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怡雯
摘 要:十八世紀的歐洲是中提琴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無論是中提琴的室內樂作品,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以及中提琴的樂器制作工藝,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約瑟夫·海頓通過自己的弦樂重奏作品讓人們認識、并更加了解中提琴。本文從這位偉大藝術家的部分作品入手,對十八世紀的中提琴發展與弦樂重奏的密切關系進行論述和探究。
關鍵詞:中提琴;約瑟夫·海頓通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070-01
一、十八世紀中提琴音樂作品的發展狀況
在1720年之前,中提琴很少被當做獨奏樂器使用,一般都使用在重奏當中,作為合奏和伴奏樂器,通常被稱為不被重視的樂器。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中提琴在發展初期經常被誤認為是小提琴,還有演奏者水平過低,以及受限于樂器的制作工藝。
事實上,在過去的250年中,中提琴演奏者很難改變這種社會現實,但值得慶幸的是,中提琴作品卻日益得到改進,十八世紀便是中提琴音樂的主要發展時期。
在十八世紀,雖然中提琴獨奏作品仍然不算高產,但許多天才作曲家卻為此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逐步開始把中提琴寫入到室內樂作品中。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這樣的偉大作曲家,一生都在研究室內樂重奏作品的改革,以及中提琴在室內樂中的使用,尤其是室內樂四重奏、五重奏,偶爾在三重奏以及二重奏中進行使用。因為在十八世紀,室內樂重奏還主要停留在以一個演奏者和樂器為主,其他人擔任伴奏這一基本概念上。一些演奏家,尤其是中提琴演奏家越來越不甘僅僅為其他樂器擔任伴奏,演奏著無聊的和聲,同時像海頓這樣的作曲家為了突破和創新,想要使室內樂重奏中各聲部之間的旋律交織變得更加豐富有趣,便慢慢的改變了中提琴在重奏中的原有角色,為其加入了更加復雜和多變的旋律走向,甚至擔任部分主旋律的演奏。這也促使了中提琴演奏者演奏技術的提高。
海頓這種新型的室內弦樂四重奏作品,在當時帶給聽眾很大的新鮮感,就像是四個人在激烈的談話,各抒己見,透露著睿智。或多或少的可以說,海頓成為了新的弦樂四重奏的發明者,雖然這是在他創作中偶然發現的,并沒有完全掌握這種創作手段,但事實上卻奠定了一個流派的基礎。
卡爾約瑟夫男爵曾聘請海頓為他的孩子教授音樂。據說要他進行一些私人的音樂表演,海頓答應了,并創作了一首弦樂四重奏作品《F Major Op. 17 No. 2》。從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海頓還沒有完全掌握四重奏作品的創作,還在起步階段。中提琴的旋律角色還比較簡單,跟第二小提琴的旋律非常相似,并沒有太多的變化,這是典型的初期海頓弦樂四重奏的風格。然而,海頓在晚些時候的作品風格中,便進行了更加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二、中提琴在海頓重奏作品中的角色
約瑟夫·海頓大約于1770年創作了六小提琴與中提琴重奏曲。但是這首作品稱為“六小提琴和中提琴伴奏”更為恰當,因為海頓對其中中提琴旋律的描寫,更像是把中提琴當做伴奏聲部,而并沒有讓其旋律進入與小提琴主題對話當中。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海頓又為什么指定讓中提琴擔任這個角色,而不是寫給低音聲部來負責呢?或許我們只能假設,海頓特別喜歡中提琴的音色,他自己偶爾也會演奏中提琴,并著迷于在作品中加入中提琴的音色,才會創作出這樣以中提琴擔任伴奏的重奏曲版本。
三、海頓的D大調小提琴與中提琴奏鳴曲《HOB. VI: 4》
這首重奏作品非常的直截了當,一共擁有三個樂章。開篇的樂章,主要以四個重奏聲部穩健的溫和的速度進行演奏,中間的樂章為小調模式,并標注著“慢板”,而且多數時間以3/4拍和6/8拍為主要節拍,最后一個樂章是多變的小步舞曲,這種風格是海頓不常使用的創作手法。
在一些海頓的奏鳴曲中,雖然中提琴扮演著伴奏者的角色,但偶爾也會出現一些有意思的花絮。例如,海頓的D大調小提琴與中提琴奏鳴曲《HOB. VI: 4》,樂曲開始于小提琴,并伴隨著中提琴八分音符的伴奏,兩個角色平衡的保持不變于整個呈示部,最后發展到海頓比較感興趣的中提琴旋律線,在23小節,給了中提琴短暫的主題旋律。小提琴從22小節進入A大調主旋律,并給中提琴譜寫了一小段與第四小提琴的卡農。
在第38小節,中提琴開始與第五小提琴進行卡農,大約保持了3個小節,便回到了最開始的單調的八分音符伴奏。第二樂章,中提琴的從屬地位旋律被終止,開始了一段非常美妙的復調旋律。這一樂章使用了D大調,而中提琴使用了暗淡的小三度音程。與此同時,小提琴演奏著一段神秘而玄妙的主題旋律,伴隨著中提琴的旋律,給人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
第36小節,中提琴演奏了一小段主題旋律,但很快就被返回的小提琴復調旋律給埋沒,從這里開始,復調旋律變成了主旋律,表演者很快進入了一段短小的卡農,并使用了高八度旋律:
總的來說,約瑟夫·海頓的重奏作品是迷人的、有趣的以及感人的。對于創作出旋律色彩豐富的小提琴旋律線,海頓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藝術家,但我們也必須清楚,當時的海頓還處于他職業生涯的早期,還沒有能夠創作出杰出的大型作品,我們也可以想象,將來的他會在其作品中使中提琴大放異彩。
四、結論
在十八世紀,中提琴這件樂器還不像今天這樣被人們熟知。是約瑟夫海頓的弦樂重奏作品最先將中提琴推到了大眾的面前,使得這件樂器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時至今日,中提琴無論從制作工藝和演奏技巧都有了當時無法想象的提高,然而海頓的弦樂重奏作品仍然是室內樂舞臺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說海頓賦予了中提琴生命,而中提琴也延續著海頓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