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地人
任意門
詞:阿信
曲:怪獸
唱:五月天
行天宮后 二樓前座 那個小房間
日夜排練 我們聽著唱片
唱片來自 那唱片行 叫搖滾萬歲
和駐唱小店 都在士林邊緣
我們都想 離開這邊 追尋另一邊
苗栗孩子 搬到臺北求學
水手之子 重考擠進 信義路校園
和高雄學弟 當時看不順眼
我們曾走過 無數地方 和無盡歲月
搭著肩環游 無法遺忘 的光輝世界
那年我們都 沖出南陽街
任意門通向了音樂
任意門外我們都任意地飛
是自由的滋味
七號公園 初次登場 是那個三月
自強隧道 漫長的像永遠
椰林大道 誰放棄了 律師的家業
頭也不回地 越來越唱越遠
外灘風光 躍出課本 是那么新鮮
從回民街 再飛到尖沙咀
男兒立志 成名在望 不論多遙遠
一離開臺北 卻又想念臺北
我們曾走過 無數地方 和無盡歲月
搭著肩環游 無法遺忘 的光輝世界
無名高地到 鳥巢的十年
一路鋪滿汗水淚水
任意門外我們用盡全力飛
管他有多遙遠
我們曾走過 無數地方 和無盡歲月
搭著肩環游 無法遺忘 的光輝世界
那個唱片行 何時已不見
是誰說過搖滾萬歲
任意門里我們偶爾也疲倦
平凡的我們 也將回到 平凡的世界
生活中充滿 孩子哭聲 柴米和油鹽
曾和你走過 麥迪遜花園
任意門外繞一大圈
你問我全世界是哪里最美
答案是你身邊 只要是你身邊
行天宮后 二樓前座 那個小房間
獸媽準備 宵夜是大雞腿
每個夢都 像任意門
往不同世界 而你的故事
現在正是起點
《自傳》是“五月天”第一次嘗試付費數字專輯,對現在的“五月天”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十七年,入行第九張唱片,“五月天”把新作取名為《自傳》,這是他們的自傳,也是整整兩代人的青春正傳。曾經的青春,叫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首“李宗盛”,“后李宗盛時代”的青春,則到了該說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首“五月天”的時候了。
打青春牌、情懷牌,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甚至青春本身已經成了一盤娛樂身心的棋,一門體量很大的生意,還時髦地成了一個很大很大的IP。但青春容許“販賣”,青春的傳播卻始終應該有青春的樣子,它必須是熱血的、自由的、肆意的、率真的、誠實的,刻意假扮的青春,那不能夠叫青春,只能叫套路。
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講,“五月天”這張專輯都可以成為一種高度,世故地講,甚至可以成為音樂行業同類專輯的一種標桿。這個高度和標桿的標準,說來也簡單。首先《自傳》里有著“五月天”最真實具體的青春,而這種青春能給歌迷帶來回憶和共鳴;其次,這是一張在音樂上保留青春氣質,卻又在創作、制作等許多環節,設計巧妙、技術精道的專輯。
《自傳》是一張看起來像是音樂上回到原點的專輯。但實際這種回到原點,只是一種表象。只能說相對《神的孩子都在跳舞》、《第二人生》那樣的專輯,《自傳》的編曲不會給人那種霸氣外露的凌厲,在聽覺上更接近于一種簡單純粹。
但其實并不盡然。像《成名在望》幾乎是貼著歌詞的意境,讓音樂在編曲上有了極強的縱深和遞進,幾乎是將音樂的成長和編曲的成長進行同步的發展,完全突破了那種簡單的三段曲模式,甚至在旋律、節奏與和聲上,也做了一些變奏的處理。如果從技術上細分,這首歌曲可以分成許多不同的部分和段落,它們彼此有不同的節奏和行進,但在整體聽來卻相當酣暢淋漓、渾然一體。這其實恰恰就得益于“五月天”已經將技術融入了創作的血液里,并在呈現率真青春的同時,隱而不露地甩出一個又一個的技術包袱,讓人在這么一首能夠讓你熱血、讓你激情的作品里,還能夠體驗一種戲劇化的張力和概念。
《兄弟》里用布魯斯走向的吉他Solo,與管樂的配合,聽起來既瀟灑又復古,“青春就這樣,一天一天,慢慢用光”這樣的歌詞直抒胸臆又有據有理。而在音樂的編排上,這首《兄弟》還和《人生有限公司》進行了一個很巧妙的設計,《兄弟》的鼓點余音還沒褪去,《人生有限公司》的節拍已經響起,兩首歌曲也在這種無縫的交接中,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成的整體。后者作為怪獸作曲的作品,也會讓“五月天”的歌迷想起曾經的《三傻》。自然,又是滿滿的回憶。
精妙的設計同樣還出現在專輯曲目的排列和音軌的設置上。“轉眼走到了自傳最終章,已瀏覽所有命運的風光”,當《轉眼》的歌聲響起,《自傳》也真的就快到了最末尾,這樣一來,整張專輯就有了一個很好的首尾連續性。這當然是一種標準的概念專輯模式,但是和許多為概念而概念的專輯不同,“五月天”的這張《自傳》,其創作內容決定了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一部用音樂構成的青春組詩。
而在專輯接近尾聲時,用了《Whats Your Story》這個只有19秒,完全沒有任何聲音的音軌,更是一種極具創意的編排。因為這既可以說是音樂手法上的留白處理,讓人有短暫的空間可以回味此前的甘飴,更多還起到一個空白記錄本的作用,讓人在這個短短的時間段,將自己的青春濃縮成三言兩語,或記在心里、或道于知己。這種互動可不僅僅是什么互聯網思維,而是“五月天”的青春和一代、兩代人的青春,已經彼此無法分割的一種本能互動。
回到專輯音樂本身,整張專輯依然還是一張在詞曲創作上,都相當“五月天”本質的專輯。《如果我們不曾相遇》的校園民謠氣質,即使在“五月天”成名那么久,想象中應該早就世故的情況下,卻依然肆意流淌出來。而專輯最后的《你說那C和弦就是……》,甚至更簡單純粹,用C和弦寫成的歌曲,簡單又上口,就像是將“五月天”反推至將近二十年前。
《好好》和《后來的我們》,可以成為“五月天”換季的新歌款式,流暢而且肆意的旋律,在“五月天”這里甚至可以忽略掉創作,而更像是一種流淌。后者柔情中帶著硬度的旋律,也將人物與時代、祝福與遺憾這樣的矛盾,體現得更有棱角和銳度。
當然,更重要的是《自傳》這張專輯,確實是一張“五月天”的自傳型專輯。像《成名在望》、《兄弟》、《最好的一天》和《任意門》這些歌曲,更將青春不是置于泛泛而談的角度,而是提供更多具體的細節和場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景重現,讓“五月天”的歌迷可以代入自己的青春,從“椰林大道”到“外灘風光”,從“回民街”到“尖沙咀”,從“二樓前座”到“搖滾萬歲”,從“無名高地”到“鳥巢”,除了熱血的旋律和節奏之外,這首歌里可以聽到滿滿的“五月天”成長血淚史,除了熱血還有鮮血。
“五月天”在《任意門》這首歌曲里,也提到了“七號公園初次登場是那個三月”,一轉眼,發行到第九張專輯的“五月天”,也把自己的音樂,又從舞臺、唱片店延伸到了互聯網。他們的《自傳》銷售,也從當年“搖滾萬歲”的唱片行,來到了互聯網音樂平臺。
不過,無論是不是音樂產業在變,音樂的介質在變,但青春的血淚熱汗不會改變,音樂初心和率真的標準也永遠不變。不管是曾經的唱機,還是如今的手機,或者說專輯本身有沒有存在的意義,這些在“五月天”的這張《自傳》里,都變得不再重要。因為只要音樂能夠讓你迷戀的不只是唱的人和歌曲本身的外在形式,而是真正通達了自己的歲月、情感、時光和青春,讓你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體驗到音樂與情感混雜的力量,就夠了。
而這張《自傳》確實是這個青春IP時代,稱得上史詩級的唱片,具體到個體,共鳴于時代,讓熱血有模有樣的傳唱,凡有經歷、必然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