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pdf
張麗艷
摘 要:中國民樂體系中的樂器品種眾多,可謂吹拉彈打應有盡有。作為弓弦樂器類的二胡,起源于唐宋時期,那時稱為奚琴、嵇琴、胡琴。胡琴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進入宮廷,成為民樂歷史上既具有獨奏效果又兼具合奏、伴奏功能的樂器,近代稱之為二胡。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我國音樂教育體系長期以來以西樂為主導的格局逐漸開始變化,民樂在教育體系中也開始走上復興之路,成為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二胡教學進入一個全面改革和發展的時期。
關鍵詞:鈴木教學法;民樂教學;二胡教學;應用
0 前言
鈴木鎮一是日本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早教專家。他致力于幼兒音樂早教的研究,所獨創的小提琴演奏法,以其科學性、先進性和針對性,被世界范圍的人們所認同和推廣;他開創的教學體系的柔性教學模式,也被廣泛地應用到了其它音樂教學領域中,成為公認的適合兒童學習且高效的教學方法。我國民樂復興離不開教學體系,其中興趣培養是關鍵,也是民樂教學成效的基礎環節,因此,我國民樂需要全借鑒和吸收鈴木教學法的優點。本文以二胡教學為例,綜合我國教育的現狀,探索鈴木教學法的適應性。
1 鈴木教學法概述
1.1 內容
鈴木鎮一是著名的音樂演奏家,其獨創的以開發兒童潛能和才能為基礎的音樂教育體系、倡導母語式的教學方法以及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兒童天性的基礎上,重視氛圍培養、能力培養的教學路徑,為兒童音樂學習開創了先驅性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上主要體現為:
(1)激勵:激勵來自于兩方面。首先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兒童的進步和積極表現及時發現并予以明確的正面激勵,形成具有導向性的指引。其次是家長在家庭環境中,要善于發現孩子的主動學習行為和音樂意識,對其給予充分肯定,并引導孩子勇敢地表現自己。
(2)模仿:低齡兒童正處于模仿的敏感階段,鈴木教學強調要在教學中融入自己對音樂教育事業的全部理解、對孩子的熱忱和愛,既要有專業能力,又要有耐心。在教學中表達對兒童的關愛、對音樂的感悟,讓兒童置身于一流的音樂氛圍中,聆聽專業級的演奏、接受優質教學、感知來自教師的關愛,從而激發其模仿的興趣和能力。
(3)沉浸:鈴木教學注重環境對兒童音樂辨識能力培養的影響,提倡母語模式教學,即讓兒童的生活場景以音樂為背景,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能處于音樂熏陶中,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好的音樂辨識能力和感知力,建立起初步的樂曲印象,為進一步地學習旋律和節奏以及演奏創造條件。
(4)重復:反復聽一首曲子、練習一項技能或者反復彈奏一段樂曲,是鈴木教學法的要點之一。重復傾聽、重復練習是必要的強化過程,也是創新的起點。這個學習過程有利于兒童掌握音樂的基本功,培養耐心,同時在重復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獲得成就感和學習動力。
(5)完善:鈴木教學在兒童學習音樂方面提出了家長同學同練的要求,這是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來對課堂教學進行完善;此外,在課時安排上,突出對學生一視同仁的關照精神,集體課上注重合奏效果,個別課上針對每個人的長短處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消除個體在學習上的差異性。
1.2 理念
鈴木教學法在理念上注重興趣培養,重視幼兒的學習能力;認為學習是一種本能、一種天性,兒童的學習能力與教育的引導方式、培養方式有關。
(1)興趣培養主導學習。鈴木在音樂教育中,特別注意對兒童的興趣培養和發掘,以無痕式的引導方法,規范兒童的認知體系,在耳濡目染中使其形成固定的興趣愛好,并且順利將興趣愛好轉化為求知興趣。這也是家長和教師雙方達成的共識,是對兒童音樂興趣培養的合力效果。
(2)環境造就才能。學習是一種本能,然而才能卻是需要培養的,所謂天才其實是在興趣和環境造就下的重點培養。鈴木教學強調環境對孩子學習的影響,好的環境會產出較好的學習效果,特別是對于音樂學習,音樂場景的熏陶和沉浸必不可少,類似于母語式的音樂語境有利于兒童較順利地學習音樂。
(3)能力需要長期的練習。能力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音樂能力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無論是演奏所需的技藝,還是鑒賞所需的審美能力,都需要長期、重復的練習和培養;在不斷強化中獲得能力的提升,實現能力的轉化,并最終表現為個人修養層次的綜合素質的增強。
(4)教育既是教,又是育。“教”是以教學的方式進行人才培育,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材等有關;育的內容相對深入,既是能力的培育,又是素質的培育,還包括學習期的習慣養成、藝術氣質養成等。
2 二胡的教學現狀
2.1 教材設計不科學
現階段,我國二胡教學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特別是在教材設計上表現出了較多的不適應性。首先,教材的主體內容比較陳舊,一套教材一用就是數年,與時代要求不符;使用年限過長的教材,容易出現二胡演奏中不斷涌現出的新技巧、新作品更新不暢的情況,導致教學效果下滑。其次,由于二胡教材的編輯者多是二胡的創作者和演奏者。在編輯過程中,他們自覺偏向于曲目收集、曲目練習和曲目欣賞,并將其作為主要內容,所涉及的與教學相關的內容則相對偏少,降低了教材的應用性。最后,教材在曲目的選擇上脫離了學習者的實際年齡特點,曲目總體偏重技巧性的演奏,對基本功訓練的目標設置不夠明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層次安排不明顯,在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了教學效果。
2.2 教學方法比較老化
與鈴木教學法的因材施教不同,傳統的二胡教學采用集中教學的方式較多,特別是正規學校以課堂為主體的大課式教學成為其常規的教學方式。大課教學的最大缺陷就是忽視了受教對象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征,對于基礎不同、藝術理解能力不同水平的群體,放在同一個教學體系里,進行同一主題內容的學習,導致學習效果表現出參差不齊的水平,久而久之,基礎能力較差的受教對象會影響整個課時的進度,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大課時的常規教學側重于對書本知識的吸收和掌握,用在講解和分析上的時間較長;而對于專業性的演奏以及藝術處理形式、個性化的演奏要求以及個人學習需求,表現出的關注力度不夠,所培養出來的二胡人才缺乏個性特征。
2.3 教學形式需改進
在目前的二胡教學中,專業課教學還是過于注重理論知識體系的說教,在實際演練過程中的針對性不強,技巧和技能的提升較慢。特別是在大課教學中,常以合奏的形式進行集體演練,使得一些知識基本功不扎實、基本知識消化不透徹的受教個體,在集體活動中抱以蒙混過關的心理,其主動學習和自我提升的精神未被激發出來。
2.4 藝術實踐的途徑狹窄
我國目前的二胡教學體系,包括學校的常規教育和民間組織的藝術培訓班。從常規的教育體系來看,學校教育的受教對象參與練習的時間較長,接受的教育較為正統,但整體表現出演奏實踐不足的特點;特別是參與大型、專業的二胡演出機會不多,偶爾的大型活動,也多是以選拔的方式從所有對象中擇優選取,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參與表演實踐的機會幾乎為零。從民間的藝術培訓班方面來看,受教者參與實踐的機會相對多一點,但是由于其整體表演水平、規模以及專業化程度的要求較低,對受教者而言,依舊未能真正接觸到高品質的藝術熏陶,藝術實踐的目的也未能達到。
3 鈴木教學方法的應用
3.1 教材的修訂與編輯
鈴木教學法注重因材施教,重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專業化程度。如果要把其進行兒童早教的方法應用在大眾化的二胡教學上,就需要充分吸收其在制定教材過程中,對受教者的年齡層次和心理特點透徹研究的優點。我國在二胡教學的教材編制上應當以此為借鑒點,進行教材體系的全面改革和更新;結合人的生理年齡和心理特征的發展規律,從適用性、針對性和專業性三個方面編選二胡教材,選取示范曲目。同時,要重視對教材的利用,使教材成為二胡教學的有力工具,成為興趣發掘和能力培養的有效推動力。此外,在曲目選取以及理論知識的布局上,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表現力度、技巧難度以及曲目的知名度、代表性等進行有效的整合,以階梯式的教學層層遞進,增加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使民樂教學充分融合鈴木教學法;重視興趣培養、能力培養,以推動民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3.2 注重氛圍熏陶
在鈴木鎮一的音樂教學中,家庭和學校是兩個關鍵的場景。鈴木要求兒童進行音樂學習時,家里和學校要相互協助,營造母語式的教學氛圍,使兒童在反復聆聽中學習音樂語言,進入音樂語境,從而形成初步的音樂語感和審美意向。二胡教學可以在課前環節播放名曲的方式導入課堂;通過教師示范名曲演奏,進行樂曲情感分析,進入教學主體環節;課后布置聽曲任務,讓受教對象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二胡的音樂語境,突出鈴木教學的重復機制,從而使受教對象產生主動聆聽、主動感知和練習的動力。
3.3 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是情感表達的載體。鈴木教學法中的情感教育,包含音樂主體的情感體驗以及教與習之間的情感紐帶建立。在二胡教學應用中,首先,教師需要系統地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以及與曲目創作相關的文史知識、藝術手法,并通過合適的教學媒介,將藝術分析、情感分析傳遞給受教對象,并啟發受教對象的情感聯想、藝術想象,從而升華二胡樂曲的藝術底蘊,體現出鈴木教學法中的自我完善功能。其次,要想建立教與習的情感紐帶,就需要教師設身處地地為受教者考慮,充分理解受教者在學習中的困境和難點,關注受教者的心理狀態和年齡特點,以鼓勵和正面激勵的方式為主,使受教者感受到愛和認可。
3.4 開辟實踐途徑
音樂教學的實踐路徑主要是演奏和演出,其是對階段性訓練和學習的總結和完善過程。在常規的二胡教學中,學校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組織匯報演出,保證每個受教者都有機會參與實踐活動。匯報演出可以是獨奏、合奏和伴奏等多種形式,通過集中化的排練、針對性的練習,使受教者在準備中充分調動重復訓練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個人技能的快速提升。民間的二胡培訓團隊,可以聯合組織具有一定規模的高品質的音樂會,邀請二胡演奏名家與學員一起登臺演出,使每個學員都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名家的指點,接受高水準的藝術熏陶,從而提升自身演奏二胡的水平,激發個人樹立有志于二胡學習、傳承和發揚的藝術理想,更接近民樂教學的藝術目標。
4 結語
鈴木教學法雖然是針對兒童早教而研發的教育體系,但是其主體內容和理念所蘊含的先進性和通用性對民樂教育領域同樣適用,特別是二胡教學中,鈴木教學法對我國傳統教學是一種啟迪。我國的民樂要復興、二胡教學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就需要教師全面領會先進教育理念的精髓,并吸取其中優勢和長處為自己所用,對學生進行教學。鈴木教學法與二胡教學的結合,推動了二胡教學的全面改革,實現了二胡教學的質變,同時也為民樂教學、民樂發展和民樂復興提供了先驅路徑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莉娜.鈴木鎮一學前音樂教學法研究與應用——鈴木鎮一學前音樂教學法綜述[J].音樂天地,2013(04):4-7.
[2] 張明.淺談二胡教學對鈴木教學法的借鑒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07):98-99.
[3] 姜媛媛.論鈴木教育法對幼兒音樂教育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16(05):120.
[4] 張譯丹,李文祥.教師和家長在學習二胡中的作用[J].民族音樂,2016(02):100-101.
[5] 張玉忠.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現代二胡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J].戲劇之家,2016(1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