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要是讓你把《西游記》拍成電視劇,你敢不敢接?”
“有錢就敢,為什么不敢!”
這是1981年11月,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洪民生,與戲曲導演楊潔之間的一次對話。次年夏天,楊潔和她的劇組從揚州出發,一路向西跋涉,在經費極度短缺的情況下,完成一部傳統神話的現實重建。
1986年春節,《西游記》在央視首播。與此同時,楊潔的名字,也開始為大眾熟知。而她的后半生,也與這部電視劇再難分開。
2017年4月15日,楊潔因心臟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一臺舊攝像機拍出了“七十二變”
1980年代初的中國熒屏上,正熱播《霍元甲》《上海灘》和《加里森敢死隊》等香港和國外電視連續劇,內地電視劇少得可憐。
1981年底,中央電視臺根據上級指示精神,擬將四大名著拍攝成電視劇。在文藝部的一次小組會上,楊潔被時任副臺長的洪民生點將。楊潔就這樣開始了她導演生涯最艱辛也最輝煌的“九九八十一難”。
在拍攝技術和經費都比較匱乏的上世紀80年代,要拍攝一部魔幻題材的電視劇《西游記》可謂是天方夜譚。然而楊潔導演卻克服了選景、選角、做特效、找資金等諸多難題,可謂是歷經拍攝路上的“八十一難”,終將古典巨著經典呈現。
1982年7月16日,《西游記》在揚州開機。實際上,楊潔很快發現,劇組面臨著經費十分緊張的窘境。她自己每集的酬勞為90元,孫悟空和豬八戒80元,沙僧60元,其余人員更低。這樣的價格,已經“嚇跑”了一批當時的“明星”。“現在我看有導演把上千萬、上億元的錢不當回事,拍出一個算不上上乘的東西,我覺得真心疼,”楊潔多年后接受采訪時說。
盡管經費緊張,楊潔也絕不會為省錢而犧牲拍攝質量。楊潔的丈夫,同時也在劇中擔任攝像師的王崇秋回憶,“禍起觀音院”里的火燒場面,楊潔堅持著火的寺院必須用特制的模型,制片主任卻主張用紙扎。兩人互不退讓,領導最后拍板,楊潔兼任制片人,領導制片主任。
此外,《西游記》大部分場景都是實景拍攝。楊潔帶領劇組幾乎跑遍了國內各大風光景點,后來劇組還在泰國拍攝了《天竺收玉兔》、《波生極樂天》等幾集的外景,成為第一支到國外取景拍攝的內地電視劇組。
器材與設備,同樣困擾著楊潔。《西游記》里眾神魔鬼怪,如何騰云駕霧、如何變化萬端、如何使出十八般奇妙武藝,都要靠智慧和經驗。一開始,劇組用鋼絲手工制作吊繩,幾乎每個演員都有摔倒的經歷。后來他們到香港“取經”,才知道使用威亞。因為經費少劇組十分節約。常常威亞的繩子都磨得很細了,還在冒險用。有次沙僧吊威亞時直接摔到了王崇秋頭上,王崇秋當即暈了過去。楊潔后來也談到,86版《西游記》特效簡拙,時有穿幫,“所幸觀眾都原諒了我們”。
一開始劇組找不到白馬,就將黑馬刷上白漆。每次馬到了河里,河水都白了,從河里站起來,又是一匹黑馬。一到下雨天,馬的身上就變得黑一塊,白一塊,“小白龍”成了“小花馬”。
楊潔在回憶錄中稱,整個劇組只有一臺舊攝像機,開拍前,需要先將焦點對好,如果演員有移動,則需要重新調焦。
就是依靠著這樣一臺攝像機,楊潔拍出了騰挪閃轉,拍出了“七十二變”,拍出了觀眾眼花繚亂的交錯感。
1985年,“中日第二屆電視藝術交流會”上,日本NHK電視臺的導演問楊潔,“你們的《西游記》角度變化那么多,用了幾臺攝像機?”楊潔重復回答了三遍“一臺”,日本同行依然無法相信,搖頭驚嘆“這是不可能的”。
《敢問路在何方》險遭否決
比現實困難更讓楊潔為難的,是劇中人物的形象。盡管今天,唐僧師徒四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在當時,這四人應該長什么樣,沒人能說得上來。“一個豬八戒的肚子跟臉,那個鼻子長還是短,顏色是黑還是白,臉上要不要長毛,不知道啊,我們是一集一集那么下來不斷的修改,起碼修改上百次。”
讓人印象深刻的《西游記》片頭音樂《云宮迅音》,也多虧楊潔才得以保留。這首片頭曲集民樂、電子樂、打擊樂和管弦樂于一體,合成器、古箏、琵琶、手鼓、吉他、貝司、女聲吟唱齊上陣,給人以層巒疊嶂、氣吞山河之感。
但當時,央視個別領導卻對《西游記》音樂不滿,說音樂里用了電聲,風格與中國傳統名著不符,沒有時代感和地域感,《西游記》應該是民族的、中國的、傳統的,為什么用電聲?建議把作曲換掉。
當時劇組正在九華山拍戲,生性耿直的楊潔得知消息后大怒,當即口述了一封致央視領導的信,其中有這么一句:“如果藝術上要我負責,就請領導不要管怎么拍;如果不要我負責,我拍完片子全部交給領導,你們去做后期吧。”在楊潔的激烈反對下,此事最后不了了之,經典的“登登等登”也才能為我們所熟悉。
膾炙人口的《敢問路在何方》在面世前,也險些因為“編曲不夠傳統”,遭一票否決。楊潔親自寫信反駁,力主保留這首歌曲。
從開機到最終完成,《西游記》劇組歷時6年,從南到北,足跡遍布中國及印度、泰國。
在外時間長了,議論開始出現。“誰拍電視劇會這么慢?繡花也繡出來了!”“國家不該拿這么多的錢讓她去游山玩水!”非議鵲起,央視在壓力下,派出一支三人的調查組,來實地檢查拍攝進度。調查組在與劇組同吃同住一個星期后,面對發霉的面包和“鼠患不斷”的宿營地,調查組選擇告辭,非議迎刃而解。
角色不要“丑怪”要“美”
《西游記》在拍電視劇前,早已有動畫、皮影、戲曲等各種舞臺版本。如何不違背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想象,同時打造出有個性的電視劇,給楊潔這位“新手”提出了挑戰。
初生牛犢不怕虎。楊潔和另外兩位編劇取得共識,在劇集改編上“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作為中國第一代女電視劇藝術家,楊潔對“顏值”要求很高,談到選演員的標準時,她說,“我要求的是美,不管童子也好,哪吒也好,我都要求漂亮,而且要貼合他這個人物。尤其孫悟空,一定要使他既有猴相又漂亮”。
楊潔甚至開國內海選演員的先河,不拘一格降人才。無論是越劇、評劇、黃梅戲、話劇演員,電影學院的學生還是同乘一列火車的乘客,只要符合楊潔內心的人設,就會被她“收入囊中”。
2015年,在接受江蘇衛視專訪時,楊潔談到尋找“玉兔精”李玲玉的有趣經歷:“我在《大眾電視》上看見一張兩寸照片,又靚又洋氣,覺得這個姑娘非常適合演天竺國姑娘。”工作人員很快發現這個姑娘是東方舞蹈團的獨唱和舞蹈演員,從前還是越劇演員。楊潔說:“這太理想了!越劇會演,獨唱會唱,還會跳舞,比什么都好。請來以后發現果然是不二人選。”
《西游記》拍了6年,演員是邊拍邊找的。楊潔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員,只要符合人物形象,全都“不拘一格”悉數考慮在列。玉兔精的扮演者李玲玉是楊潔在《大眾電視》上看到照片頭像找來的;唐僧的第三位扮演者遲重瑞是是在樓梯口偶然碰到的;觀音菩薩的扮演者左大玢是在湘劇院發現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楊潔的導演風格嚴厲、強硬。她是劇組的主心骨,說話直率毫不客氣,有“楊大炮”的諢號。“楊大炮”只認死理,開罪了不少人。飾演白骨精的女演員楊春霞,當時已是上海第一名旦,接片時她要求同時演白骨精和女兒國國王,楊潔應允。然而因為白骨精給人印象太深,再拍《趣經女兒國》時,“楊大炮”卻把楊春霞“轟走”,女兒國國王改由朱琳扮演。
在楊潔的觀念里,女兒國國王長得像白骨精怎么行?她后來接受采訪時說:“我這個人不太說謊,可這次我真是食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