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翎+黃月
摘 要:莫扎特是18世紀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被譽為“音樂的神童”。一生創作了很多享譽后世的作品,幾乎涉及音樂的所有題材。本文重點分析莫扎特音樂創作的背景,從時代背景、文化內涵和莫扎特本身的思想,來尋找莫扎特音樂古典風格的源頭、音樂的本質和靈魂以及音樂創作的生理和心理背景。
關鍵詞:莫扎特;音樂創作;背景
莫扎特,1756年生于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被譽為“音樂的神童”,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是“音樂的上帝”。西方人認為上帝創造了萬物,將莫扎特在音樂領域的貢獻和上帝放在同一高度,這表明了莫扎特對古典音樂的貢獻。可是,所謂“慧極必傷”,莫扎特的一生輝煌卻也短暫,在他35年的短暫人生中,30年的時間都獻給了音樂,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在人類音樂史上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莫扎特的音樂成就雖大部分取決于他的天才,卻也和當時的時代和人們思想的解放分不開,任何一種藝術都不能脫胎于孕育它的時代。理解莫扎特音樂的前提就是了解他音樂創作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自身的背景。
1 莫扎特音樂創作的時代背景
莫扎特主要生活在18世紀的歐洲,新航路早已開辟了一個世紀之久,貿易的方向也早已發生了轉變,美洲大陸甘蔗、煙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黑暗的非洲奴隸貿易興起,并且在18世紀達到最猖獗的時期。18世紀的資本主義已經發展起來,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之中世紀有了大大的提高,生活方式也發生著改變。莫扎特的父親是當時的宮廷樂師,家庭生活條件不錯,這也為莫扎特的音樂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歐洲中世紀的結束、資本主義的興起,兩種不同的制度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不斷,為不同的國家制度、宗教信仰爭奪領地和殖民地。莫扎特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戰爭的時代,他剛好出生在歐洲各國家之間混戰的歐洲七年戰爭時期。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和心靈上的創傷也深深地烙在了莫扎特的內心,深深地影響著他日后的音樂創作。
2 莫扎特音樂創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揭開了歐洲文化根源的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面紗,也將文化與藝術從中世紀神學的桎梏中解救出來,讓文化和藝術重回自由,加之文學、繪畫、自然科學中各種大師級天才人物的出現,形成了新古典主義,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響著藝術創作的風格。使得文藝真正得到復興,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生活在思想比較寬松、自由的時期,莫扎特才得以創作了大量古典風格的音樂。通過對莫扎特音樂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莫扎特音樂的根如同歐洲文明的根源一樣,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莫扎特可以說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在莫扎特的音樂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一種崇高、莊嚴、靜穆和典雅的氣息,這正是古典藝術的美的體現。
如果說文藝復興的中心是人文主義,是“人的解放”“藝術的解放”,那么18世紀隨之而起的啟蒙運動則是思想的解放,自然科學的發展讓人們更加科學地認識自然、認識世界,更加追求自由和平等。莫扎特生活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中心地帶和時期,他的思想從開始就受到這兩種文化解放運動的影響,這也直接體現在他的音樂創作上,莫扎特音樂的本質和靈魂正是啟蒙。他將簡單易懂的音樂語言符號轉化成美妙的樂曲,短暫的一生創作出626首曲子,更是采用不同的音樂奏曲式和技巧完成了他對音樂的理解,這是他對古典音樂作出的巨大貢獻。
3 莫扎特音樂創作的生理和心理背景
3.1 對疾病的沉思
也許是上帝也嫉妒這個天才一樣的音樂家,莫扎特自六歲起,直到臨終,一生都受著病魔的折磨,莫扎特的音樂創作生涯都是在疾病纏身中度過的。正是因為深受疾病的痛苦,更激發了莫扎特對于音樂的熱情,只有沉浸在音樂中莫扎特可能才能短暫忘卻痛苦,體會到音樂帶給他的救贖,才能創作出能夠救贖他人的音樂。他用音樂的旋律、節奏以及和聲的語言訴說他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希望,在他的音樂中,你找不到一絲的陰霾,總是充滿著陽光、積極向上的。我們很難想象這是一個17歲的少年對于生命的理解,在他孱弱的軀體中隱藏著熱愛音樂的巨大能量。
3.2 對死亡的默念
莫扎特病痛的身體讓他時時受著死亡的威脅。對于死亡的理解大多是他慢樂章的主題,面對死亡,他沒有驚恐,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他認為死亡是生命的歸宿,而死亡離他更近,這也刺激著他在音樂中不斷緊迫地、頻繁地思考生的意義。對生和死的思考是人生永恒的主題,不同的藝術家用他們自己的藝術武器去解讀生和死這個人類終極的問題。莫扎特則是用音樂去闡釋、去解讀生和死。
他用鋼琴和小提琴做武器,同死的絕望感進行抗爭。在他生命的最后階段創作出的三首弦樂四重奏便是他對死亡的最后抗爭。創作于1789年夏天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第575號),創作于1790年冬的《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第589號)和《F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第590號),欣賞這些樂曲,我們不難發現樂曲中悲傷的基調,但也充滿著希望,他用這樣的弦樂四重奏來抗擊心中對于死亡的絕望感。
3.3 做一個自由作曲家的“煩”
莫扎特作為一個幼年就揚名歐洲的音樂神童,受到來自歐洲各個階層的追捧,他也曾與歐洲貴族交往密切,但是當時在貴族們的觀念中,作曲家是為他們服務的仆役。這使得莫扎特深受打擊,受啟蒙思想影響的他認為人人皆是平等的,不從屬于任何人,這在他的創作的歌劇中有著深刻的體現。但是現實的他因為地位和身份不得不從屬于科洛里多伯爵。這樣不平等的地位,時常使得莫扎特感到局促不安,他容忍不了科洛里多伯爵對他的專制,對他音樂的指手畫腳。在經過多次的沖突后,終于在他25歲時擺脫了束縛,成為自由的作曲家。自由的同時也使去了經濟上的支持,因此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莫扎特也在不斷地為生計而勞碌奔波。加之疾病的折磨,莫扎特晚年歷經坎坷,這也加速了他的生命的流逝。
通過莫扎特的音樂我們不難分析出他的性格,他的性格總體上是過于內向的,很多時候他將對于這個世界的矛盾和沖突壓抑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然后通過音樂表現出來,將人生的種種“煩”轉化為旋律。在樂器的選擇上就選擇了輕快的圓號,創作了很多的圓號協奏曲,宣泄出對這個世界的不滿,表達著對這個煩惱的世界的抗爭。
4 結語
莫扎特的音樂可以說是古典音樂的最高峰,他的音樂體現著他對于世界、人生的不斷思考,他的音樂是對于整個18世紀歐洲歷史、文化、藝術和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思考。當然,任何藝術都離不開孕育它的時代土壤,莫扎特在音樂創作過程中也深受時代的影響。只有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莫扎特音樂創作的時代、文化和他自身的心理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莫扎特的音樂,了解莫扎特和他的音樂的偉大。
參考文獻:
[1]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198-204.
[2] 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