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等學校音樂專業課程教材 音樂作品分析基礎教程
徐波
摘 要:“音樂欣賞”是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的基礎課。但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音樂欣賞”教材、欣賞的音樂作品和內容體例卻不盡相同,特別是當下占盡音樂舞臺大半江山的流行音樂幾乎沒有涉及。本文將結合近幾年課堂教學的實踐和體會,對音樂欣賞的作品及內容體例進行探討研究,并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體例編排及音樂作品。
關鍵詞:欣賞 體例 作品
《音樂欣賞》是高校音樂專業的基礎課,也是必修課。但各高校欣賞教材的體例編排卻不盡相同,所欣賞的作品內容、風格流派等也過于單一,不能充分展現當今多元化的音樂世界,不能全面呈現各個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音樂經典,這與當前飛速發展、變化紛繁的藝術世界有所不符與滯后。究竟以怎樣的體例編排才能更好地使《音樂欣賞》這門課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一、體例編排與作品
1.綜合性體例目前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聲樂作品與器樂作品;二級類民歌與藝術歌、大型聲樂作品與歌、流行歌、民族器樂作、器樂獨奏與管弦樂作、大型器樂作品。
2.專科性體例。根據不同專業,按音樂體裁劃分,即歌劇與音樂劇賞析、交響曲賞析等;按樂器種類劃分,即鋼琴作品賞析、中國民族器樂作品賞析等。
3.以年代為序,按時期劃分,即古典時期音樂、浪漫時期音樂、20世紀音樂等。
4.以作曲家為序,即莫扎特音樂作品賞析、舒伯特音樂作品賞析等。
首先是聲樂作品以民歌與藝術歌曲、大型聲樂作品與歌劇、流行歌曲三大類別為序:民歌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各國民歌都是反映各自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和自然環境等,古今中外的音樂家都很重視民歌。中國近代歌曲創作始于20世紀初學堂樂歌的出現。流傳于陜北民間的一首贊美黃河的頌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它以其宏偉的氣勢為中華民族樹立了一座豐碑。以問答的形式,唱出了黃河的外貌與內涵,是勞動人民的心靈贊歌。這首民歌欣賞三個版本,首先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演唱;其次是龔琳娜用她近年對民族、戲曲、流行等技巧融合在一起的二度演繹;第三是在民族管弦樂隊及威風鑼鼓襯托下的領唱與眾人齊唱,把這首民歌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致每名學生記住這首民歌,甚至唱出這首民歌。產生于云南彌渡的《小河淌水》,充滿詩情畫意,唱出了思念遠方阿哥的深厚情意;富有哲理意味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描寫,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復雜的內心世界,以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廣博含蓄之意;賦予浪漫主義色彩的《我像雪花天上來》,富有鮮活的時代氣息,用擬人的表現手法,把自己和雪花、秋葉融為一體,表達對愛情純真熾熱的渴望與追求,對美好生活充滿了無盡的遐想;外國作品如,俄羅斯民歌《三套車》、舒伯特的《鱒魚》和門德爾的松《乘著歌聲的翅膀》等都是必選曲目。每首作品都代表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氣質與精神,都可以反映我國百余年歌曲藝術的發展概貌與世界藝術歌曲的精華。
其次是大型聲樂作品與歌劇。聲樂作品還有一類結構龐大、規模宏偉,各自獨立、情節上有一定聯系的單樂章或多樂章大型聲樂作品。欣賞首選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它是中國合唱作品的經典,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后來的大合唱及其他體裁的音樂創作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長征組歌》成功地再現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偉大的歷史壯舉,它以雄偉莊嚴的氣魄、輝煌合唱的效果歌頌長征的勝利,將長征舉世無雙的壯舉永載史冊;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具有很高的技術訓練價值和藝術性,至今仍在音樂會和聲樂教學中廣泛使用。歌劇誕生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我國“五四”運動以來,在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借鑒西洋歌劇,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歌劇。1945年問世的歌劇《白毛女》,是我國新歌劇成型的標志,其中《北風吹》,旋律親切流暢,表現過年時喜兒的喜悅心情;歌劇《江姐》,其中《紅梅贊》,把江姐堅定沉著、勇敢機智展現得淋漓盡致,具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比才的《卡門》,其中《斗牛士之歌》,表現主人公自豪的心情和對愛情的美好向往。每部作品都是表現重大歷史或社會性題材,內涵深刻,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最后是流行歌曲。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流行音樂發展不過百余年,如今它的影響力勢如破竹,不可估量。中國流行音樂20世紀二十年代誕生于上海,發展至今有近百年歷史。其間有過曾經的輝煌,也遭遇過曾經的尷尬,一路坎坷,如今終于得到社會認可,并步入產業化發展軌道。被認為是我國第一首流行歌曲的《毛毛雨》,黎錦暉于1927年創作,掀開了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序幕。此曲是一首中國民族音樂手法和西洋音樂元素相結合的作品,歌曲打破了封建禮儀的束縛,寫出了男女之間的淳樸愛情,受到廣大平民聽眾的喜愛;具有爵士風格的流行歌曲《夜上海》,是對那個時代燈紅酒綠奢靡生活的揭示,幾十年來廣為流傳;改革開放以來,標志著中國流行音樂復興期的《讓世界充滿愛》,唱出了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外國作品,英國“披頭士”的標志性歌曲《昨天》、《嘿!朱迪》等20首流行經典為此類欣賞范曲。流行音樂納入音樂欣賞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以往各類欣賞類教材書籍,流行音樂幾乎從未涉及。流行音樂加入音樂欣賞的一大類別是幾年前既產生的想法。近十年流行音樂幾乎占據我國音樂藝術舞臺的大半江山。一些大型演唱會、各類選秀節目、直至國家主流文藝晚會等,流行音樂幾乎都是占據主導地位,少數美聲、民族演員的演唱也只是點綴,有時直接跨界演唱流行歌曲,起初是嘗試,如今已成為必然與時尚。近幾年我在教授音樂欣賞課的同時,還擔任《流行音樂概論》課程的教授,無論是管弦、民樂、美聲、音教等專業的學生,他們接觸最多的都是流行音樂,并且非常喜歡,他們中學接觸的音樂就是聽聽歌,而且都是流行歌曲。所以非常有必要在音樂欣賞課中加入各類流行音樂的經典,讓青年學生了解流行音樂的歷史、發展、風格、特征等,豐富我們的專業教學、充實我們的專業隊伍,使流行音樂藝術走向正規專業化的發展軌道,使我們的專業教學與時俱進,永鑄經典。如今眾多歌頌祖國、弘揚正能量的歌曲創作都是用流行音樂的形式創作并演唱的。當下,紀念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文藝晚會上的一首《不忘初心》,朱海詞,舒楠曲,由譚維維、韓磊演唱,已成為各大主流媒體宣傳展示頻率最高的一首流行歌曲,該曲同樣是以流行音樂的創作表演技法演繹的,更加充分證明流行音樂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的主流與傳播方式。流行音樂雖只有百余年歷史,但其中不乏永恒的經典,具有超時代的普遍性和永久性藝術價值。
二、器樂作品形式劃分
按著樂器種類及器樂作品,可分為三大類:民族器樂作品、器樂獨奏與管弦樂作品、大型器樂作品。小至一首民歌,大至一部交響曲,每一部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精致的技術結構,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音樂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將成為音樂欣賞者的范曲與模板。
首先是民族器樂作品。中國早期的音樂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其中“樂”處于從屬地位。而器樂作為獨立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是近代的事。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民族器樂有了新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音樂工作者收集、整理、創新了一批又一批民族器樂曲,使我們的音樂舞臺百花齊放、爭奇斗艷。以我國民族器樂獨奏與合奏曲為例,首選贊美其質潔骨堅、迎風傲雪氣質的古琴曲《梅花三弄》,梅花傲霜高潔的品格,是古今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常為人們用以隱喻具有高尚節操的人;南派曲笛代表作《姑蘇行》,此曲柔和、細致、典雅,表現了人們游覽姑蘇風光時的喜悅之情;流傳于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廣東音樂《雨打芭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旋律流暢、節奏輕快、富有南國情調。
其次器樂獨奏與管弦樂作品。西洋樂在我國的發展是20世紀的事,建國后有了顯著提高,而且出現了一些藝術質量較高的器樂獨奏和管弦樂作品。此類選取中外器樂獨奏曲與單樂章管弦樂作品,包括鋼琴、小提琴曲、序曲、交響詩、音樂小品等。我國近代音樂中具有創作性范例的鋼琴曲《牧童短笛》,它猶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在田野里漫游、天真無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寫照;感情豪爽樂觀,具有鮮明維吾爾族音樂風格的小提琴曲《新疆之春》,反映了解放后新疆人民歡欣鼓舞的生活情趣;交響詩《嘎達梅林》表現了嘎達梅林率領牧民起義,終因寡不敵眾,起義軍失敗,英雄壯烈犧牲的歷史事件;外國作品,門德爾松的無詞歌《春之聲》、格林卡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等20首作品為欣賞范曲。
最后是大型器樂作品。大型器樂套曲,即由幾個樂章組成的器樂作品,音樂體裁包括:奏鳴曲、室內樂、組曲、協奏曲、交響曲等。奏鳴曲是鋼琴演奏的樂曲或其他樂器與鋼琴共同演奏的器樂曲。貝多芬共作有32首鋼琴奏鳴曲,選取《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為欣賞范曲;室內樂專指由少數人演奏的,每個聲部由一件樂器獨立擔任的各種重奏曲,選取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我國已首演了半個多世紀,享譽海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等20部作品為欣賞范曲。
總之,音樂欣賞無論怎樣的體例編排、無論欣賞什么風格的作品,都要與時俱進,都要適應現代社會的主旋律,適應當前教學的主導思想,適合當代青年學生的需求。無論民歌與藝術歌曲、大型聲樂作品與歌劇、亦或流行音樂,每部作品都是各國文化歷史的縮影和真實寫照。音樂藝術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它始終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它的發展與各個時期社會的大文化融為一體,它永遠伴隨時代的步伐前行,深深地鐫刻下時代的烙印。
參考文獻:
[1]音樂欣賞手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1981.
[2]王安國.從四份音樂欣賞教學素材談音樂分析學的普及應用[M].中國音樂學,2015.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