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爾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人物油畫作品
蘇醒
摘要:肖邦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浪漫主義風格是其鋼琴作品的唯一風格。通過對作品仔細研究會發現,這位鋼琴詩人是有著鮮明古典情懷的,表現在創作理念、技法等多個方面。鑒于此,本文結合多部作品,對此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以期獲更加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肖邦 鋼琴作品 古典主義 表現和成因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1-0003-03
一、肖邦鋼琴作品的古典主義風格表現
(一)創作理念方面
創作理念的形成和樹立,無疑對作品的藝術風格起到決定性影響。之所以稱肖邦的創作理念是帶有古典色彩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前人的繼承。肖邦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接受的是系統的古典主義音樂教育,所以其對巴洛克、古典主義等多位音樂大師是十分推崇的。以巴赫為例,肖邦一生都將巴赫的作品作為演奏和教學的常用曲目,而他的《前奏曲》更是受到了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的直接影響。這部作品也是由二十四種調性組成的鋼琴曲集,雖然與《平均律鋼琴曲集》的調性在排列方式上有所區別,但是仍然能夠明顯感覺肖邦對前輩致敬的意味。正是由于對巴赫這部作品的推崇,才形成了相應的創作動機。而除了這部作品外,巴赫的《二部創意》《三部創意》等作品,也給了肖邦以后豐厚的啟示,對其中的很多技法都進行了效仿和借鑒。其次是對現實的思考。眾所周知,強調主觀情感的抒發,是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一個重要目標。但是這種創作目標下,很容易產生內容和形式上的失衡,即一味表現情感,而忽視了音樂本身的形式性特點。李斯特曾寫道:“對于浪漫主義的偏激和狂傲,以及那種近乎荒誕、玄幻的音樂風格,都是肖邦所絕不能容忍的”。在肖邦看來,音樂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形式性特征,而不能因為情感抒發導致形式的破壞。這種理念與古典主義創作觀無疑是一脈相承的。
(二)和聲運用方面
浪漫主義時期,和聲的功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開發,成為了展現作品風格的一個新的要素。從肖邦鋼琴作品的和聲運用來看,無疑是創新的,由此也讓很多評論者認為肖邦的和聲運用是較為隨意和盲目的,只是一味追求新奇的音響效果,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仔細研究作品就會發現,這種創新而特殊的和聲運用是有理有據的,并非是隨意為之。以《a小調練習曲》為例,肖邦曾多次將a小調的主和弦加到A大調的主和弦上,這在前人的創作中是很少出現的。如果沒有平穩的旋律作為支撐,也確實是難以讓人信服的。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音樂色彩并不生硬,反而給人以變化自如的感覺。又如《降b小調奏鳴曲》在第一樂章主部和副部的過渡部分,這里的和聲安排十分奇特,甚至被一些音樂評論家認為是“怪物”,從聲響效果來看,這個和弦的確發出了尖銳刺耳的聲響,但是又是有理有據的。一方面,低音部是上行的半音階進行,與之相稱的是下行的自然音階,由此形成了減八度的尖銳聲響,這“尖銳”的和弦巧妙地將下屬和弦與準備主和弦出現的屬和弦聯系在了一起,最終自然形成了古典式的終止。這就充分說明,肖邦的和弦運用絕非是隨意為之,而是經過精心思考和設計的,仍然帶有鮮明的古典色彩。
(三)音樂結構方面
肖邦的鋼琴作品類型是十分豐富的,包含奏鳴曲、協奏曲、舞曲、夜曲、練習曲等多種類型,雖然很多體裁并非是肖邦的首創,但是卻被肖邦發展了全新的高度。以夜曲為例,這是由愛爾蘭作曲家菲爾德創立的一種鋼琴體裁,曾先后創作出了十八首作品。1814年,菲爾德的三首作品出版后,立刻引起了肖邦的興趣,不但經常演奏這些作品,而且也嘗試創新夜曲。與菲爾得相比,肖邦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對夜曲進行了擴展,通過民間音樂素材的融入和戲劇性手法的運用,使夜曲從鋼琴小品發展成為了形式完整、內容豐富的“大部頭”。這種創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在于,雖然外部是創新的,但是內部的結構安排卻是帶有傳統古典色彩的。以奏鳴曲為例,多首奏鳴曲普遍沿用了古典主義“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的結構,以及主、副部功能和調性關系。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再現部省略主部、增強主部與副部的對比等多方面的創新。由此可以看出,雖然進行了從外到內的創新,但是肖邦仍然堅持著古典主義所追求的均衡、對稱和完整,遵循著嚴格邏輯而發展。
(四)復調創作方面
前文中提到,肖邦在音樂學習期間,接觸的是古典主義音樂作品,所以對巴赫等作曲家十分推崇。而具體到復調來說,更是受到了巴赫的強烈影響,在其多部鋼琴作品中,都對巴赫的復調手法進行了模仿。以《升c小調瑪祖卡舞曲》為例,開頭部分第三、四小節的旋律,是對之前一、二小節的模仿,隨后的五六小節,則是對旋律下降五度的卡農模仿,而七八小節則又是對五六小節的完全模仿,這是巴赫典型的創作手法。在模仿和繼承的基礎上,肖邦也根據實際的表現需要進行了創新。比如在《升c小調夜曲》的再現部中,主部后面的低聲部十分自由,有時候對主部進行模仿,有時候是間隔的重復,帶有了獨立旋律的色彩。《降b小調奏鳴曲》中,上方聲部的旋律舒展并富含變化,時而平靜悲哀,時而慷慨激昂。而下方聲部則與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每當上方聲部沉默時候,下方聲部就會適時的以流暢的旋律作為呼應。由此也可以看出,肖邦的復調寫作是繼承和創新相統一的,能夠根據實際的表現需要而進行靈活的選擇。
二、肖邦鋼琴作品古典風格的成因
(一)家庭環境方面
肖邦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一個理性而嚴謹的人,也是一位音樂愛好者。雖然在一開始就觀察到了肖邦的音樂天賦,但是仍然十分冷靜,要求肖邦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的學習音樂。肖邦的母親則是低調而內斂、性情溫潤、舉止優雅,也同樣給了肖邦以深刻的影響。肖邦出生后,其父曾創辦了一個家庭寄宿學校,并因為科學而嚴謹的管理在當地享有較高的聲譽,很多有著良好家教的學生紛紛上門求學,也成為了肖邦最早的朋友。與當時十分落后的波蘭教育水平相比,肖邦顯然是幸運的,受到了全面、嚴格而科學的教育,逐漸形成了內斂、高雅的氣質。
(二)學習經歷方面
在肖邦的音樂學習經歷中,齊夫尼是一個關鍵人物,是肖邦的鋼琴啟蒙老師,齊夫尼曾擔任過宮廷鋼琴演奏家,后來成為鋼琴教師。齊夫尼是一個古典主義音樂的崇拜者,從穿衣打扮、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都十分正式和嚴謹,給了肖邦以強烈的影響。特別是其對巴赫、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音樂巨匠的推崇,使這些音樂家像是明燈一樣留存在幼年肖邦的記憶中。即便是成名之后,肖邦仍然能夠準確背誦出《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完整旋律。所以在自己的創作中,也勢必會對這些古典主義音樂巨匠進行模仿和借鑒。
(三)社會環境方面
波蘭是一個民族民間文化十分豐厚的國家,早年的肖邦曾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癡迷,廣泛收集了各種民間音樂素材。波蘭還是一個詩歌之邦,特別是在波蘭遭到外族的入侵后,很多詩人都以詩歌為武器,對侵略者進行批判。這種強烈的愛國熱情給了肖邦以深刻的影響,使他對祖國和民族有著深沉的熱愛。在法國流亡期間,肖邦與當時的法國社會格格不入,曾一度拒絕公開演奏,認為那些所謂的貴族難以真正理解自己的音樂,并對那種極端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追求十分反感。也就是說,肖邦的內心,始終有一塊真正屬于自己的領地,并對音樂創作有著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對別人的效仿和盲從。
(四)個人性格方面
從肖邦的兩次愛情經歷來看,其在性格方面具有內斂、純潔的完美主義傾向。肖邦第一個人愛人是同學的妹妹沃德辛斯卡,兩人相識后都十分喜歡對方,肖邦也曾多次為對方創作鋼琴作品,當肖邦提出是否能娶她為妻之后,卻始終沒有得到對方的正面答復。肖邦也并沒有去追問,一段感情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結束了。第二個愛人喬·治桑,與肖邦相處的時間最長,雖然最終決裂的原因無從考證,但是當面對喬·治桑將全部責任都推到自己身上時,肖邦從來沒有過爭論和辯解,始終對其保持著最初的尊重。可見在肖邦的世界里,他愿意相信的情感永遠都是純潔、美好的,不會因為現實因素而改變心中對于美好感情經歷的印象。這也與古典主義音樂創作所追求的永恒、純美有相似之處。
綜上所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是人類音樂發展歷史上的兩段高峰時期,所形成的兩種音樂風格,既沒有優劣之分,也不是涇渭分明,而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實際上,包含肖邦在內的多位音樂家,從來都沒有否定過古典主義音樂風格,而且自身在學習期間,所接觸的也都是古典主義作品。盡管創作是以浪漫主義風格為主,但是仍然能夠看到他們對古典主義風格的肯定和繼承。所以在今天的鋼琴理論研究和演奏實踐中,也應該轉變之前的片面認識,認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是兩種截然不同、甚至水火不容的風格。而是通過對作品全面而細致的分析,獲得最準確的認識和表現。這也正是本文的初衷所在,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之用。
參考文獻:
[1]涂蓓.論錢仁康先生對肖邦音樂研究的貢獻——再讀《肖邦敘事曲解讀》[J].當代音樂,2015,(13).
[2]王新穎.肖邦~bA大調第三敘事曲的分析與演奏[J].當代音樂,2017,(09).
[3]徐向黎.論肖邦鋼琴敘事曲的藝術特征[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2,(04).
[4]劉進清.肖邦鋼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演奏技能[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