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訓練,正確練聲的方法與步驟
劉梅
摘要:練聲是歌唱演員發(fā)聲技巧的一項基礎訓練,不同的練聲方法能促進歌者的不同演唱技能,正確的練聲對于共鳴腔體打開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覷。本文筆者根據(jù)自己在聲樂學習中的體會,簡單談談練聲的方法與步驟。
關鍵詞:練聲方法 練聲步驟 共鳴腔體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3-0050-02
練聲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科學的發(fā)聲技巧和方法形成有效的肌肉記憶和本能,更好地去歌唱和增強歌唱藝術的生命力。不僅是從事歌唱的藝術工作者要堅持練聲,其實連從事戲曲、甚至話劇藝術的工作者也應當要練聲,不同程度的聲樂學習者更要堅持科學練聲方法,因此練聲的作用是意義非凡,不可以忽視和懈怠的。
既然是練聲,那么就在于練習,練習應該是每天都要堅持的習慣,把它養(yǎng)成一種日常的行為。那么每次練聲的時間多久合適呢?筆者認為,程度較淺的可以從二十分鐘起慢慢加強到四十分鐘,切記不能用大的音量來練習,因為在沒有完全掌握好正確的發(fā)聲方法之前,大的音量會讓聲帶過于疲勞甚至會對聲帶有損傷,這樣也不利于喉部肌肉的放松,大的音量是共鳴腔和氣息協(xié)作完成的,而不是靠嗓子喊出來的。總的來說,不管是初學者還是成熟的歌者練聲時間都不建議超過四十分鐘,對于成熟的歌者來說,四十分鐘以內就可以完成練聲基本功的大致條目,這時身體和喉嚨狀態(tài)已經可以達到了放松和打開的目的,完全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歌曲演唱了。
一、打嘟練習
所謂打嘟又叫做打嘟嚕。其實其真正涵義就是大舌顫音。我們都知道,人的聲道中能夠顫動的地方主要有三處:舌尖、小舌、雙唇。以此可以看出人發(fā)出的顫音也會有三個:舌尖顫音、小舌顫音、雙唇顫音。舌尖顫音常常被人們稱為大舌顫音或大舌音;而雙唇顫音可以說是每個人最容易發(fā)出的顫音,甚至很多小孩都能發(fā)出這樣的聲音。在我們的漢語中有些地方方言在讀“八”字的時候,音色就和雙唇顫音相差無異。
而為什么要做打嘟練習呢?王寶璋先生在他的《咽音技法與藝術歌唱》一書中就對“吐唇哼音”練習的目的做過以下論述:“吐唇哼音呼吸練習,有四個訓練目的:1.培養(yǎng)、訓練丹田習慣地完成歌唱呼吸支持點的動作;2.養(yǎng)成正確而適中的張開喉嚨進行歌唱的感覺習慣;3.培養(yǎng)在歌唱時,體會咽壁自然而正確的站定能力;4.訓練感覺,培養(yǎng)一種使聲音獲得集中、高位置,永遠唱在氣流上的高泛音頭腔共振的意念。”
打嘟實際上完全是依靠氣息帶動嘴唇的震動出來的,同時想著u母音,喉部輕輕打開,嘴唇要放松自然。氣息要沉到底,應避免刻意的吸氣動作,因為在發(fā)聲之前刻意的吸氣動作反倒會造成氣息吸進胸腔,到不了腹腔,好的方法是沉氣和發(fā)聲基本是同步完成的,刻意理解為吸開或嘆開,這樣的喉嚨的打開和氣息就會更協(xié)調和同步,這樣的動作是連貫而有效的。如果初學者找不到氣息沉下去的感覺,可以用先跳后連的方法幫助找到氣息的感覺。
二、哼鳴練習
在聲樂學習的道路上,哼鳴的練習是十分重要的訓練方法,哼鳴也可以稱之為哼唱,它是把“M”的發(fā)音用鼻腔來進行發(fā)音練習的方式。哼鳴是鼻咽腔獲得共鳴的絕好途徑,這一練習可以使喉部的肌肉得到較好的放松,有利于喉嚨的打開。
練習哼鳴時喉部輕輕打開后,要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通過鼻咽通道把聲音有效的送達到頭腔的部位,讓聲音獲得高位置,高位置的聲音才能容易唱得更高更遠,音色圓潤,也能更容易使喉部得到放松,可以唱出好聽的泛音。
三、u母音練習
u母音練習對于聲樂初學者來說是聲音訓練中不可以缺少的基礎,同時對于具有一定聲樂基礎的演唱者的音質改善,這一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進行“u”母音的練習,有利于演唱者既能打開喉嚨,又能加強咬字,而且對于歌唱者高位置聲區(qū)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有著不可替代的輔助作用。
在找到了氣息的支撐和高位的基礎上,u母音的練習可以輕松的找到腔體通道的感覺,整個聲音在胸腔和喉部打開的狀態(tài)下往前往上唱,這樣可以基本找到歌唱的基礎狀態(tài),要注意保持和加強腰腹部肌肉的控制力,讓氣息均勻地流出,要先收聲音再收氣。口腔在做u的狀態(tài)時,舌的位置要放低。通過u母音的訓練,演唱者的氣息就會逐漸得以下沉,能明顯感受到腰腹的向外擴張的橫向力量,進而擴大肺部的吸氣量,為歌唱發(fā)聲的縱向練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i母音練習
i母音的練習,能夠為歌唱者音域的拓展和集中明亮的音色帶來極大的幫助。i母音的明亮靠前的特點就已經決定了這一練習在發(fā)聲中的重要作用。i母音在歌唱中相對來說是比較難發(fā)出的一個母音,其原因是在發(fā)i音時喉頭的位置是最高的。發(fā)聲較好的i母音訓練是氣息得意節(jié)省的良好途徑,氣息的支持更具力量,讓立體式訓練的橫向力得到不斷的加強。
i母音是閉口音,如果練習這個母音用到喉部肌肉的話,是要被卡住的,發(fā)不出這個音,因此i母音練習時,要求直接要脫離口咽腔找到高位置才能發(fā)出來。同時要充分的利用好面罩和頭腔,這樣聲音就不會顯得窄和薄,這個過程也尤其要注意氣息通道也打開的,因為任何時候聲音都要有氣息的支持。
五、五個母音的連唱練習
a e i o u是我們中國語言里的五個母音,把這五個母音的發(fā)聲狀態(tài)練習好,歌唱的基礎問題就解決了。在練習了u和i母音的基礎上,把這五個音相對快速的連起來在之前所學的狀態(tài)里說出來,只是根據(jù)母音的變化適當調整口型,但是整個狀態(tài)和聲音的位置不能變,這樣就形成了發(fā)聲和位置的統(tǒng)一性,筆者為什么要用“說”而不是“唱”呢?因為這樣更容放松,不會讓喉部肌肉緊張而起反作用,其實歌唱的狀態(tài)就是說話的放大,加強了共鳴和氣息的作用而已。有的人感覺是唱就會很使勁,這樣不僅不利于身體的放松,也不利于喉部的放松,進而影響整個歌唱狀態(tài),時間一長就會形成錯誤的肌肉記憶,想改就會很困難了。所以該松的地方一定要放松,該積極的地方一定要積極,這是不能弄混的。
六、單獨的a母音練習
歌唱的聲音是氣息帶動聲帶振動而發(fā)出來的,當人體的各個共鳴腔體受到充分振動后就會產生大量的泛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歌唱的發(fā)聲共鳴。初學聲樂的歌唱者比較容易出現(xiàn)聲音比較“白”的現(xiàn)象,其主要原因是受日常說話習慣的影響,因為我們在平時說話的時候主要是喉咽腔和口腔的共鳴為主,沒有鼻腔和頭腔的共鳴。而在進行a母音練習的時候,人的胸腔、喉咽腔、口腔、鼻腔、頭腔都能自然地進行打開,同時產生一種共振感,盡管其他的母音練習也能產生這種共振感,但是對于初學聲樂的演唱者來說a母音練習所帶來的這種共振感相對而言更加容易。從氣息方面來說,采用a母音的口型練習更容易讓演唱者朝著良好的氣息狀態(tài)方向發(fā)展,容易獲得氣息運用的方法,體會出歌唱呼吸的著力點,更好地建立一個良好的歌唱呼吸狀態(tài)。
有了前面的基礎,單獨的a母音練習可以讓身體和喉嚨能達到一個較大程度的打開狀態(tài),這個母音練好可以使聲帶閉合得非常好,這個母音也通常是練習高音的母音,但是口腔的開合度是根據(jù)音區(qū)的高低來適當調整的,不能一味的大或小,要靈活的掌握和運用。
七、綜合練習
上述的前六條建議是按次第進行,不應把順序打亂顛倒,因為前一條都是后一條的基礎,這樣學習和練習起來更容掌握。當前六條都完成以后,可以提升到綜合的練習,如同一音階的強弱重復練習、長音和跳音的組合練習、跨十一度音以上的練習、花腔練習和各種母音的交替組合練習等等。
綜上所述,能有效的學習和掌握好上面的練習方法就基本能解決好歌唱中遇見的各種問題。但是要注意幾個要點,所有的共鳴腔都應保持在打開的狀態(tài)下練習或歌唱,喉部和下巴要保持松弛。練習音階上行時喉部不能隨著音的升高而不自覺的去用力,氣息也不能往上浮,當保持好氣息的控制,適當根據(jù)需要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對抗,腦子想著音準,調整口腔的開合度就可以控制好聲音的上行練習。下行練習時也應該保持聲音位置的統(tǒng)一,腦子里想著音準,保持哼鳴狀態(tài)即可,同時氣息也不能松掉。所有的聲音都應在氣息的支撐下完成,先收聲音再收氣,練習的時候,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到意先行。
總的來說,歌唱是一門抽象的、優(yōu)美的、長期的,也是系統(tǒng)的學習過程,不僅要通過練習歌唱的技術技巧去掌握,還有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對文化的學習,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的借鑒和貫通等等來豐富和表達自己的歌唱情懷。同時歌唱本身也是一項有利于健康和身心的運動,長期堅持也會讓自己的身心得到很好鍛煉,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姿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王隨平.歌唱發(fā)聲的立體式訓練——UI母音[J].黃河之聲,2013,(17).
[2]劉婷婷.關于聲樂訓練及演唱技巧[J].江西教育,2009,(18).
[3]鄒丹丹.聲樂初學者的聲樂發(fā)聲訓練[J].考試周刊,2012,(16).
[4]王亮.聲樂發(fā)聲訓練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音樂,2011,(10).
[5]常艷,楊閃閃.金鐵霖聲樂教學中練聲環(huán)節(jié)的方法探究[J].大眾文藝,2015,(06).
[6]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