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落伍網
劉興可
摘要:音樂課程開展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基礎課程就是鋼琴的學習,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鋼琴課程作為必要課程之一,始終受到師生的廣泛關注。眾所周知,鋼琴課程當中,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雙基”的培養,即鋼琴理論知識和鋼琴技能技巧的訓練。然而,同音樂專業院校相比,我國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的音樂基礎相對薄弱。因此,新時期,教師要想提升鋼琴課“雙基”教學質量,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及理念進行轉變,鑒于此,積極加強地方本科院校對鋼琴課“雙基”教學改革的分析與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 鋼琴課 “雙基”教學 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就是鋼琴。現階段,我國地方本科院校在開展鋼琴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雙基”教學方面還存很多的不足,包括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單一、重視技能訓練忽視技能的應用等。這些鋼琴課“雙基”教學中的缺陷,不僅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鋼琴課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也不利于促進我國人才的全面成長。在這種情況下,本文首先對鋼琴課“雙基”教學進行了簡要概述,并對地方本科院校鋼琴課“雙基”教學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具體途徑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為我國人才的鋼琴音樂素養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一、鋼琴課“雙基”教學概述
鋼琴課“雙基”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鋼琴理論知識的學習。其內容包含鋼琴的音量、音色等具體構造;在鋼琴演奏過程中應當掌握的基本姿勢、手法以及最基本的樂理內容等。另一方面,鋼琴基本技能的掌握。包括音程、琶音以及和旋等五種指法的練習[1]。教師在展開鋼琴“雙基”教學的過程中,應逐漸引導學生應用正確的指法對不同的曲譜進行彈奏,保證“雙基”訓練能夠針對不同主題、風格以及內容的鋼琴音樂展開。
在初步進行“雙基”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初級的樂理基礎知識逐漸進行深刻的了解,并掌握一定讀譜的技能。只有對這些基礎知識進行充分的了解,學生才能夠進行鋼琴演奏技能的訓練,也才能夠在學習中取得一定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鋼琴“雙基”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必須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并在日非常練習過程中,不能夠急于求成,而是應當做好循序漸進的準備[2]。教師對學生學習鋼琴“雙基”基礎知識,應給予嚴格的要求,當發現學生技法以及對理論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時候,應及時的給予糾正,因此,教師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引導和指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鋼琴課“雙基”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現階段,我國多數地方本科院校在進行鋼琴教學的過程中,都對“雙基”教學產生了高度的重視,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學模式單一
同專業音樂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專業學生具有基礎知識和技能薄弱的特點,各地學生在對鋼琴“雙基”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才能夠提升教學質量。這是因為,地方本科院校鋼琴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擁有相對薄弱的鋼琴基礎,還有一部分學生甚至對五線譜等簡單知識的識別都存在困難。針對基礎知識差異性較大的學生,地方本科院校在積極對學生的鋼琴“雙基”展開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提升針對性,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3]。然而,現階段,多數地方本科院校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應用統一的方法對學生展開教育,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不合理的課程設置
現階段,地方本科院校鋼琴“雙基”教學過程中,學生盡管能夠對一定的鋼琴演奏技能進行掌握,但是實際應用能力較低,這種脫節現象在技能掌握和應用中的存在,充分說明我國地方本科院校在對鋼琴“雙基”課程進行設置的過程中,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針對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講,其在進行鋼琴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呈現出相對薄弱的基礎功底[4]。現階段,要想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升人才的鋼琴演奏能力以及內在素養,從而滿足音樂培訓機構以及教育系統的需求,必須提升教學內容以及模式的針對性,單純的對學生演奏技能進行培養,忽視理論知識以及鋼琴音樂情感的培養,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不利于提升我國今后的鋼琴音樂師資力量的。
(三)重視技能忽視運用
針對現階段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在學習鋼琴知識過程中基礎薄弱的現狀,我國高校鋼琴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而鋼琴教學的目的是實現對人才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而不是以培養專業的鋼琴演奏人員為出發點[5]。然而,我國多數地方本科院校鋼琴教師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都將重點放在了對學生演奏技能的培養上,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演示,引導學生進行技能的模仿和訓練,然而這種做法極大的忽視了對學生視奏能力的培養,學生盡管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能,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靈活性較低,演奏效果不佳。由此可見,現階段積極加強地方本科院校鋼琴課“雙基”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地方本科院校鋼琴課“雙基”教學改革的途徑
針對我國地方本科院校鋼琴“雙基”教學中的不足,相關教師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教學模式以及理念進行調整,從而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學生鋼琴專業能力以及內在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將鋼琴課“雙基”教學同練習曲、奏鳴曲等進行結合,引導學生對鋼琴音樂進行欣賞的基礎上,陶冶自身情操,在對鋼琴音樂產生深刻認知的基礎上,自主的進行“雙基”訓練,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身的基本技能。
(一)應用練習曲加強對學生“雙基”的培養
在“雙基”教學中,練習曲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其功能不容忽視。新時期,地方本科院校教師在積極提升鋼琴“雙基”教學質量的過程中,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應用練習曲對學生的“雙基”進行培養。即在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練習曲和“雙基”的教學[6]。多個樂句共同構成了每一首練習曲,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對多種技巧進行應用,因此應用練習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雙基”能力。例如,應用練習曲,有助于對學生音程、節拍以及和弦等的培養,同時也有助于對學生哈農、琶音等進行練習。學生較強的基本彈奏技能是保證學生更好的演奏一首練習曲的關鍵,因此二者同步實施,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鋼琴音樂學習效率。學生進行相關的基本訓練,才能夠更好的掌握各種節奏以及和弦等知識,在對練習曲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對學生的技能進行提升。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鋼琴訓練的過程中,對五指變奏、哈農、琶音等的訓練都是以練習曲為主的,由此可見,練習曲同“雙基”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通過練習曲這一重要的媒介,才能夠促使鋼琴基本練習得到發展,這是因為,練習曲不僅建立在練習的基礎之上,同時作為樂曲,其內部也包含著一定的音樂形象和樂句感[7]。因此,現階段在積極提升“雙基”訓練質量的過程中,應當將練習曲的功能進行充分的發揮,這樣一來,學生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鋼琴彈奏的能力將有所提升,同時自身內在的鋼琴能力也能夠取得一定發展。
(二)應用奏鳴曲加強對學生“雙基”的培養
在所有的鋼琴作品當中,奏鳴曲都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在促進學生彈奏能力得以提升的過程中,必須首先提升其對鋼琴音樂作品內涵的了解,在大量接觸各種鋼琴音樂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特定的鋼琴音樂組織結構以及邏輯思維,這些鋼琴內在素養的鍛煉,通常都需要對奏鳴曲這一重要的媒介進行應用。現階段,我國多數地方本科院校在對學生“雙基”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對奏鳴曲的應用通常都以《小奏鳴曲》為主,該鋼琴音樂作品是由克勒編寫的。
在對奏鳴曲進行升華的過程中,就產生了樂曲,這是音樂作品完整性的體現。樂曲具有自身的思想和形象,學生在對樂曲進行彈奏的過程中,必須將自身的想象力進行充分的發揮,同時將自身的情感進行充分的釋放。而對各種鋼琴技巧的應用,也是彈奏奏鳴曲的基礎[8]。
例如,在對克列門第《小奏鳴曲》op.36N03第一樂章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玄彈奏和斷奏,在這兩項訓練過程中,學會需要有效的配合大臂和小臂的揮動,抓鍵感的培養需要對和弦彈奏進行應用,在以上基礎訓練的基礎上,學生就能夠靈活自如的把握弦跳音。而對琶音、音節等的訓練,也有助于提升這一章演奏的質量。因此,雙基在奏鳴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而通過奏鳴曲的教學,也更有助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鋼琴課“雙基”教學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同音樂專業學院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存在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特點,因此,在提升其鋼琴音樂素養的過程中,更應當注重對其理論知識以及演奏技能的“雙基”訓練。同時,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地方本科院校鋼琴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及模式,綜合應用多種途徑,為提升學生的鋼琴“雙基”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璇.基于全面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鋼琴教學改革探析[J].藝海,2014,(11):142-143.
[2]鄭國棟.音樂學教師教育類本科專業聲樂課與鋼琴課融合教學的改革思考——以欽州學院為例[J].藝術研究,2015,(03):116-117.
[3]柳月.展示·問題與對策——從第三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大賽談音樂教學改革[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04):122-124.
[4]周國安.對高師音教專業聲樂、鋼琴等技能技巧課實行“雙選制”的利弊分析[J].藝術教育,2014,(02):48-49.
[5]李梓郡.淺談高師音教專業的改革與發展——參加音樂教育大學生基本功比賽有感[J].黃河之聲,2013,(20):28-30.
[6]馬雁.高師鋼琴課教學改革的構想——基于即興伴奏能力培養的鋼琴課教學[J].大舞臺,2012,(02):215-216.
[7]楊洋.轉型背景下高師鋼琴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以肇慶學院音樂學院鋼琴教學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6,(01):85-89.
[8]郭春蓉.關于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鋼琴課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