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編寫的情商教育教材-學院新聞
袁永昌
摘要:笙是一門有著悠久發展歷史的民族器樂藝術,并在當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了使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得到鞏固,應編寫出更為科學的教材,滿足專業和業余笙學習的需要。鑒于此,本文簡要總結了笙教材的發展歷史,從編寫理念、內容等多個方面,對當代笙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思考和建議,以期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笙 教材編寫 思考和建議
中圖分類號:J63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3-0089-02
一、笙教材編寫回顧
笙是一門有著悠久發展歷史民族器樂藝術。與其他民族樂器一樣,傳統笙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方式完成的。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后,才出現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笙教材。1975年,由閆海登等人編著的《笙的演奏法》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從現代器樂教材的標準來看,這部教材在內容方面還是較為簡單的,主要針對十七簧笙和二十一簧笙,以盡可能的滿足當時大多數學習者的需要。而且這部教材的一個重要貢獻在于,其對當時很多吹奏方法的名稱進行了統一,使笙交流更加便捷。而且該教材還明確提出向西方管樂器學習,體現出了一種開放和超前的理念。因此雖然在內容上較為簡單,但是對新時期下笙的學習、傳播和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具有里程碑意義。第二個階段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后,雖然沒有全國發行的教材出現,但是很多笙演奏家和教師都根據教學需要,編寫了一些教案、教程。比如幾所專業音樂和藝術學院的張之良、岳華恩、馮海云等,都編寫出了內部教學資料。以此為基礎,1989年,由牟善平、肖江等人編寫的《笙練習曲》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除了一些練習曲之外,還包含大量的笙理論和技法,是對之前諸多教師教學理念和經驗的總結。進入21世紀后,伴隨著民族器樂藝術的新發展,笙教材也在數量和質量上有了明顯的提升。楊守成編著的《笙基礎教程》、張之良著的《笙演奏實用教程》、張躍進編著的《笙教學教程》等,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且內容也十分豐富,有力促進了笙教學的統一和規范,也極大推動了笙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如何突出中國民族器樂,使民族器樂的魅力在這個新時代被重視,發揚與繼承民族器樂,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二、對當代笙教材編寫的思考和建議
(一)編寫理念方面
所謂編寫理念,通俗的說就是為什么要編寫這部教材,以何種標準和方式編寫,最終達到何種目的等。可見是否樹立起了正確的理念,對教材編寫的成功與否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首先是規范化理念。民族民間生活是笙產生和發展的母體,加之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所以全國各地的笙,在演奏技法、樂器形制等多個方面都存有較大的差異。而新教材的編寫,則要力求使這些差異化得到科學合理的統一。早在上個世紀初出的《笙的演奏法》中,曾對此進行了積極地嘗試,而且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笙普及和發展取得更大成就的今天,這種規范化理念更應該得到繼承和踐行。除了這種名稱、叫法上的規范外,具體的文字表述上也應該做到精準而簡潔。因為演奏是一種藝術創造活動,加之很多編寫者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在具體的表述中,很容易出現口語化或詞不達意的狀況,因此需要多加揣摩和研究,力求表述的規范、精準和形象。
其次是漸進性理念。笙演奏的學習,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需要學習者付出長期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前進的過程。所以教材中應該體現出這種漸進性的特點,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順序編寫。這也是針對當下很多教材所表現出來的不足而言的。一些教材內容設置上跨度太大,比如在長音練習和基本吐音技術之后,并沒有安排相應的練習曲目,而是直接進行樂曲演奏,因為有很多其他技巧尚未學習,所以樂曲也只能是吹奏一小部分,既不利于技術訓練,也不利于整體性音樂感覺的培養。因此要求教材編寫者,應該真正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而細致的把握,體現出漸進性的理念。
最后是合理化理念。所謂合理化理念,就是指教材內容安排應該是符合笙演奏和學習者實際狀況的,而不是編寫者的隨意為之。以口內技巧“花舌”的學習為例,花舌分為快花舌、中花舌和慢花舌三種。這三種技巧的學習順序安排就是有講究的。慢花舌的難度最大,需要全身多個部位的放松和舌頭的充分顫動。而快花舌的學習也不易,因為發出速度較快,學習者對小范圍的舌頭快速顫動很難把握。因此應該先學習中花舌,這個技巧與“嘟嚕”的發音十分相似,便于學習者在短時間內進行把握,在此基礎上學習慢花舌,最后才是快花舍。如果對此沒有充分的重視,顛倒了學習順序,則很難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整個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一定要樹立起正確而科學的理念,為教材的廣泛運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練習曲編排方面
練習曲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通過對練習曲的學習和演奏,能夠使學到的技巧得到運用和鞏固;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練習曲的演奏培養學習者的音樂感覺和素養,為樂曲演奏打好基礎。具體來說,練習曲的編排應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首先是目的明確。合理有效的練習曲選擇和編排,應該讓學習者明確認識到為什么要演奏這首曲目,其能夠給自己的演奏能力帶來哪些方面和何種程度的提升,在具體練習時應該避免哪些問題的出現等。對此教材中,編寫者應該結合演奏和教學經驗,對上述幾個問題進行明確的表述,幫助學習者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毫無目的和低效率的盲目練習。對此有的編寫者曾表示,這些問題都會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由教師進行講述。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教材本身就是一位教師,優秀教材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在沒有別人指導的情況下,學習者自己進行正確、高效的學習。
其次是內容全面。要想使學習者掌握全面的技術體系,首先要有內容全面的練習曲作為基礎。具體來說,應包含以下幾種類型:音級上下行變化類、音級跳進變化規律類、重復節奏型模式類、旋律進行斷和連規律性變化類等。以上多種練習曲,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技術類型,都是需要學生予以全面掌握的。
再次是音樂性強。笙演奏的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所以長期的練習曲訓練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這也是學生不喜歡練習曲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練習曲創作中,應該在滿足技術訓練需要的同時突出音樂性特點,一方面是做到好聽好記,通過一些學生熟悉的旋律素材的融入,拉進練習曲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一種親切感,增強練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做到富含變化,練習曲除了要滿足技術訓練的要求外,還應體現出對學生樂感的培養,因此練習曲應該是富含音樂變化的,如強弱對比、結構發展、主題再現等,讓學生在技術練習的同時,獲得音樂素養的豐富和提升。
(三)編寫特點方面
器樂類教材從來沒有固定的范式,而是帶有個性化因素的,因為每一個編寫者的演奏和教學經歷都各不相同,所以在教材中也會呈現出明顯的特點,由此構成了一個立體化的教材體系。這一點也是應該為新的編寫者所繼承和學習的。
如牟善平的《笙練習曲選》,特點在于重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運用,因為作者本身對山東、山西地區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所以將很多民間樂曲和曲牌融入到了作品中,如《平調緒》《山坡羊》《買菜》《爬山虎》等,這些民間音樂的融入,在滿足技術需要的同時,也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演奏興趣,更為民間音樂的傳承開辟了一條新的渠道。又如張躍進編著的《笙教學教程》中,則從當代的視角對學習者應該掌握哪些技巧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加入復調練習的基礎上,還特意強調了一些音塊的組合練習訓練,這種音塊在現代笙樂作品中是經常出現的,因此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就是一種與時俱進,有怎樣的學習需要,便提供怎樣的學習幫助,真正體現出了教材的價值和意義。再如在記譜方式方面,張之良著的《笙演奏實用教程》中,一些練習曲和樂曲都采用了五線譜的形式,打破了使用簡譜的傳統,這也是出于現實需要而做出的創新。作為一件以和聲吹奏見長的樂器,演奏者更多時候看到的都是五線譜,如果還是采用簡譜,時間緊的時候便來不及翻頁,所以演奏者應該對五線譜有較為全面的學習和運用,這也是其他教程中所沒有的。因此在新的教材編寫中,一定要體現出自身的特色,一方面是對已有教材進行全面的分析,以取長補短;一方面是結合個人演奏和教學經歷,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將一些學習要求及時體現在教材中,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特點突出。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音樂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樂器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筆珍貴的財富,同樣在世界音樂文化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在民族器樂藝術整體大發展的背景下,笙從之前的少為人知,到現在慢慢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廣泛出現于各類音樂活動中。但是與古箏、琵琶等其他民族樂器相比,笙教材在數量和質量上還有著不小的差距,使專業和業余教學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因此編寫出科學的、能夠充分滿足現實需要的笙教材已經刻不容緩。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目的,回顧了笙教材的發展,并對新教材的編寫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也希望當代笙藝術能夠在教材的推動下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苗薇.中國民族器樂教學之我見[J].當代音樂,2015,(18):133.
[2]劉雅麗.論民族器樂傳播的現實意義[J].當代音樂,2016,(20):69.
[3]高沛,柯楠.笙的藝術流派初探[J].樂器,2007,(12).
[4]孫友.笙斗的演變及改革[J].樂器,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