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艷
【摘 要】本文重點論述了在大提琴演奏當中左手技術運用的問題,描述了在演奏中左手拇指的位置、手型,左手拇指與其他手指的關系,以及手指的觸弦方法、觸弦的力度、彈性,以便更好地提升大提琴演奏水準。
【關鍵詞】大提琴;左手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J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92-01
一、左手拇指的位置及手型
第一,在低位的左手拇指應該是在琴頸部的背后,在食指以及中指之間形成一個圓形,拇指關節微微向外彎曲。拇指一定要放松,如果不放松的話,拇指就會向內凹陷,這樣手型就不正確。拇指雖然是在琴頸處的位置,但是也要經常進行調整,要根據其他幾個手指的位置進行正確的變化,但是,拇指在調整的時候其范圍始終要在中指的左側位置,此時,拇指還是要向外彎曲的。
第二,在低位的時候,拇指接觸到琴頸部位的地方,應該是拇指左側比較靠近指尖的位置,這樣拇指在琴頸處上下移動的時候,受到的阻力就會比較小,而如果拇指是正面接觸到琴頸的話,受到的阻力就會比較大,因為拇指上的肌肉比較厚實,這就加大了拇指上下移動時的阻力,也會在換把帶的時候帶來一定的困難。如果拇指正面接觸琴頸的話,也會使其他的幾個手指和手腕向琴弦的位置微微傾斜,會使整個手腕往下陷,這樣手型就會變得不正確,彈奏的時候也不那么流暢。
第三,拇指在把位時候的手型應該是關節向外彎曲,拇指有力地摁在兩個弦上面,這樣有利于音準,也讓演奏的時候更加自然順暢。
二、拇指與其他手指的關系
拇指在進行把位之后,演奏者不要只關注拇指或是其他幾個手指中的一個,不可以把拇指和其他幾個手指分隔開來。拇指除了要進行按音以外,一般情況都是不能離開琴弦的,時時刻刻都處在保留指的狀態和位置,除了特殊的狀況以外,永遠都要和食指保留二度的關系,和高音弦時候運用的無名指保留一個八度的關系,這樣的話,拇指就會和無名指之間形成一個八度手型的結構框架,五個手指就可以形成一個較好的整體。這個框架的形成,對于整個左手都有一定的影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讓每一個手指都保持了較好的穩定性和獨立性,讓整個左手在演奏的時候都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整體把握的感覺。
有些學習者拇指在適當把位之后,手指就會出現不穩定的現象,對自己所要演奏的音沒有較好地把握,也就是說拇指沒有保留指,這樣就建立不了一個較好的手型框架,這就讓整個左手都處于一個不穩定的狀態,讓每一個手指的穩定性、獨立性和靈活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就是利用拇指和其他手指之間的關系去保留拇指,伸開其他的手指,這就要比不換拇指,換把或者是換弦要方便很多。像鮑凱里尼的《A大調奏鳴曲》就有這種現象出現。
三、手指觸弦方法以及力度彈性
手指想要觸弦,主要就是由于手指的指跟關節抬高的動作來引起的,而且在對每一個音符進行演奏的時候,都要盡可能去抬高手指,這樣,指尖在和琴弦接觸的時候才會越發地有力,大提琴家在演奏的時候,一般抬起手指的中心就是去抬起指跟關節,這樣就能夠把抬起指跟關節的力量較好地傳達到彈奏的琴弦上,琴弦發出聲音并不是指尖所給的壓力,而是抬起指跟關節所帶來的力度,這樣手指在接觸琴弦的時候,就會發出更加有力、更加敏銳、更有彈性的聲音,彈出的樂曲也就更美妙動聽。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抬起指跟關節的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加大對于小指的訓練,由于小指相對于其他手指來說,天生是比較短小軟弱的。所以,很多人在用小指進行演奏的時候,很容易就用到指尖的力度而不是關節的力量,一旦運用到指尖的力量,那么整個手、手腕還有手臂都會變得極為僵硬,這就使左手技巧的練習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這樣學生就無法很好地演奏一首樂曲了。因此,教師在訓練的時候,一定要對學生小指進行大量的練習,讓學生在用小指彈琴的時候不再那么僵硬。
如果要訓練手指的力度以及彈性的話,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撥弦,就是在彈完最后一個音之后,指尖稍稍向內勾弦,就形成了一個撥弦的動作,通過手指撥弦產生的聲音既有力度又有彈性,讓演奏出來的聲音變得更加的飽滿和動聽。因此,可以利用撥弦的方法去提升演奏時候的力度以及彈性,讓音色變得更加飽滿、圓潤,讓整個樂曲更為地美妙。
總而言之,在大提琴的演奏過程中,左右手演奏的技巧占了很大比重,其中更是要重視左手技巧在大提琴演奏中的作用,教師在教授學生的時候要注意,對于學生左手拇指的手型還有位置進行訓練,注重拇指和其他幾個手指的關系,注意手指在觸弦時的方法以及力度。
參考文獻:
[1]袁博.大提琴演奏過程中左手的重要性及其運用技巧分析[J].金田,2015,(11):56-58.
[2]楊雪欣.有關大提琴演奏中拇指訓練方法的探討[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6):46.
[3]陳帥.論大提琴初級演奏中左手的運用[J].音樂大觀,201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