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曉姝
摘 要:藝術通識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等教育中對于大學生的智力的完善,綜合素質的提升和人格的養成都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探討了在理工科院校中開設藝術教育課程的必要性,結合目前教學實際,對藝術教育課程地位和教學要求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藝術通識教育;審美
現代社會中,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被定位成了服務社會。通過大學教育,也確實培養出了大批為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各類專業化人才,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大學教育并不只是職業技能教育,它應該立足于人,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在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能時,提升學生的修養和情操。只有培養出了人格健全的“良好的人”,才能“集成良好的大團體”,最終帶來良好的社會發展。
1 國內外高校開展通識教育背景下藝術類課程的必要性
通識教育正是在“以人為本”這樣的培養目標之下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通識教育理念是一種培養具備通融見識、遠大眼光、優美情感和博雅精神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目前在世界各大高校開展的通識教育類課程,主要涵蓋了歷史與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其中,藝術教育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藝術教育具有審美育人的特征,“注重人體感官與自我情感,不斷走向身心協調,并能將抽象思維有機結合,使人腦能協調發展,能自覺地將道德品質內化為一種自覺的內美升華,促進道德境界的健康發展”,藝術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形成人的審美觀念,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欣賞,人可以逐漸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能按照美的樣式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可見,在大學里開展藝術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綜合修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 理工科院校開展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意義
根據我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在藝術課程開設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藝術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
2.1 藝術類通識教育可以促進理工院校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包含智力、體力、道德、信念、思想、意志、情感等多個方面,而藝術教育對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感、審美、修養等的完善提高有重要作用,這也反映了藝術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李澤厚曾談到過藝術教育的獨特意義:“看齊白石的畫,感到的不僅是草木魚蟲,而能喚起那種清新放浪的春一般的生活的快慰和喜悅。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感到的不只是交響樂,而是能聽到動人心魄的生命的哀傷”。讀一首詩,看一幅畫,聽一段交響樂,通過有限的形象而感知到更深遠的東西,領悟到無限的內容,從而提高人的心意境界。這正是藝術教育的意義。
理工科院校學子長期以來處于理工背景的大學校園中,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人文陶冶較弱,專業教育較窄的傾向,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略。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涵蓋了音樂、繪畫、書法、影視、藝術評論等多個藝術門類和課程,可以一定程度上補充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2.2 藝術類通識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疏導情緒,促進心理平衡,實現身心的和諧發展
眾所周知,藝術可以讓人產生高質量的精神享受,使情感得到抒發,從而促進人格發展和完善。藝術類通識課程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在學生成長成熟過程中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理工科學生而言,藝術教育具有更加明顯的作用。一方面,藝術的熏陶可以幫助腦力負擔極重的學生消除疲勞,豐富他們的生活,以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長期參加藝術活動能增進學生的人際交往,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
國內外有眾多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對藝術有著特別的熱愛。愛因斯坦熱愛音樂,對小提琴更是到了癡迷的程度,能夠和人合奏多首古典音樂。他還曾經說過:“死亡對于我而言,就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音樂成為了愛因斯坦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前副總理李嵐清同志退休后編寫了一部《中國近現代音樂筆談》,暢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除了音樂,他還擅長書法、篆刻,并舉辦過個人篆刻作品展。他曾經談到藝術可以“溫潤心靈,培養審美,使人生更加豐厚”。
3 理工科院校開展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的發展策略
3.1 摒棄對藝術通識教育的狹隘理解;加強藝術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
目前,在很多院校中,對藝術類的通識教育課程還有一定的理解偏差,把它等同于一般的藝術技能教育,認為只要是藝術類課程就都是要學唱歌,學彈琴,會畫畫,這種對藝術教育概念的狹隘理解導致藝術教育實踐的盲目,也更加劇了藝術類課程在理工科院校開展的難度系數。高等院校里的藝術通識教育不應該局限于技能培訓,而應當從大眾藝術普及的角度出發,綜合音樂、美術、書法、攝影、舞蹈、影視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進行知識普及,學會欣賞各種不同藝術形式的精妙和美麗,在此基礎上,動手實踐一些簡單的藝術手法,如嘗試去寫毛筆字,畫一幅靜物素描等。
理工科院校的藝術教育不是指望通過一個或兩個學期的課程就可以培養出幾個莫扎特式的音樂家、梵高式的畫家,而是通過藝術特有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去造就一批又一批有較高藝術及文化素養的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因此,在理工科院校中開展藝術通識教育,首先需要學校調整對此類課程的態度,認識到此類課程的重要性,從而對本院校的藝術通識教育課程進行改革。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首先要堅持“高水平、開放式、國際化”的目標,在課程體系中設立不同藝術門類的模塊課程,并且保證每個模塊分多個層次,保持有多名授課教師形成固定課程組,讓學生在個性化選課的同時,享受到高質量的通識課程教育。如果師資力量不足以支撐,可以借助于相應高校、社會團體等資源,共同豐富藝術通識教育課程。
3.2 科學化完善課程設置體系
目前,理工科院校大眾開展的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由于課時少,缺少理想教材,學生學習熱情低,學生的選課依據不是自身感興趣與否,而是這門課好過不好過,老師愛不愛點名等與課程內容沒有任何關聯的外部因素,這就造成了教學難出好效果的實際情況。因此,針對藝術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在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上,藝術普及類的課程依然可以采用大班集體授課的形式,但同時可以增加一些互動性更強的小班教學的課程,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組織專題講座、互動討論、課題調研、動手制作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參與性,使學生在體驗式的教學過程中,體味到藝術的樂趣。比如在筆者所在學校就開展了類似的課程教學,如《剪紙藝術》《玩偶制作》《陶藝》等。每個班級的上課人數控制在30人以內,老師在進行2到3次基礎知識的講授以后就帶領學生共同制作,并且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進行實時指導,讓學生最真切地體會到動手的樂趣,并且也對我國的一些傳統藝術有了更深的了解。從目前的教學情況看,學生出勤率高,課堂表現積極主動,動手實踐意愿強烈,作業完成情況良好,基本上每個同學在課程結束時都能制作出一個小藝術品。總體而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教學中,充分發(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揮并激發每個學生的藝術潛能,承認和維護學生在藝術方面的個性差異,為學生在藝術方面的學習和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理工科院校的學生真正領略到藝術之美,才能舒緩他們壓抑的精神,改善他們內向的性格,滿足他們的精神心理需求。
3.3 師資力量的補充和隊伍建設
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必不可少的是專業教師,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國內的理工科院校藝術類專業教師非常匱乏,使得本來就已困境重重的藝術通識教育更加雪上加霜。增加專業教師數量,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保證藝(下轉第頁)(上接第頁)術通識教育合理發展的必要條件。鼓勵教師多學習、多培訓,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學術研究能力,將自己培養成為具有國際性學術視野,不斷地吸收新知識的“學者型教師”。尼采曾經說過“教育在刻板的教學中經常將藝術變為知識教條,這種知識教條不僅扼殺了學生的激情和創造力,同樣也泯滅教師的藝術沖動”。只有完善了專業教師的隊伍,藝術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才可以更系統的優化,進行課程廣度和深度的拓展。
總之,在高校藝術教育繁榮的景象之下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只要能端正認識,從教學管理到教師教學,各方面均對藝術通識教育重視起來,相信藝術通識教育會真正發揮完善學生人格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余立.現代教育思想引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 劉建平.大學通識教育的困境、反思與對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02).
[3] 劉暢.高校藝術通識教育改革淺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