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史
閻彬彬
摘要: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華民族的音樂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歷程,在這歷程中,其自身也在不斷的碰撞、改進與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國音樂的繁盛局面。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重視簡析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分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本文將簡要分析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方面的相關內容,旨在進一步促進中國音樂文化活動更好的開展下去,幫助更多的人學習和了解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不斷提高其發展的水平。
關鍵詞:中國 音樂史 發展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2-0067-03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孕育了璀璨的、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藝術,其中音樂藝術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其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從古至今,從古代音樂到民族民間音樂,一直一脈相承的發展下來,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在中國音樂史發展中,其以獨特的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在豐富了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都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只有充分分析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才能全面的了解中國音樂史,才能更好的分析中國音樂,并逐漸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深入分析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及發展的歷程,對于全面的了解、學習音樂藝術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生活中,重視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分析非常關鍵。
一、深入分析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的重要性
在我國的音樂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音樂的啟蒙時期早于華夏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多年。在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樂器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們已經初具音樂的審美能力。遠古音樂文化具有歌、舞、樂相結合的特點,“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足以說明音樂已經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了一體。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源遠流長,對于人們的生活及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結合中國音樂藝術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地探究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促使更多的人可以正確的理解、學習中國音樂史。
二、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分析
通過現有的資料可知,在原始狩獵與祭祀等活動中,產生了最早的中國民歌,也是五音匯聚的音樂史頁。經過數年的時光流轉,中國音樂藝術始終向世界敞開懷抱,激發了自由、真切的吶喊,構成了繽紛多彩的中華樂章。中國音樂史的發展博大精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樂趣。結合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及典型作品,在拼讀音樂作品的同時,音樂藝術及其作品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滿足了我們的藝術追求。為了更好的感受中國音樂史,了解其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情況,更加有助于我們學習中國音樂史,并進一步推動中國音樂藝術快速發展下去。一般情況下,我們將中國音樂史的發展劃分為:夏、商時期;西周、東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等幾個時期,詳細了解夏、商時期;西周、東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等幾個時期的音樂發展歷史,對于深入分析其自身的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發展意義。
(一)夏、商時期
在實際生活中,從古典文獻記載的資料分析,音樂藝術真正的發展開始于夏、商時期。在夏、商時期,樂舞已經逐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的被奴隸主占有;從其存在的內容方面分析,其脫離了對原始圖騰的崇拜,強化表現了對大自然的頌歌。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商代巫風盛行,在大型祭祀活動中進行歌舞、歌唱表演,這些人也是最早的職業音樂人。此時,已經出現了木質的樂器,更好的配合了音樂人的演出。因此,在夏、商時期,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呈現出原始時代的進步,以及專業的樂舞表演。
(二)西周、東周時期
在西周、東周時期,宮廷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西周、東周時期禮樂制度規定,不同地位的官員有不同的舞隊編制。在總結千代樂史的基礎之上,所謂的“六代樂舞”出現并開始流行。“六代樂舞”的內容包括:皇帝時的《云門》、堯時的《韶》、禹時的《大夏》、商時的《大隻》,周時的《大武》。與此同時,在周代收集民歌,以觀風俗、察民情開始流行起來,并且音樂十二律理論已經確立,音樂藝術的演奏技術、作曲技術及人們的欣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西周、東周時期,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主要是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開始被更多的人接受和熟知。因此,經歷了西周、東周時期的音樂藝術,有了更加成熟的發展。
(三)秦、漢時期
在秦、漢時期,據古典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樂府”一詞。其在繼承了周代對采風制度收集民間音樂的基礎之上,大量的樂工在宴享、祭祀、朝拜等大型活動的場合進行演奏。用作演唱的歌詞,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樂府詩。中國音樂藝術發展到了漢代,其歌曲的形式主要是相和歌。從最初的清唱,發展到了竹樂器伴奏,并具有曲體結構。同時,在西北邊疆地區還興起了鼓吹樂,人們有時候會在馬背上進行演奏,用于軍樂禮儀及民間娛樂活動中。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積極地的影響。綜合秦、漢時期中國音樂藝術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秦、漢時期的社會風氣及人們都更加青睞于樂曲的演奏活動和演奏形式的探索。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音樂史的發展對于分析其發展的特點也非常重要。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實現了很大的突破。據古籍記載,由相和歌發展起來的音樂藝術——清商樂在北方得到了曹魏政權的重視,清商樂在兩晉交戰的過程中傳入了南方,并與南方的吳歌、西曲實現了一定的融合。在北魏時期,南北融合的清商樂又回到了北方,成為全國流行的主要樂種。在此階段,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古琴得到了樂工廣泛的使用,為樂曲的表演增添了很多的色彩。南北朝時期,還盛行一種有故事的音樂表現方式,分為角色表演和化妝表演,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促使音樂藝術得到了更好的傳播。因此,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音樂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五)隋、唐時期
在隋、唐時期,由于隋唐兩代政權統一,政治局面發展相對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開始吸收外城文化,在魏晉音樂文化的基礎之上,出現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發展高峰。在唐代的宮廷宴會活動中,音樂藝術以“燕樂”的形式出現。其中,隋、唐時期的七步樂和九部樂就是“燕樂”的主要內容。隋、唐時期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開放、更加專業。這個階段,社會生活相對繁榮,人們在生活中更加追求音樂活動的趣味性,更加積極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因此,在隋、唐時期,音樂藝術的發展相對于前一個階段,有了很大的進步,也為后代研究中國音樂藝術發展的歷史特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宋、金、元時期
在宋、金、元時期,中國音樂史的發展更加的具體化了。宋、金、元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標志,相對于隋唐時期的發展,獲得了更加深入的發展機會。同時,在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中,適應市民階層文化需求的游藝場出現,人們可以方便的隨時聽到叫聲、小唱、唱賺等藝術歌曲,也可以看到說唱類的陶真、鼓子詞、雜劇、院本的表演。爭奇斗艷、百花盛開的音樂藝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滿足了人們對于音樂發展的追求。經歷整個宋、金、元時期發展的音樂藝術,不但其自身發展水平有了較高層次的提高,而且對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發揮了很大的積極影響。因此,在分析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中,宋、金、元時期音樂藝術的發展歷史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七)明、清時期
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在明、清時期具有了更加鮮明的特點。在明、清時期,由于社會社會已經具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色,市民階層逐漸擴大,音樂文化的發展更加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民間小調內容相對豐富,影響巨大,甚至不問男女,人人可以習之。在私人收集方面,從民歌小曲到唱本、戲文等,都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北方的鼓詞、琴書唱曲發展的更加迅速;南方秀麗的彈詞影響較為深遠。因此,在分析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的過程中,對于明、清時期的音樂藝術發展歷程的分析,也具有一定的發展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社會的發展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樣得到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中國音樂藝術以其獨特的性格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推動中國音樂文化教學及相關事業的發展,深入分析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并切實將發展中國音樂文化活動踐行到具體工作環節,對于實現中國音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發展意義。同時,重視分析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也是促進社會公眾了解中華民族音樂發展歷程及其本質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充分重視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特點研究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于盼.中國當代揚琴教材研究(1949-2012)——以人音社和上音社的教材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薛睿韜.從揚琴藝術看中西結合的近代中國音樂[J].小作家選刊,2015,(24):45.
[3]周婷婷.中國揚琴:中西結合的近代中國音樂樂器[J].考試周刊,2012,(60):21-22.
[4]武凱.建國以來的歌曲發展特點[D].濟南:山東大學,2009年.
[5]周婷婷.從揚琴藝術看近代以來的中國音樂發展[D].濟南:山東大學,2008年.
[6]劉張杰.淺談中國音樂史發展特點[J].黃河之聲,2015,(02):33.
[7]臧藝兵.口述史與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寫作的一個新視角[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02):47-52.
[8]項筱剛.流行音樂——20世紀中國音樂史建設亟需完善的課題[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03):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