲》《四季》《杜姆卡》。
20世紀以來,活躍在世界鋼琴舞臺上的鋼琴家中,有一半以上是俄羅斯或俄羅斯裔人,這足見俄羅斯鋼琴學派在人才培養上的深厚功底。1862年,安東·魯賓斯坦創辦了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培養出了像弗里德海姆、霍夫曼、布魯們菲爾德等一系列鋼琴家,其中大部分優秀的畢業生都遠赴歐洲、美洲從事演奏和教學工作。1866年,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魯賓斯坦創辦了莫斯科音樂學院,培養出了阿什肯納齊、普雷特涅夫等音樂家。這兩所專業的音樂學院可以說為俄羅斯鋼琴的教學體系和演奏學派的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環境。
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教育家也是眾星云集,有霍洛維茲、斯克里亞賓、涅高茲、戈登為瑟、伊格諾夫、萊謝蒂茨基、肖斯塔科維奇、希曼諾夫等,培養出的學生也都是20世紀最著名的鋼琴家,如:李赫特、吉列爾斯、扎克、佩托諾夫等。他們活躍于世界鋼琴舞臺,傳承發展著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優良傳統,吸收著全世界各地的優秀元素,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領悟到了俄羅斯鋼琴音樂魅力。
五、總結
本文分析了四個國家鋼琴學派的形成與發展,不難發現,每個鋼琴學派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這個國家的文化、民族內涵,藝術家只有植根在自己國家的養料基礎之上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演奏出流傳于世的作品。每個鋼琴學派都有著自己大量的教育家,他們甘于寂寞與平凡,將自己所學全盤教授給學生。每個鋼琴學派都有著屬于自己學派風格特征的演奏家,他們更好地詮釋了本學派、本民族的鋼琴音樂特點,向全世界闡述著本國的文化精髓。
參考文獻:
[1]武凌.世界鋼琴流派的藝術探索[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2胡千紅.鋼琴音樂流派與風格特征[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
[3]田可文,陳永.西方音樂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4]姚亞平.西方音樂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5]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6]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樂史導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丁 亮(1986-),男,江蘇無錫人,碩士,淮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鋼琴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